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报告2017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研究历程回顾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基于长期在农村工作生活的现实感悟和思考,以及用理论创新破解我国“三农”难题、支撑“三农”发展、促进“三农”改革的使命感,白永秀教授开始研究“三农”和城乡一体化问题,其“对城乡一体化的质疑”一文被《新华文摘》(1987年第4期)全文转载,随后又在《光明日报》《学术月刊》《经济学家》等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和复印,研究重点关注农村土地改革、农村发展、农业发展、农户微观机制等问题。世纪之交,白永秀教授及其团队在继续研究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城乡一体化问题的同时,将研究领域拓展到了城市化与城镇化问题。重点围绕城市(镇)化一般理论、东西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比较与西部城镇化发展、城市群发展、创新型城市等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先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东西部地区城镇化综合比较及西部地区城镇化支持系统建设研究”等国家级课题3项,并在《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家》《改革》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2008年,在20多年关于“三农”问题、城乡关系问题研究积淀的基础上,白永秀教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西部地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研究”,2014年,结项成果在人民出版社出版,荣获2015年度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西安市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白永秀教授城乡一体化研究团队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理论与实践问题,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中国工业经济》《中国软科学》《学术月刊》《复旦学报》《经济学家》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在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专著近10部。这些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所发表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篇、论点摘编1篇、索引1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各摘录1篇,被《光明日报》论点摘编4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10篇。

针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命题作文的性质,很多问题难以纳入研究范围。2013年,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取得了较丰硕成果的基础上,白永秀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将研究领域向现实深入,开始了定量评估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的工作。构建了包含城乡空间一体化、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社会一体化、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4个维度35个指标的较为系统完善的城乡发展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两步主成分分析法对2006—2011年的中国整体、四大区域、30个省份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进行了科学评价,并进行了详尽分析。相继出版了《中国省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评价报告(2012)》《中国省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评价报告(2013)》。

在整体评价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之后,我们缩小范围,聚焦了两个分维度的城乡一体化水平。

2014年,我们聚焦城乡社会二元结构,建立了包含城乡基础教育、城乡医疗卫生、城乡社会保障、城乡就业与住房、城乡社会管理与文化共享等5个维度27个基础指标的城乡社会一体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两步主成分分析法对2012年中国四大区域和30个省份(1)的城乡社会一体化水平进行了科学评价,并分析了2006—2012年7年间各省域城乡社会一体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及具体原因,出版了《中国省域城乡社会一体化水平评价报告(2014)》。2015年,我们深入研究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另一个主要方面——城乡经济一体化。基于文献梳理、专家意见和现实考察,我们构建了“城乡经济发展—城乡产业结构—城乡资本形成—城乡生活水平”等4个维度27个基础指标构成的中国省域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两步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30个省份和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四大区域的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并具体分析了2000—2013年各省份水平排名的变动情况。2016年,我们回归中国省域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水平评价和研究,汲取原来中国省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评价、城乡社会一体化水平评价、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评价研究的经验与不足,删减部分不合适或过于细微的指标,增补部分更为全面或更能体现城乡对比的指标,重构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对2014年30个省域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进行客观、科学评价,并分析2010—2014年我国30个省域城乡发展一体化具体指数和相对排名的变化情况。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研究团队将这一成功经验和陕西实践结合起来,期望研究更小的样本来考察地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情况,也期望能为地方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借鉴。依循和中国省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评价一样的框架,我们构建了“城乡空间一体化—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社会一体化”(2)的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评价体系,并评估了陕西83个县域(3)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并分析了2011—2014年这些县域排名的变化情况及其原因,出版了《陕西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评价报告(2013)》和《陕西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评价报告(2014)》。这项工作在随后的几年中得到了延续和坚持(4),并在陕西产生了较大反响。

将这些报告的核心结论进行总结提升、深入发掘后,我们围绕中国省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评价和陕西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评价相关问题,先后在《中国工业经济》《中国软科学》《当代经济科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人文杂志》《福建论坛》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2013年5月和11月、2014年10月、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我们在西安先后举行了5场发布会,向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发布了中国省域和陕西县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评价的研究成果。人民网、新浪网、中国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时报》《21世纪经济报道》、陕西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陕西日报》《华商报》等媒体对发布会情况和研究成果作了大量报道,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反响,更多的学者和社会各界开始关注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问题。

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三农”发展的顽疾,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和突出短板。按照提高后的新脱贫标准,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仍有贫困人口8249万,其中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有西藏、甘肃、贵州、新疆、云南和青海6个省(区)(5)。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4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详细制定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个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2015年6月,总书记来到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2015年2月13日、2015年6月18日、2016年7月20日、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陕西延安、贵州贵阳、宁夏银川和山西太原主持召开了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涉及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工作在神州大地如火如荼地展开。

我们的研究团队在2008年国家社会重大项目的实地调研中,也注意到了贫困人口及其脱贫问题。在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研究后期和结项后的几年间,我们的研究团队先后完成了一系列陕西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易地移民搬迁课题——《陕西省“十三五”移民(脱贫)搬迁安置总体规划》《延安精准扶贫模式研究》《陕南“十二五”移民搬迁规划》《商州区脱贫攻坚产业支撑研究》《延川县“十三五”移民(脱贫)搬迁安置总体规划》。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现在剩下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于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残缺、增收产业薄弱、文化习俗落后的区域,且贫困人口分布更加分散,扶贫脱贫难度极大。简言之,相当比例的贫困地区既难以保证百姓生存,更没有发展产业的条件,属于“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状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易地移民搬迁就成为这部分贫困和深度贫困地区农民摆脱贫困最快速也是最持久的途径。在上述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的团队提出了陕西省乃至西部地区精准扶贫和移民搬迁的总体思路及实施方案,为上述地区开展移民搬迁和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2016年上半年,国家社科基金发布了重大招标项目的选题指南,其中有“易地移民搬迁工程的精准扶贫机制、生态效益评价和政策创新研究”的题目。我们的精神为之一振,觉得英雄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立即决定组织力量申报。我们的团队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反贫困、西部地区城乡发展一体化等问题开展的深入研究,为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奠定了基础。最终,我们结合上一个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的成功经验,决定聚焦我们更为熟悉,而且易地移民搬迁任务最重的西部地区;结合2013年开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评价工作的经验,适当延展评价维度,拓展到“综合效益评价”;结合我们团队理论研究有深度又熟悉现实的特点,重点放在机制研究和政策创新研究,最终将题目确定为“西部地区易地移民搬迁工程的精准扶贫机制、综合效益评价与政策创新研究”。可能是“天道酬勤”,我们团队顺利拿到了项目。

在这个重大项目中,我们将重点研究解决以下问题:在理论方面,探讨易地移民搬迁工程与精准扶贫的内在联系,构建科学理论分析框架;在机制方面,研究易地移民搬迁工程精准扶贫的影响因素,完善西部易地移民搬迁工程的精准扶贫机制;在绩效方面,建立易地移民搬迁工程精准扶贫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西部易地移民搬迁促进精准扶贫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效益进行评价;在政策方面,梳理易地移民搬迁工程精准扶贫的政策现状,在西部地区移民搬迁政策建议方面有所创新。

从2008年的第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部地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研究”到2016年的第二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部地区易地移民搬迁工程的精准扶贫机制、综合效益评价与政策创新研究”,我们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团队的研究不断深入,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持续研究和聚焦西部城乡关系和“三农”问题。在空间上,聚焦我们熟悉且城乡矛盾和贫困问题更为突出的西部地区;在主题上,聚焦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乡关系。二是研究逐渐深入。从宏大问题——“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构建”深入到了更细致的问题——“易地移民搬迁中的精准扶贫”。三是注重吸收和借鉴之前研究的成功经验。如第二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部地区易地移民搬迁工程的精准扶贫机制、综合效益评价与政策创新研究”吸收和借鉴了我们之前开展第一项重大项目时对城乡关系理论研究的认识,也结合了我们之前进行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评价时所积累的研究经验,也借鉴了我们之前研究中调研的经验。

《中国城乡发展报告2017——水平评价与精准扶贫》(以下简称《报告2017》)正是这两个重大项目及我们前期研究的结合和延续。《报告2017》延续了往年报告的“评价”主题,构建了更完整的评价体系,采用了更科学的评价方法,评价了中国省域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水平;同时,《报告2017》结合了两个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的主题,重点聚焦易地移民搬迁中的精准扶贫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