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现代图案
一、点彩图案(彩图5)
点是装饰艺术中一种常见的手法。通过修拉色彩神奇地创造,普通的点会变得宛如斑驳的阳光或飞舞的光点的一种协奏,成为色与光的神话。
1886年,法国画家修拉及其追随者西涅克、毕沙罗父子等印象派画家在第八届印象派美术展览会上展出了斑斓触目的点彩画作品。展品一出现就在印象派内外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由于他们新奇的、不同于早期印象派的独特风格而被称为新印象派。他们将自然中存在的色彩分解,用排列有序的短小的点状笔触,像镶嵌那样在画面上以并列的技法作圆,被称为点彩派。
点彩派是印象派外光艺术发展的产物,他们把印象派的画法与现代科学的成果结合起来,自称为科学印象派。他们把绘画的笔触点画条理化,分解成为平面的色素,排列成为方圆大小相似的、呈水平或垂直方向的点块形的轮廓,成为既变形又夸张的程式化图案。他们认为调和的颜色会破坏色彩的力量,从而把色域的表现变成色点的表现,追求简略化和再加工的镶嵌形式。
点彩派美术出现后,很快被运用到印花织物图案的设计中,并且作为最早的现代图案经常出现周期性流行。点彩图案对于印花设备的适应性是其他织物图案所无可比拟的,它可以适应任何机械设备和手工工艺的加工。其实早在汉唐时期,我国已经有采用点来处理图案的方法了,在已出土的汉代丝织物中有一种叫泥金印花纱的图案就是由金色与朱红色小圆点组成的。点彩图案还被称为新印象派图案、点画图案、点子花图案等,现代不仅多用于纺织品的印花图案中,而且在织花图案中同样显现出其无穷的魅力。
二、欧普图案(图2-9)
在现代印花纺织产品中,一些以黑白或单色几何形构成的图案总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些令视觉产生刺激、冲动、幻觉的图案,常常被称为欧普图案。欧普图案在西方被称为OP’Design,是Optical Design的缩写,可译作“光幻图案”“错视图案”或“视幻图案”,又被称为“幻觉图案”“原子信号波图案”等。
图2-9 令视觉产生刺激、冲动、幻觉的欧普图案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许多年轻的艺术家主张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1963年起,以纽约画坛为中心展开了运用几何学错视原理的美术运动。继而1965年春在纽约现代美术馆举办了名为“感应视力”的光学美术展览会。自此,这种光学美术的地位与声誉大震,被欧美、日本等国迅速、广泛地运用到工艺美术、商业美术以及建筑、电视等领域。1966年起开始运用到织物印花图案的设计中来,并很快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
欧普图案是利用几何学的错视原理(对比错视、分割错视、方向错视与逆转错视),把几何图形(直线、曲线、圆、大小的点、三角形、正方形等),用周期性结构(简单几何体的大小组合和重复)、交替性结构(循环结构的突然中断)、余像的连续运动、光的发射和散布,以及线与色的波状交叠、色的层次接续或并叠对比等手法,使视网膜引起刺激、冲动、振荡而产生视觉错误和各种幻象,造成画面上的律动、震颤、放射、涡旋及色彩变幻等效果。这一画派的代表有德国出生的美国画家约瑟夫·艾伯斯(Josef Albers)和原籍为匈牙利的法国画家维克多·瓦萨尔利(Victor Vasarely)。日本的一些图案专家认为古代日本就已经懂得采用类似手法运用于和服图案。欧普美术与其称之为绘画,不如称其为图案,每幅欧普美术作品本身就是一幅完整的染织图案。欧普图案一般采用较少的色彩来表现复杂的画面,黑色在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欧普图案的纺织品深受都市新兴贵族的喜爱。
三、补丁图案(图2-10)
补丁图案也称布丁图案,其形式类似于我国的“百衲衣”或“百家衣”的图形。补丁图案起源于18~19世纪美国妇女缝制的美国绗缝制品。传统的补丁绗缝制品是将不同的小块印花布缝制在一起,并以此来形成漂亮的几何、写实或无规则的图案。为了获得传统的补丁效果,图案的每个块面必须做相拼的趣味,采用自由的构图和特定的印花技术能获得这一效果。另一种补丁图案技术,称之为贴花技术,即将花型裁剪下来后用缝纫方法将它缝在地布上,以此来创作出各种几何和写实的图案。在印花时,为了获得贴花效果,在地布上一定要出现缝纫针迹。
图2-10 补丁图案
补丁图案有美国传统花型,也有亚洲、非洲及其他民族的传统花型等,其色彩通常是鲜艳色,但柔和的色彩也经常配合使用。图案的尺寸可大可小,小型图案用于服饰,并可结合大型图案用于家用纺织品,中国补丁图案的家用纺织品曾很受欧美国家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