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林别裁(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华音流韵

忆秦娥

[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娥,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她嫁与萧史,萧史教她吹箫,最终二人随凤凰而去,两人居住的地方,就成了著名的凤凰台。一说泛指秦地美貌女子。娥,扬雄《方言》卷二:“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梦断,梦醒。。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灞陵,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因有汉文帝墓而名。附近有灞桥,为唐人送客的折柳告别之处。。 乐游原上清秋节乐游原,唐代的游览胜地,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南。,咸阳古道音尘绝咸阳,今陕西咸阳市。汉、唐时期,从长安西去,咸阳为必经之地。音尘绝,音信断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汉家陵阙,汉朝皇帝的陵墓都建在长安四周。阙,陵墓前的楼观。

临风赏读

这首词取思妇之事,言怀古伤今之感,是一首冠冕词史的绝唱。

上片咏离别之情,渲染出一种哀怨凄婉的气氛。一缕呜咽的箫声把秦娥从梦中惊醒,一钩残月斜映在窗前。梦虽断了,她似乎还沉浸在梦境中,与情人欢会。可是,眼前只有浩渺长天一轮冰冷的残月陪伴着孤寂的她。更令人伤怀的是,柳色绿了,年复一年,而伊人依然远隔一方。

下片场景陡转至乐游原:乐游原上的清秋节本应是佳侣如云,而此时却是一片凄凉,悠悠的咸阳古道上车马稀落,思念之人从此走过便音信杳无。最终,茕茕孑立的秦娥引颈西望,看到的是那残破的汉家陵阙,在萧瑟的西风、如血的残阳中,静静地卧着,泛着余晖。

清人陈廷焯说“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两阕,神在个中,音流弦外”(《白雨斋词话足本校注》卷七),可谓的评。这首词句句看似伤感离别,抒发思念,实则句句寄托深远,怀古伤今。词人仿佛是站在一座历史的孤峰上,正向着遥远的时间与空间茫然地举目四望,思绪奔涌跳荡……秦楼、灞陵、乐游原、咸阳古道、汉家陵阙——浦江清先生说是“几幅长安素描的合订本”,还有箫声、月影、柳色、西风、残照……这些孤立的意象被编织成这首词,使读者如亲临其境,恍若置身于秦楼或乐游原上,在月色笼罩或西风吹拂中触起离愁;或举目有河山之异,深味故国兴亡之感。

这首词融柔美与苍凉于一体,意境高远,气势雄浑,莽郁苍茫。后人将这首词与他的另一首《菩萨蛮》列为“百代词曲之祖”。

汉世凡东出函、潼,必自灞陵始,故赠行者于此折柳为别。

宋以来都认为《菩萨蛮》《忆秦娥》两首词系李白所作,但自明胡应麟以来不断有人提出质疑,成为词史上一段公案,迄无定论。施蛰存先生考证,《忆秦娥》词始见于冯延巳《阳春集》,此词“决不能作于冯延巳、张先之前。此必苏东坡、贺方回同时人所撰,谬其作者,因托之李白”(《说忆秦娥》)。周泳先先生则认为有可能是南唐时一翰林学士李白所作,并考证其本事当出于唐沈既济所撰的关于人与狐相恋的悲剧传奇《任氏传》。

古今汇评

邵博:“箫声咽……”李太白词也。予尝秋日饯客咸阳宝钗楼上,汉诸陵在晚照中,有歌此词者,一坐凄然而罢。(《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

徐士俊:悲凉跌荡,虽短词,中具长篇古风之意气。(卓人月《古今词统》卷五)

潘游龙:白词妙处,只是天然无雕饰。(《古今诗馀醉》卷十)

周 珽:由伤别寄情吊古,风神淡宕,更多慷慨沉雄。(《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卷六十)

顾起纶:唐人作长短句,乃古乐府之滥觞也。李太白首倡《忆秦娥》,凄惋流丽,颇臻其妙,为千载词家之祖。(《花庵词选跋》)

孙麟趾:何谓浑?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皆以浑厚见长者也。词至浑,功候十分矣。(《词迳》)

黄苏:此乃太白于君臣之际,难以显言,因托兴以抒幽思耳。……叹古道之不复,或亦为天宝之乱而言乎?然思深而托兴远矣。(《蓼园词选》)

刘熙载: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后世论词,或转以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也。(《艺概》卷四)

陈廷焯:音调凄断。对此茫茫,百端交集,如读《黍离》之诗。后世名作虽多,无出此右者。(《云韶集辑评》卷一)

李白《忆秦娥》(《诗馀画谱》)

王国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惟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人间词话》)

俞陛云:此词自抒积感,借闺怨以写之,因身在秦地,即以秦女箫声为喻。起笔有飘飘凌云之气。以下接写离情,灞桥折柳,为迁客征人伤怀之处,犹劳劳亭为自古送行之地,太白题亭上诗“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同此感也。下阕仍就秦地而言,乐游原上,当清秋游赏之时,而古道咸阳,乃音尘断绝,悲愉之不同如是。古道徘徊,既所思不见,而所见者,惟汉代之遗陵废阙,留残状于西风夕照中。一代帝王,结局不过如是,则一身之伤离感旧,洵命之衰耳。结二句俯仰古今,如闻变徵之音。(《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吴梅:太白此词,实冠古今,决非后人可以伪托。(《词学通论》)

唐圭璋:此首伤今怀古,托兴深远。首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别情,将情景融为一片,想见惨淡迷离之概。下片揭响云汉,摹写当年极盛之时与地。而“咸阳古道”一句,骤落千丈,凄动心目。再续“音尘绝”一句,悲感愈深。“西风”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气魄之雄伟,实冠今古。北宋李之仪曾和此词。(《唐宋词简释》)

周汝昌:李白的《忆秦娥》只是一曲四十六字的小令,全篇只两片,一春柔,一秋肃;一婉丽,一豪旷;一以“秦楼月”为眼,一以“音尘绝”为目;以“伤别”为关纽,以“灞陵伤别”“汉家陵阙”家国之两处结穴。看似破碎连缀无任何章法、无意度之漫然闲笔,而实则句句自然,字字锤炼,沉声切响,掷地作金石之声。全篇抑扬顿挫,法度森然,无一字荒率空浮,无一处逞才使气,其声如巨石浑金,斤两奇重,实为中国诗词史上的千古绝唱。(《千秋一寸心》)

参读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南宋刘克庄《忆秦娥》通过对鸿雁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沦陷的半壁江山和金人治下的宋遗民痛苦生活的关怀。结拍描绘北宋宫殿凄凉景色,构成一幅雄浑苍茫的图画,抒发对故宫黍离、国家衰亡的悲愤,与“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可谓同曲同工。

词人心史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生于碎叶(当时属安西都护府,今吉尔吉斯斯坦之托克马克),长于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少有捷才,二十五岁出蜀远游。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安史乱中,因入永王璘幕,璘起兵,事败,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幸而途中遇赦,得以东归。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六十一岁时,闻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返。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宋梁楷《太白行吟图》,图绘醉中望月、吟哦踽行的李白。寥寥数笔,将一个疏放不羁、洒脱放达的诗仙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李白狂放不羁,个性纯真。其诗风雄奇、豪放、飘逸,极富浪漫精神,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唐代韩愈、李贺,宋代欧阳修、苏轼、陆游,明代高启,清代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诗歌汲取营养,受其影响沾溉。

李白还有若干词作。其中《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三首,体裁实为七言绝句,当时配乐演唱。他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箫声咽”)两篇最为著名,被黄昇誉为“百代词曲之祖”(《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或疑为后人伪托。

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咏李白句)清黄士陵

兴酣落笔摇五岳(李白《江上吟》句)清丁良卯

李白《上阳台帖》,结构参差跌宕,顾盼生姿;用笔纵放自如。元张晏称其“飘飘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故宫博物院藏

品题

李白为天才绝,白居易为人才绝,李贺为鬼才绝。(钱易《南部新书·丙》)


尝考唐调所始,必以李太白《菩萨蛮》《忆秦娥》及杨用修所传《清平乐》为开山;而陶弘景之《寒夜怨》、梁武帝之《江南弄》、陆琼之《饮酒乐》、隋炀帝之《望江南》,又为太白开山。(汤显祖《花间集叙》)


汉人之诗,浑浑穆穆;魏人之诗,浩浩落落。汉诗高在体,魏诗高在气。太白词气体俱高,词中之汉魏也。(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一)


唐人词,风气初开,已分二派。太白一派,传为东坡诸家,以气格胜,于诗近西江;飞卿一派,传为屯田诸家,以才华胜,于诗近西昆。后虽迭变,总不越此二者。(沈祥龙《论词随笔》)


李太白词,渟泓萧瑟。张子同词,逍遥容与。温飞卿词,丰柔精邃。唐人以词鸣者,惟此三家,壁立千仞,俯视众山,其犹部娄乎!(张德瀛《词徵》卷五)


论蜀词第一大作家,当推李白。白,蜀之绵州青莲乡人。其诗豪放,如天马行空。其词亦气象宏伟,后难与匹。(唐圭璋《词学论丛·唐宋两代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