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苏中、苏南地区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时空格局演变
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情况
1989年以来,苏中、苏南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持续上升,但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却在不断增大。从表1-5中可以看出,极差由1989年的660元增至2011年的23332元;标准差由1989年的181元增至2011年的5855元,区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差异逐年增大。极商由1989年的1.60增至2011年的1.97,增幅达到23%,变异系数的增幅达到29%,整体上看,苏中、苏南地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呈增大趋势,其间波动性显著。
表1-5 苏中、苏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
资料来源:根据1990—2012年《江苏统计年鉴》整理计算得到。
结合图1-2、图1-3和表1-5可知,平均增长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其间波动变化态势较为显著。1989—1996年的波动幅度较大,振幅达到30,波动幅度最大的是南京市,这是由于其地处内陆,远离经济与居民生活具有良好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的上海(宋伟轩等,2013)。2000—2008年,平均增长指数出现小幅回升。21世纪初,江苏省提出了“三沿”战略(沿沪宁线、沿江和沿东陇海),其中,沪宁线和沿江线给苏中、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随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苏中、苏南地区也受到影响,平均增长指数在2009年急剧下降至6.0,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图1-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指数
图1-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异系数
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区域差异和极化程度演变过程
为了深入揭示样本地区县域城镇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和极化程度,引入基尼系数和沃尔夫森指数。从图1-4中可以看出,基尼系数由1989年的0.072增至2011年的0.092,增幅达到27.8%,整体呈上升趋势,其间波动显著。1989—2011年样本区域的沃尔夫森指数走势和基尼系数大致相同,1989—2011年的增幅为22.9%,表明样本区域内的相对差异增大。根据相对差异的阶段性变化趋势,选取峰值和谷值年份,即1989年、1994年、1995年、1997年、2000年、2004年和2011年断面,对县域单元城镇居民收入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
图1-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和沃尔夫森指数趋势
三、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区域格局的空间演变
空间自相关性使用全局和局部两种指标,全局指标用于探测整个区域的空间模式(张松林、张昆,2007)。计算Moran's I指数(见表1-6),各年份全局的Moran's I值均在0.47以上,表明苏中苏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全局空间正相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聚集分布。结合图1-5可知,Moran's I指数呈降低态势,其间波动显著。Moran's I指数在观察期内有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空间集聚呈现出从强到弱的态势,但总体格局基本保持稳定。
图1-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Moran's I指数趋势
表1-6 苏中、苏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Moran's I指数
注:标准化统计量Z用来检验n个区域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关系,Z=。
空间自相关全局指标有时会掩盖局部状态的不稳定性,因此在很多场合使用局部指标。局部指标被用来计算一个空间单元与邻近单元就某一属性的相关程度,可进一步揭示样本区域的空间聚集与分散特征(张松林、张昆,2007)。根据区域相对差异阶段性变化趋势,利用ArcGIS分别计算1989年、1994年、1995年、1997年、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县域单元的Getis-Ord G∗指数,生成冷热点演化表(见表1-7)。
表1-7 苏中、苏南地区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冷热点空间分布格局
续表
(1)整体而言,1989—2011年,苏中、苏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冷热点区域呈较稳定的集聚分布,且整体结构呈高度聚集的东西斜对称的空间特征。苏南地区处于高值簇,热点高值簇区域聚集,苏中地区处于低值簇,冷点低值簇区域聚集。苏中、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南北极化的现象。
(2)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南部的沿海区域,即苏南地区。无锡市、苏州市、常熟市、昆山市、太仓市和吴江区一直是经济热点区域,江阴市4个关键年份为热点区域。另外,南京、宜兴和常州等市部分年份为经济热点区域,经济热点区域呈沿海向内陆扩展的趋势。
(3)次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集中于宜兴—常州—靖江—张家港—南通一线及其周围县域单元。分布区域受到热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呈向内陆扩展趋势。
(4)次冷点区主要分布在苏中沿海城市和苏南内陆城市,主要包括启东市和如东县等沿海城市,南京市和溧水区等内陆城市呈明显的空间集聚分布。随着经济热点和次热点区向内陆的扩展,次冷点区正被逐渐压缩。
(5)冷点区主要位于苏中的北部一带,主要分布在宝应县、高邮市和兴化市等城市。1994年以来,溧水区和高淳区转变为次冷点区,冷点区整体呈局部收缩态势。
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空间格局演变
采用自然断裂点法对平均增长指数的Getis-Ord G∗指数进行可视化表达,选取1989—1994年、1994—1995年、1995—1997年、1997—2000年、2000—2004年和2004—2011年共6个时间段,生成增长空间分布格局表(见表1-8)。
表1-8 苏中、苏南地区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冷热点空间分布格局
续表
(1)增长冷点区和热点区出现多次切换,极少县域单元能保持稳定的增长类型。各类型区的空间集聚格局呈现出先弱后强的态势。1989—1997年增长的冷热点区和次热点区呈显著的空间集群分布;1997—2011年增长的冷点区呈显著的空间集聚分布。
(2)增长热点区自1989年开始由苏南沿海向内陆迁移。冷点区和热点区频繁切换,冷点区多呈集聚分布,热点区分布零散。次热点区和次冷点区分布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
(3)各类型区域出现过多次跃迁与交替。由于相邻县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具有相似性,故热点区和次热点区、冷点区和次冷点区的跃迁方向呈现出高度一致性。1989—1994年该阶段热点区和次热点区主要集聚在苏南地区,冷点区主要集聚在苏中地区;而1994—1995年该阶段发生了南北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