儿童时间管理父母效能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七、避免掉入反教育的陷阱

父母的一些冲动、不自觉的作为不仅达不到改善孩子不良行为的效果,反而掉入了“反教育”的陷阱。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冲动行为,要提醒自己避免。

(1)威胁。有些父母为了制止孩子犯错误,常用威胁的话,这样不仅无效,还强化了孩子犯错的行为。当孩子听到父母说“如果下次你再做……”时,他不会听到“如果”,他听到的是“下次再做”。有时候,他甚至把话里的意思解释为:“既然要我再做一次,我不能让他们失望。”无论孩子的行为目的是什么,他肯定会再做。

(2)贿赂。有些父母常对孩子说“如果……就……”,其实这是明白地告诉孩子如果他能(或不会)做某一件事,那么他就可以得到某种奖赏。这种教育方式可能会暂时诱导孩子朝一个短期的目标努力,但是却很难(即使有也很少)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促使他持续不断地努力,因为以这种方式传递给他的信息是,父母怀疑他的能力。

(3)信口许诺。如果父母必须要以许诺孩子的方式来加重话的分量,那么他们几乎等于承认没有许诺的语言没有价值,不值得信赖。许诺会在孩子心里建立不切实际的期望,当父母的许诺因故无法兑现时,孩子就会有受骗的感觉,这甚至会导致孩子不再信任父母的后果。

(4)讥讽。有些父母喜欢用所谓的“激将法”,但说出口的却是尖酸刻薄的冷嘲热讽,不仅没有使孩子的行为得到改善,而且这种具有攻击性的言语伤害了孩子,阻断了亲子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甚至让孩子“有样学样”,若其日后产生报复的行为目的,可能会对父母也采用此招。

(5)不接受真话。有些父母会想方设法拆穿孩子的谎言,往往逼得孩子为了避免责罚,反而说了更大或更多的谎言。孩子说谎的行为固然不对,但通常是因为孩子知道父母不喜欢听真话,而且说真话可能没有好结果。即使父母事前会说:“老实讲,我不会处罚你。”然而在听完孩子真话后父母会反悔,照样处罚孩子。这种情形更糟,因为父母也说了假话。如果父母要教孩子诚实,那么就要做好听令人伤心的真话的心理准备,这样才能了解问题,解决问题。

(6)贴标签。有些父母喜欢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给孩子贴上“懒鬼”“骗子”“白眼狼”等标签,甚至夸大地为孩子定罪,例如,孩子没有经过父母的同意拿了父母的东西,当父母发现时就骂孩子是“贼”或“小偷”。这种让孩子背上罪名的行为会深深刺伤他的自尊心,甚至让他产生自我堕落的想法:“既然你认为如此,那我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