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弃的世界:掌控人生的学习思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2-不舒服,就对了

不舒服是一种能量,

提醒我们一直在路上。

2015年,我只身前往美国迈阿密参加安东尼·罗宾的课程,就是那一次,我与人打赌用一年的时间学好英语。在此之前,我曾去过美国几次,也去过印度等许多国家,但无一例外都有翻译陪同,我从没有为交流的事情发愁过。而那一次因为行程仓促,人员无法协调,我只能独自前往。“我为什么一定要去?”——临行前,我的焦虑达到极点,只要一闲下来,就不可遏制地问自己这个问题。同事向我保证所有行程都安排妥当,无论是飞机、酒店还是会场,我只要拿着证件给服务人员看就可以搞定,完全不用多费口舌,我甚至可以不必带着“嘴”去。但他的信誓旦旦并没有消除我的焦虑,因为我们都知道,不太可能像他说的一样顺利。果然,在飞机降落后,我坐车来到酒店,却在前台被告知查不到入住信息。

那时候已经是迈阿密凌晨一点,前台服务生和我一样又累又困,他向我解释了一番。发现我这个中国人完全听不懂后,他有些恼怒地戳着我的行程单:“NO!NO!”然后挥一挥手。我瞪着他,也很恼怒,但是我没有办法发火,因为我连用英语骂人都不会,只能大声回嘴:“YES!YES!”

我打电话给国内的助理,让他和服务生沟通。他的英语也不太好,两人在电话里说了很久才搞清楚是行程订错了。我应该今天入住的这家酒店错订成了明天,而本该在明天入住的酒店订成了今天。

我忍耐着和助理说:“你告诉他,让他帮我叫一辆出租车,送我去那家酒店。”

服务生接过电话,过了一会儿又递回来,助理在电话里有些忐忑:“不用叫车,那家酒店就在隔壁,走路10分钟,坐车反而麻烦。”

我无法不接受这个安排,我已经困到无力思考。我按照服务生指的方向走出酒店大门,指路的时候,他的态度突然大好,耐心地为我画了一张地图。我猜他可能担心我投诉他,毕竟我第二天还是要回到这里的。但是他忽略了关键一点:我不知道如何用英语投诉。

我拖着行李重新回到迈阿密的街道上,那一夜我整整走了一小时才找到正确的酒店。除了少年时离家打工,在雇主家失眠的第一晚,我已经将近20年没有体会过同样的孤独。整条街上没有行人、没有车辆,甚至没有垃圾,只有月亮和我长长的影子。在那一小时里,我一直在想:“如果我会说英语……如果我会说英语……”

在那一刻,孤独地走在迈阿密的街上,我想明白了自己为何如此抗拒来到这里——我是一名演说家,我赖以成功的骄傲就是我的思想和口才,在一个无法交流的国家,我等于失去了武器。我的坚持,让我自己落入了一个失去所有优势的窘境。那一夜,我忽然发现,演说工作的成功让我自己越来越适应现在的生活步调,我已经很久没有主动踏出过“舒适区”了。少年时,我早早离开家打拼,那时的我过得很苦,但正是那种“苦”造就了如今的我。这些年,我一直在用自己的惯性工作,虽然工作得并不轻松,但我一直没有离开过自己的“舒适区”。

如今,我依然庆幸自己没有放弃那次旅行,不仅仅因为安东尼·罗宾的课程使我受益颇多,更是因为,从那之后我就萌生了学英语的念头。这个意义远远超过旅行本身,它是我开启英语学习历程的起点,如此我才拥有了更高的目标:将来可以用英语把我的课程讲给外国人听。

你看,只要从“舒适区”跳出来,我们总能拥有以前根本没有想过的东西,如新的梦想。看似微不足道的“不舒服”,却可以换来坚实的进步和更高的目标。不舒服,其实就对了。

前几年去非洲旅游,我发现当地的导游中文都非常好,有的人甚至会说四川话。我非常惊讶,同行的朋友却觉得很正常:“中国游客这么多,当然要学好中文了!”我和我们的导游聊天,他一直说:“中文太难学了!”我们熟识后,他主动给我看他新家的照片,我发现他家的生活水平比其他当地人要高出很多。他却说:“不行不行,这几年才变好,以前我住的地方很差的。”

我们聊得越久,我就越为他的努力而惊叹。他不仅在景区做导游,还在餐厅兼职,并且准备开一家学校教孩子学中文。这时我才了解到他学习中文只有四年时间。他说:“这没有什么,有的导游只学了三年时间,说得比我好。”我问:“你为什么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把一门外语学得这么好?”他想了想,认真地说:“会中文挣得多,这样生活才能好。”

这时我突然明白了,他的成功,来自原本生活的“不舒服”。

日本实业家稻盛和夫曾说,他的成功方式就是:不要让自己的肉体太过舒服。

在一次身体检查后,医生告诉稻盛和夫:“你患上了胃癌。”他淡淡地回应:“哦,是癌症吗?”他听完医生的宣告,没事人似的,继续搭乘新干线火车到本州岛西侧的冈山县区对一批中小企业家做演讲,然后又跟一些学员喝了点酒,交流意见,直到深夜才回家,和平常一样上床睡觉休息。第二天他继续正常工作,然后在工作之余和医生商量手术治疗事宜。

稻盛和夫没有慨叹:“为何我这般可怜?”或者愤怒大喊:“为何是我患上癌症?”他所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认真去想:“我以后要如何做?”

我认为这是成功者最宝贵的品质,也是我们在“不舒服”时所遇到的最重要选择。

曾经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来上我的课,第一天来的时候,他是被家长骗来的,所以百般不情愿。听了我的课之后,第二天他就吵着要和我结拜做兄弟。他把我拉到一个父母看不到的地方,向我吐露了一个秘密。他说,有一次期末考试,明明很多题他都会做,但是他故意做错,考了一个很低的分数。

我问他:“为什么会做却故意做错?”

孩子难过地说:“我妈总骂我是笨蛋,我就笨给她看。她不是说我笨吗?那我就不能把题做对,我就是笨!”

我想了一下,叫他从书包里拿出作业本,撕下一张纸。我当着他的面,把这张纸折成一个三棱镜的样子。我在三棱镜的每一面都写下一行字,我将纸做的三棱镜竖着放在他眼前,从他的角度,只能看到两个面上的字。我请他念出上面的字。

“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孩子念道。

我问:“你只念了三棱镜上两个面的字,另一面上的字呢?”

“我看不到。”

“你为什么看不到?”我问他。

孩子不说话了。我将他看不到的那一面缓缓转过来:“来,大声念出来。”

孩子看清那最后一面上的字后继续沉默不语。我鼓励他:“大声念出来!”

“以后怎么做!”

“再大声一点!”

“以后怎么做!”

在我们的“语言”中,既不需要“可恶的他人”,也不需要“可怜的自己”,我们真正应该常常说的是“以后怎么做”。我们在与家人和朋友诉说自己的痛苦的时候,解释自己为何那样做的时候,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在说什么。但是归根结底,所有“无用”的话语都可以总结为这两点:“可恶的他人”和“可怜的自己”。

像这个孩子一样,他在抗议妈妈对自己的不尊重,他的话里满满的都是对这种不尊重的厌恶,以及对自己所遭受痛苦的可怜,却唯独不说“以后怎么做”。

因为演讲,我结识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我发现“穷人”和“富人”的思维有着天差地别。“穷人”总是在想:“我没有钱,没有后台,没有时间,我怎么创业?”“富人”永远在想:“我正是因为没有钱,没有后台,没有时间,我才必须创业。”

这里所说的“穷”和“富”不只是指金钱,更是指精神。我们的精神常常躲在“可恶的他人”和“可怜的自己”这两个舒适区中,很少去想“以后怎么做”,因为要迈出这一步,并不舒服。

因为在迈阿密的那一夜经历过“不舒服”,所以才有了后来与人打赌学习英语;因为我曾放弃过学英语,所以才换来了今天永不放弃的坚定目标。回想过去,你会惊讶地发现,我们的每一点进步,全都从那些“不舒服”中来;我们的每一个不放弃,全都因为我们不想再放弃。

一位非洲的导游,可以在生活压力下仅用短短三四年时间就学好中文,我的学习条件要比他舒服得多,我有什么理由学不好呢?当然,我也有懈怠的时候,每当这时候,我就会主动逼迫自己回到那个不太舒服的情况下,因为只有那种不太舒服的感觉才令自己确定:我正在变得不断强大。

一直躲在舒适区中的人,无法体会“不舒服”所带来的能量,这种能量可以令我们不断向前迈进。不舒服更像一双硌脚的“草鞋”,它发挥的作用绝对不是让我们走得更快,但是它可以提醒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