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服务书系·修辞研究(第三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现代汉语修辞

海峡两岸语言融合的历时考察

刁晏斌作者简介:刁晏斌(1959—),男,山东烟台人,南开大学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汉语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 100875)

摘要:海峡两岸民族共同语既有差异也有融合,就融合方面来说,着眼于大陆,大致经过了大量引进和趋于饱和这样两个阶段;着眼于台湾,则经过了贬损性引进和中立性引进两个阶段,并且有一个明显的从引进到吸收这样的发展过程。到目前,两岸民族共同语融合的天平,由最初大陆向台湾一方倾斜,到现在基本平衡,普通话与台湾“国语”处于一种积极的双向互动之中。

关键词:海峡两岸;共同语;普通话;台湾“国语”


海峡两岸的民族共同语有差异也有融合,所谓融合,说到底一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历时的发展变化呈现出来,而两岸民族共同语之间,也确实经历了一个由相互封闭到局部性的有限开放,再到较大规模的互相开放和吸收这样一个过程。本文试图在一定程度上还原这一过程,从而使读者对此有一个相对清楚的了解和认识。

一、着眼于大陆的简单叙述

以20世纪末为界,大陆普通话对台湾“国语”的吸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大量引进阶段

这一阶段始于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止于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此时两岸关系松动,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和旅游,加之港台大众文化产品大举涌入,使大陆民众一下子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外部世界,以及不太一样的语言表达系统。于是,大量的港台词语源源不断地涌入大陆,成为后者新时期新词语的一个重要来源;一些新的语法形式和表达方式也被引进普通话,甚至成为流行的新形式;一些趋于退隐的语法形式和表达方式等也由于港台同样形式的引进而被进一步“激活”,甚至重新焕发青春。仅从词汇的角度看,在这一阶段,在港台词语的影响和冲击下,大陆普通话词汇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增加新词语、增加新义项、非常用义变为常用义、扩大了使用范围、提高了使用频率、古旧词语复活、产生仿造词语、出现新的搭配形式,刁晏斌.流行在大陆词语中的“港台来客”[J].北方论丛,2001(2).而这也就是大陆普通话大量引进后的表现,同时也是两岸趋同的重要表现。

关于这些方面,在很长时间的当代汉语以及两岸语言对比研究中,始终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与此相关,所以我们此处不再赘述。

(二)趋于饱和阶段

进入21世纪以后,大陆普通话“引进”的步伐明显放慢,进入普通话的“外来”形式自然也明显减少,刁晏斌.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现代汉语差异与融合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对于这一点,每一个从事相关研究的人都会有非常明显的感受。关于从上阶段到本阶段的这一变化,可以引用《战国策·齐策一》中邹忌劝说齐王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为喻:“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现在虽然还不至于“无可进者”,但确实是过了“门庭若市”的阶段,而进入“时时而间进”时期了,即我们这里所说的趋于饱和阶段。

这当然不会是没有原因的,而具体的引发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点:

其一,整个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民族共同语甚至于全球华语,无疑都是大同小异,就词汇方面而言,有差异的词语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两岸之间大概在百分之三左右),其中还有很多由于各种原因而较难流动,所以能够输出和被他方引进的,都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总体而言数量有限;

其二,随着大陆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普通话也开始由弱走强,由此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语言的流向,开始由单向的输入变为既输入又输出的双向流动,就输入来说,数量在减少,而输出的数量则持续增加;

其三,就大陆普通话而言,此时最初的“引进饥渴期”已过,大量引进后,实际上已经没有太多可以并且急需引进的形式和用法了;

其四,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和自媒体的日趋繁荣,大陆民众的语言创造热情空前高涨,因而更趋向于自己创造反映时代和社会发展变化的新的表达方式,在总体上有一个由“拿来主义”到“自力更生”的转向。

在两岸的语言关系中,大陆普通话引进轨迹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由于本文考察的侧重点在台湾而不在大陆,所以这个问题我们就此打住,而把更多的篇幅和精力用于以下的篇幅。

二、着眼于台湾的重点考察

相较于大陆,台湾“国语”引进普通话词语的路径、趋向和选择性等又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根本的一点是相同的,这就是与其社会生活、社会意识以及一般民众对对方的看法和态度等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时下,如果我们随意浏览台湾媒体,会不时看到大陆首创的词语,并且很多还有不低的使用频率。比如,2016年4月9日我们在台湾联合知识库中以下列大陆比较流行的词语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所得使用数量如下:

这反映的就是台湾“当下”而不是“从前”对大陆词语的引进情况,而看了以下一个例子,我们或许对当下大陆语言形式在台湾的使用情况就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了:


叶宇真表示,由中国经济转型带动的牛市同时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件。“天时”为全球增长模式重构中,依赖互联网代表的技术推动,中国不仅具备天然互联网基因,一带一路亚投行推进中国走出去由大变强;“地利”是国家政策培育新兴行业、助力制造业升级,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融资优化,启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至于“人和”则为中国工程师红利助推产业结构调整,生活质量提升激发多样化需求,人力资本创新、创业机会无限。(自立晚报,2015-06-10)


如果说以上一例中的大陆词语还只是“引用”的话,以下则是“自用”,与前者相比,显然属于更高级阶段的使用:


追欠税只拍拍苍蝇不打老虎?“议员”指军公教欠税数万元的追缴达标率92.48%,但对欠税百万、上千、上亿元的欠税大户却束手无策,痛批税务局没执行力,增加人手、成本支出多了2000多万元,但成效不成比率。(联合报,2015-05-09)

他也呼吁……不要只打苍蝇打蚊子,不敢打老虎,应该向社会大众公布事实真相。(自立晚报,2015-09-10)


这些大陆反腐流行语,不仅已经成为台湾媒体的常用话语形式,同时也成为一般民众所了解和接受的表达方式。

海峡两岸的交流势不可挡,两岸的民族共同语也在这一过程中见证、记录和反映了这个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缩小差异、化异为同,而这也正是两岸社会及民众向心力的具体体现。

(一)两个阶段和两个层次

台湾对大陆语言形式的引进,从历时的角度考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和两个层次。

所谓两个阶段,就是以20世纪80年代末为界划分出的两个时间段。

前一阶段,两岸处于敌对与隔绝状态,虽然有一批大陆词语进入台湾,但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价值取向和选择范围,这就是那些能够对大陆形成负面评价和感观的词语,其中以“文革”时期的政治流行语为最多,使用范围也最广,并且一直以来基本都是贬斥性的使用,表达的自然也是贬义,而其中不少一直沿用到今天。台湾社会此时对大陆词语的引进和使用,有非常明确的政治倾向性,这样的引进可以称为“贬损性引进”,而这个时期自然就应该称之为“贬损性引进阶段”。

如果我们对台湾1949年以后的社会历史及其发展稍有了解,就会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阶段。

1949年5月19日,当时的台湾省政府主席兼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陈诚颁布《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布告戒字第壹号》(后一般简称之为《台湾省戒严令》),内容为宣告自同年5月20日零时起在台湾省全境实施戒严。戒严令在许多方面对人民的行为进行具体的规定,如严禁聚众集会、罢工、罢课及游行请愿等行动,严禁以文字标语或其他方法散布谣言等,而对违反规定的诸如“造谣惑众者、聚众暴动者、扰乱金融者、抢劫或抢夺财物者以及罢工罢市扰乱秩序者”等,均要“依法处死刑”。另外,戒严之初,有关部门还陆续颁布了一些相关的配套管制法令,如《戒严期间防止非法集会结社游行请愿罢课罢工罢市罢业等规定实施办法》《戒严期间新闻杂志图书管理办法》《惩治叛乱条例》等。戒严期间,台湾社会几乎所有公私机构单位都实施连坐保证制度,人民的言论自由受到普遍限制,政府运用相关法令条文对政治上持异议的“亲共”人士或有“叛国”之实者进行逮捕、军法审判、关押或处决。从1950年起到1987年解除戒严为止,台湾共发生29000余件政治相关案件,牵涉人数达140000人,其中约有3000~4000人遭到处决。1987年7月14日,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蒋经国颁布命令,宣告自同年7月15日零时起解除在台湾本岛、澎湖与其他附属岛屿实施的戒严令(简称“解严”),在台湾实施达38年的戒严令自此走入历史。以上内容据“百度百科”改写。

后一阶段,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台湾解严,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旅游,两地语言逐渐开始真正的交流和互动,一些反映大陆当下社会生活和观念意识等的词语开始进入台湾,内容范围相对较广,并且也不限于“负面词语”。如果再分得细一些,这一阶段又可以以世纪之交为界一分为二:

前半期两岸语言的融合主要通过大陆对台湾的吸收,或者说向台湾的靠拢来实现,而台湾新引进的大陆词汇语法等形式相对较少。虽然已有汇集大陆词语的一些工具书和手册之类开始出现,但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词语引进数量不多、范围不广、使用频率不高、用法变化不大。因此,二者是不平衡、不对等的,更多地表现为单向性。

后半期这种情况有了很大改观,台湾对大陆词语的引进“提速”和“扩容”始于此时。就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基本是时间越靠后数量越多、用例越多,并且表达负面信息的越少、中性或客观的越多。

与前一阶段的贬损性引进相比,此时可以称为中立性引进,李行健、仇志群则称之为“积极性的融合”。李行健,仇志群.汉语文词典编纂的新课题——两岸合编语文词典的一些感受[J].辞书研究,2012(6).那么,与此相对,前一阶段也可以称之为“消极性的融合”。

所谓两个层次,实际上是说大陆词语进入台湾后的使用和发展情况,分别可以概括为“引进”和“吸收”(与前边所说的“引用”与“自用”大致相当)。

引进是大陆词语进入台湾的第一个层次,通常是指台湾媒体及语言用户直接或间接引用大陆媒体用语或一般用语,或者是报道大陆相关新闻和事件等时用到大陆词语,其结果自然都是使大陆词语出现在台湾媒体上,或者是进入台湾民众的具体使用中。但是,在这个层次上,通常都是用例不多(甚至很少)、用法也基本保持原貌。就我们所见,目前处于这一层次的大陆词语占不小比例。

吸收是指大陆词语进入台湾后,在一定或很大程度上“站稳脚跟”,具体表现大致是:其一,离开或模糊了上述引进时的大陆语境;其二,有了一定(甚至较高)的复现率;其三,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扩展或延伸(比如意义泛化、类推使用等)。以上三点表现大致也可以表述为引进后吸收的三个阶段,而到了第三个阶段,表明该词语已经真正的“融入”台湾“国语”之中了。到目前为止,真正被台湾“国语”吸收,或者说已经融入其中的大陆词语已经越来越多,因此我们可以说,海峡两岸民族共同语的融合已经由最初主要是大陆向台湾靠拢,发展到基本均衡的双向互动交流,这无疑是令人非常高兴和很受鼓舞的可喜变化。

相对于大陆对台湾词语引进的前多后少,台湾则是前少后多,所谓“风水轮流转”。

(二)贬损性引进

我们先看一个“红卫兵”的例子。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红卫兵”条下介绍:“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建立的主要由青少年学生参加的群众性组织。1966年5月29日,北京清华大学的一部分学生在‘左’的思潮影响下,发起组织红卫兵,参加‘文化大革命’。同年8月1日,毛泽东写信给清华大学附中红卫兵,认为他们的行动‘说明对反动派造反有理’,向他们‘表示热烈的支持’。从此,红卫兵的组织迅速遍及全国。”

我们考察联合知识库,《联合报》中此词最早的用例见于1966年8月25日的一篇报道,连标题带正文一共出现了6次,其第一句是“日本‘产经新闻’今天说,中共年轻的红卫兵已发出最后通牒,要求除共党外,其他各党派须于七十二小时内自行解散”。另外,还对“红卫兵”有一个简短的介绍:“红卫兵是特别组成的中共青年团体,以保护毛泽东及‘中央委员会’为职责。”由此看来,这一产生于“文革”初期的新词,在台湾从引进到现在,已经有整整50年的时间了。以下是近年的用例(除特别指明外,均出自台湾《自立晚报》):


(1)想不到段宜康不但不思悔过,到现在还像红卫兵一样到处给别人戴帽子。(2004-02-26)

(2)“打手”的作风与“文化大革命”时代的红卫兵一样,先将人扣上帽子再来斗争。(2008-03-5)

(3)这是一个非常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得罪人的工作,我也被有些人骂作“红卫兵”。(2010-12-19)


如果说以上几例的“红卫兵”基本还属引用的话,那么下一例就不完全如此了:


(4)阿扁有红卫兵,陈菊也有;更可怕的是,还几乎是新潮流人马+外地人。(2010-11-08)


以下两例显示,“红卫兵”在台湾还有了一定的组合能力和类推能力,这显然不是“初级阶段”所可能有的表现:


(5)不能用这种红卫兵心态,到处乱扣别人帽子,年纪这么小就用政治斗争方式,“我觉得他们的教育失败了”。(2014-04-04)

(6)国民党……诬指民进党煽动学生,抹黑热情的学生是“红卫兵”“绿卫兵”,是恐怖分子。(2015-08-01)


与大陆一样,“红卫兵”在台湾也是经常和学生联系在一起的。除上边的例子外,再如:


(7)吴育升痛批学生像红卫兵。(中国时报,2014-04-05)


按,这是一篇关于台湾“太阳花”运动报道的标题,以下是正文中的一句话:


立委吴育升直批学生心态有如红卫兵,自己攻占立院、破坏公物还敢指别人违法,别仗着社会对学生的包容,就有恃无恐。


时至2015年,台湾又爆发了“反课纲”运动,台湾《青年人》2015年8月2日一则报道的标题是《台湾反课纲高中生周天观殴打父亲 母亲评价他就像红卫兵》。

对“红卫兵”一词在台湾的使用情况,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第一,从表义来说,基本属于“本用”,即仍然保有原有基本语义(包括贬义色彩);第二,就指称对象来说,有一定程度的“移用”,即由专指而变为移指或泛指其他对象;第三,从用法上看,略有扩展,即可以有限地用于构成新的语言单位;第四,使用时间较长,基本从引进之初一直沿用到当下。

“文革”一词在台湾的使用情况大致也是如此。

首先,是作为指称大陆一个特定历史事件的“本用”,如:


(8)一个民族都有他历史的创伤和疤痕——中国的“文革”,日本的长崎广岛,德国的第三帝国。(2004-11-09)

(9)勇于内斗 大鸣大放 绿选党魁一如“文革”(2012-05-12)


但是,以下就显然并非专指了:


(10)谢公秉强调,当前改革的确很重要,但陈近年来推动的是“文革”而不是改革,一切政治挂帅,欠缺诚信,打压异己。(2005-10-10)

(11)洪奇昌指出,他对“头家来开讲”对他的生活、婚姻、名誉全面性污蔑、抹黑,这种变本加厉以“文革”式批斗、清算的手段深感不耻。(2007-01-19)

(12)这些指控没有一项是真实的,都是有心人士企图鼓动风潮进行“文革”式的舆论公审。(2008-08-28)


按,特别是后边二例,均为“‘文革’式”,表明“文革”在台湾已经有了一定的组合能力。

以下两例中“文革”的全称形式“文化大革命”也是如此:


(13)记者询问民进党“去蒋”是在搞“文化大革命”的问题,谢长廷响应,其实这几年来,大家都讲来讲去,不利的时候,就说对方搞“文革”。“文革”是跟你挂上一个罪名。(2007-03-17)

(14)国民党立院党团上午由书记长赵丽云、副书记长潘维刚召开“大陆都唾弃‘文革’了,蔡英文你想搞‘文化大革命’吗?”记者会。(2011-09-28)


以下三个“阶级斗争”的例子,大致反映了所指对象由专指到泛指的过程:


(15)令我们好奇的是,他们的先人历经……阶级斗争、十年“文革”的浩劫,但在他们的脸上却看不出任何痕迹、怨恨。(2007-05-21)

(16)所得重新分配常被过度解读为劫富济贫,被刻意强调阶级斗争,这样的意识型态或指控很难背负得起。(2012-03-24)

(17)但是,现在国民党主张军公教退抚金要砍一半、民进党更主张砍三分之二,都只会利用军公教做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根本不曾考虑军公教的权益。(2015-12-22)


我们曾在台湾报纸上看到“娼妓经济,一抓就灵”的例子,认为它脱胎于大陆“文革”时的一句流行语“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以下就此举例说明。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中,“一抓就灵”共有401条记录,主要集中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最早出现的形式是“阶级教育,一抓就灵”,再稍后以及整个“文革”期间,最常用的固定组合就是“阶段斗争,一抓就灵”。这一形式也出现在台湾媒体上,例如:


(18)毛泽东宣布中国大陆“到处莺歌燕舞”。雷锋的奇特作用使……更加深信,“阶级斗争,一抓就灵”。(联合报,1990-03-04)


此例显系引用,而以下二例则是自主性的“化用”,即类推性的使用:


(19)近年来,当局一向以鼓动民气对外开衅,作为巩固权位、扩张权力的主要民粹手段。而且,似乎屡试不爽;所谓“两岸斗争,一抓就灵”。(联合报,1997-05-02)

(20)“族群斗争,一抓就灵”,不论是谢氏的“美丽岛律师逻辑”,或是民进党的乌贼战术,其实都不难理解。(联合报,2007-07-19)


以下再看一组分别使用不同“‘文革’词语”的句子:


(21)从制度上改革吧!用制度来节制政客们无限上纲的哗众取宠,用制度来节制台湾的动辄选举。(2004-05-27)

(22)格调就是把“高尚”理解成穿着、气质、爱好的品位和室内装潢。也就是大老粗只会表现谈吐的庸俗,“小资”们已经有能力庸俗他们的心灵了。(2004-06-25)

(23)中选会上午首度举行政党票号次抽签,结果成了小党抗议中选会的批判大会。(联合晚报,2007-12-19)

(24)民进党这个“本土政党”当然要把马英九和他带领的“外来政党”彻底“斗垮、斗倒、斗臭”,然后再“踏上两三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联合报,2007-07-19)

(25)事实上,将阿扁斗臭斗垮牛鬼蛇神全上,一直是国民党最高选举策略。(2008-03-22)

(26)光盘事件有三部曲……第二这些人其实是反谢长廷,“打着红旗反红旗”,从光盘内容出现长昌旗帜,竞选文宣等,乍看之下让人误以为是谢长廷的支持者,第三部曲就是典型的特务手法,制造黑函光盘,使人民、社会反感进而嫁祸谢长廷。(2008-03-09)

(27)蔡英文与苏贞昌决战是不可能避免的。唯一与2008年不同的是以前为武斗,现在则为文斗,也就是较斯文的斗争。(2011-03-24)

(28)国民党政策会执行长林鸿池说,国民党提出26案,民进党也有提出版本,应该会用表决决定。表决对绿不利,临时会变成样板戏。(2014-06-13)

(29)台北市府观光传播局机要秘书陈思宇,前天参加三立政论节目引发争议,市议员徐弘庭痛斥市长柯文哲放任公务员上节目批斗。(联合报,2015-07-10)

(30)大众觉得台湾好像进入一个混乱的时代,好像造反有理。(2015-07-24)


例(24)中的“踏上两三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是对“文革”期间一句“标志性”惯用语略加变化的使用,其与以下《人民日报》中用例的派生关系是非常明显的:


(31)我们将继续发扬“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无畏精神,誓把党内最大的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斗倒斗臭斗垮,把他们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叫他们永世不得翻身!(1967-04-23)


以上词语在引进后以及台湾自主的使用中,几乎都表示负面信息,多数都有比较强烈的贬斥意味,而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贬损性引进”,其指称对象,多是一些“标志性”的人物、事件及动作行为等,显示台湾“国语”大致是在这一层次上来进行贬损性引进和使用的。

至于这样的词语为什么会集中进入台湾“国语”,并成为有较强“生命力”的表达形式,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两岸本为同根一体,虽然时势变迁,但是海峡对岸的中国人始终没有停止对此岸的关注,无论是在隔离敌对的时期,还是开放交流的时期。

其二,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意识形态及社会心理,使得很多台湾同胞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基本是以负面的态度看待大陆事物,特别是在一共持续了38年又56天之久的“戒严”时期,一般媒体报道多以此类新闻及事件为主,经过这样的“过滤”,能够进入台湾“国语”的,当然主要是表达负面信息的词语,并且引进之后,也主要是在这样的感情色彩下推广使用。

其三,大陆自1949年以后,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特别是“文革”十年,确实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而这无疑也在客观上为上述贬损性引进提供了一定的事实基础。

其四,台湾解严以后,虽号称进入民主社会,但“斗争”思维一直延续甚至不断升级,蓝、绿以及其他派别党争不断,“社会运动”不时爆发,选举文化登峰造极,而这些都在“民主”的旗号下得以公开甚至放大,成为重要的新闻资源和民众关注的话题。这样的社会现实在客观上与大陆的历次政治斗争,特别是“文革”中“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有很大的相似性和相关性,而这也正是“‘文革’词语”较大面积引进台湾,特别是在大陆改革开放后基本都弃而不用的今天却仍显示出并保持着较强“活力”的最重要原因。也就是说,台湾当今社会客观上仍然保有这些词语存活的土壤和条件。

(三)中立性引进

随着台湾的解严,社会环境日益宽松,与大陆的交流和交往持续进行,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两岸民族共同语的交流和交融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具体表现是进入台湾的大陆词语数量大增,使用频率也在提高,而最能反映两岸关系以及台湾民众对大陆态度和心理变化的,就是由前一阶段的贬损性引进和使用到本阶段的中立性引进和使用。

所谓中立性引进,就是不带有特定的感情色彩,比较理性、比较客观地引进当时或当下反映大陆社会及民众生活的语言形式,特别是那些同实异名的大陆词语,有很多都在台湾获得了一定的知晓度和使用度。

据台湾《自立晚报》2012年10月3日报道,新任“陆委会”主任王郁琦对大陆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受到质疑,在赴“立院”质询时,再度面临各方考问,其中有以下一段话:


蓝委江启臣也特地拿出“U盘”(随身碟)、“博客”(部落格)、“沙发”(抢头香)等词汇来考验王郁琦,最后他都顺利通过考验,就连最难的“B超检查”(超音波检查)也难不倒他。


由此可见,这些与台湾异名同实的大陆词语在台湾还是有一定知晓度的,而它们无疑都是“中性”的。

“一带一路”是一段时间以来非常火的一个大陆词语,它在台湾媒体中也有很高的复现率。比如以下一例:


(32)从沪港通、国企改革、一带一路,到即将推动的深港通、七大领域基础建设项目,在在显示中国政府稳定经济成长、推动政策改革的决心,也成为股市突破前波高点的一大助力。(2015-01-14)


《人民日报》2013年12月19日第一次出现“一带一路”,但从2014年5月以后,用例日渐增多,至2016年7月5日共有3445条记录;台湾联合知识库中第一次出现是2014年5月14日,至今共有1917条记录;《自立晚报》出现的时间稍晚,是2014年11月17日,到现在已有近100条。

下边我们再看一下2015年度大陆十大流行语在台湾的使用情况。

上海的语文刊物《咬文嚼字》近年来每年都会评选上一年度的十大流行语,其2015年上榜的年度热词依次为“获得感”“互联网+”“颜值”“宝宝”“创客”“脑洞大开”“任性”“剁手党”“网红”“主要看气质”。以上十个流行语在台湾媒体中都已出现,以下各举一例:


(33)习近平强调,要充分考虑两岸双方社会的心理感受,努力扩大两岸民众的受益面和获得感。(2015-05-04)

(34)相关行业如信息经济的云端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现代服务业的医疗养老、体育文化等,随政策对新兴服务消费产业的扶植力度可望进一步加强,将有利于未来消费服务类股表现。(2015-11-10)

(35)王朝辉:青春气色好 激似裸妆颜值高(2015-08-05)

(36)陈建宇致辞时……谈到同仁们的努力,更引用时下流行语“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来形容。(2016-05-19)

(37)于6月底成立“台北创客帮”社群网络,结合“台北创客聚”聚会活动,邀请新创事业奖得主担任“创业梦想导师”。(2014-05-20)

(38)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洪锋日前表示,MIUI 8系统将在10日与小米Max手机同时发布,将有大家期待很久的新功能,也有“脑洞大开”的新设计、新体验。(经济日报,2016-05-08)

(39)“有钱就是任性!”叶宇真强调,目前有三个趋势证明增量资金持续流入A股市场。(2015-03-24)

(40)一年一度网络购物节日“双11”又来了,剁手党们也摩拳擦掌蓄势待发,准备发挥“一指神功”抢便宜。(经济日报,2015-11-16)

(41)时下众多新热词,无论是“网红经济”还是“眼球经济”,皆与数位内容产业脱不了关系。(2016-06-01)

(42)(王心凌)最特别的是还拿下大陆2015年十大流行语的“主要看气质”。(联合报,2016-01-04)


以上十大流行语中,有的还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并且有一些属于自主性的使用。再如:


(43)为深化各位经理人对虚实通路整合、数字转型思维的共识,一银藉本次行务会议的机会,邀请台湾大学工商管理学系主任兼商学研究所所长黄俊尧博士,以“互联网+”为主题,探讨“互联网”下的“共享经济”模式。(2016-03-07)

(44)5寸颜值美美机OPPO F1配备800万画素前镜头,F2.0大光圈及1/4寸感光组件,提高更大进光量,加上内建极致美颜3.0,无须再下载任何APP,多种美颜及滤镜模式给你超高颜值的自拍玩美体验。(2016-07-07)


再如,例(40)中出现“剁手党”一词,它的主要背景是“双十一”购物节,以下另一则报道对大陆读者来说应该是耳熟能详的:


(45)令消费者疯狂的“双十一”又将至,今年“双十一”全面升级为全球狂欢节,将设置土豪专场,贩售巨星麦可杰克森的梦幻别墅等土豪商品,六百万种商品让土豪、屌丝一次买个够。(联合报,2015-10-20)


像“土豪、屌丝”以及“一次买个够”这种“一次X个够”的大陆特有形式,与更具台湾“国语”特色的“令、贩售”以及“麦可杰克森”(大陆译为“迈克尔·杰克逊”)并存并用,正是两地语言交互与交融的绝好体现。

以上词语不仅涉及的面广,而且基本都不含贬损义,因此也属于中立性引进。另外,有的词语还充分体现了两岸一体的交融性,如“主要看气质”被台湾歌手王心凌“拿下”,也就是说,它起于台湾,在两地网民中流行,然后又扩展到更大的范围,表现为一种积极的互动。

以下我们再看“工程”一词在台湾的使用情况。

《两岸常用词典》(李行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中此词的释义是:


①指将自然科学理论应用到具体工农业生产部门中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如水利工程、生物工程、建筑工程、海洋工程等。②指作业规模庞大,流程复杂,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建设项目。[例]地铁~|高铁~。③泛指某项涉及社会发展或人民生活,须投入较大人力和物力的工作。[例]希望~|菜篮子~。


其中第三个义项标注为“陆”,表明认为是大陆特有义。其实,台湾“国语”中,表示此义的“工程”也不乏其例,如:


(46)以民粹取代军事专业幕僚的规画,这样所谓的民主深化工程,怕是开了一个恶例。(2004-01-27)

(47)他相信“教育脱贫”的理念,故长期以来一直支持中心的助学工程,不遗余力地协助孩子就学。(2015-12-30)

(48)周丽芳认为,文化扎根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软实力工程。(2016-01-09)

(49)两岸关系也是承先启后的历史工程,在不同阶段,因为环境背景和客观条件的差异,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和经验。(2016-04-27)


此义的“工程”在台湾“国语”中使用最为充分的,是由其构成的“希望工程”,我们将在下一小节进行讨论。

以下再看“给力”一词在台湾的使用情况。

“给力”本是一个方言词,2010年世界杯期间开始成为网络热门词语,并在2010年11月10日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这种被官方媒体的认可和使用,使得此词有如鲤鱼跳过龙门,一下子成了一个真正的热词,并在稍后被收录2012年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此词《现汉》释义有三,前两个是动词义,一是“给予力量、给予支持”,二是“出力、尽力”,三是形容词,义为“带劲儿”。

“给力”一词在大陆刚火起来不久,就登陆台湾了。台湾《苹果日报》2010年10月28日曾有一篇文章报道大陆的十大口头禅,文章最后一句是“而‘给力’一词,也在今年南非世足赛后暴红,如玩游戏时闯关成功,网友就会欢呼‘给力’表示‘真带劲!'”。2011年1月10日,《苹果日报》还报道了一则消息:深圳海关为了打击走私,向携带iPad入境的旅客课税1000元人民币,但脑筋动得快的旅客为了避税,干脆把黑白大头照显示在iPad屏幕上,想充当遗照蒙混过关,作者认为这种“数字相框”“给力”,同时文章中也引用了部分网友的评论,如“无敌,想法很超前”“给力,雷人层出不穷”等。

此后,“给力”一词在台湾就一直在使用,大致涵盖了上述三个义项。例如:


(50)今年县政府更持续给力,透过台湾农渔会超市中心、枋山乡公所及枋山地区农会共同创意促销。(2012-06-05)

(51)参与本次活动的国泰志工,更响应乌来“一同给力,让爱延续”活动,订购饭店指定料理捐出20%金额作为“乌来国中小清寒学童奖学金”。(2013-09-27)

(52)今年美力妈妈庆祝表扬活动共有六个奖项类别,分别为“毅力妈妈”——奉献家庭照顾及社会公益;……“给力妈妈”——全心不懈教养身心障碍子女。(2014-05-10)

(53)行动装置不给力 经济成长下修为1.47%(2016-02-17)


台湾“国语”对大陆词语从贬损性引进到中立性引进,其间的主要变化,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其一,两岸社会生活的变化以及台湾各界和普通民众对大陆态度及感观的变化,导致了所引进大陆词语感情色彩的“整体性转换”。

其二,引进词语的范围和数量都有明显变化:就前者而言,由比较明显地集中在政治方面,到比较均衡地分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就后者来说,目前虽然我们一时还难以给出一个比较准确的表述,但前少后多的表现是非常明显的。

其三,引进词语的质量发生明显变化,这里主要是指有更多的大陆词语引进后,一是使用频率增加,甚至成为台湾主流媒体的常用词语;二是自主性的使用更为明显,本小节以及下一节的讨论中,已经或将要涉及这方面的一些情况及表现。

其四,从贬损性引进到中立性引进,反映的社会现实是,大陆越来越成为对台湾社会及民众的生存与发展有巨大影响,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受台湾各界关注的程度日益提高,虽然仍然有一些敌对时期对大陆思维和态度的“惯性”,但总体而言日趋理性和客观,并且引进和使用的“正能量”词语也日益增多,比如前边提到的“给力”,下一小节将要讨论的“希望工程”等。

其五,互联网的强力助推,是造成上述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远弗届的网络拉近了海峡两岸的距离,使得“沟通无处不在”,此方的一个新词语,几乎可以即时传到彼处,进而成为一个共有词语。而且网络世界模糊了一些词语的地域标记,有些新词语甚至不太好判断它的具体出处(关于这一点,我们下边还要讨论),这样客观上也减少了可能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引进“阻力”。

(四)从“进入”到“融入”

考察台湾“国语”与大陆普通话的趋同现象,不能只看“数量”,还要看“质量”,前者反映大陆词语是否进入台湾,代表着趋同的初级阶段;后者则说明大陆词语是否融入台湾“国语”,即是否由初级阶段进入高级阶段。

所谓融入,就是变简单的引用为自主性的使用,甚至是“化用”,而时下这在台湾“国语”中也早已不是个别现象了,以下就“一国两制”的使用情况来进行分析说明。

自从邓小平就香港回归中国提出“一国两制”政策以后,就在港澳台地区引起高度关注,特别是港澳先后回归以后,能否把这一模式用于两岸统一成为台湾媒体以及政治人物和民众普遍关心和热议的话题,由此进一步拉高了它在台湾的使用频率,并且在使用范围上也有新的拓展,最主要的表现有以下两点:

一是引申性使用,即凡是不同地区或人群等在物价、税收、待遇等方面有所差异,均可使用,因为涉及的范围较广,所以此义的使用频率相当高,例如:


(54)县府建设局最后强调,多数的县民对水价“一国两制”的问题深表不公平。(2004-01-07)

(55)其他住在急慢性病房的病人也需要照护服务,却没有被加收生活照护费,“一国岂能有两制”,医院不应该向呼吸照护病房病人收取这笔费用。(2016-02-05)


特别是后一例,采取拆分使用的形式,大致属于前边所说的化用,是只有在高级阶段才可能有的变化。

二是作为类推的基础形式,衍生出新词语,以下一例很有代表性:


(55)周柏雅指出,台北市垃圾筒的设置不只是一市两制,甚至是一区两制。同样是大安区,有些路段摆设的很密集,有些路段却完全不设,让人搞不清楚市政府设置人行道垃圾筒到底有无标准?(2010-09-27)


除了此例的“一市两制、一区两制”外,我们看到且有一定使用频率的还有“一县两制、一法两制、一路两制、一本两制”,以及“两国两制、一国两区、一国多制”等仿造形式。

以下我们再以大陆家喻户晓的“希望工程”为例,来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大陆词语融入台湾“国语”的具体情况及表现。

“希望工程”第一次见于《人民日报》1989年10月31日第二版发表的一篇报道——《“希望工程”为失学孩子带来希望我国设立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文章开头的两段是:


本报北京10月30日讯 新华社记者张宿堂、本报记者袁建达报道: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今天在这里作出决定:设立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会,长期资助我国贫困地区品学兼优而又因家庭困难失学的孩子重新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这项被命名为“希望工程”的救助活动,得到了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特别是老一辈革命家的赞许和支持。


“希望工程”这一称名几天后就出现在台湾媒体上,例如:


(57)大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日前宣布成立大陆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组织,并将展开一项被称为“希望工程”的活动。(联合报,1989-11-02)


此例见于该报大陆版的新闻报道,自然属于引用,而此后这样的引用也时能见到,再如:


(58)中国尚有多少穷困的家庭,儿童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旧金山侨委李竞芬每年在侨界努力募款,以支持希望工程,希望协助这些失学儿童。(2004-06-04)


如果仅有这样的用例,那充其量只能说这个大陆特色词语已经进入台湾“国语”,只有当台湾“国语”中出现了自主性使用,特别是借助这一形式表达另外的意思,它才算是真正的融入。其实,就《联合报》的使用情况来看,这样的用例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产生了,例如:


(59)期待院长以大气魄、大决心为台湾的弱势同胞搭建“希望工程”,以合理分配的社福预算使弱势者得到基本生存权的保障。(1992-12-31)


台湾本土产生的、与大陆最初含义不同的各种“希望工程”为数不少,仅《自立晚报》中这一指称形式就有6页,100余例,其中多数均为此类。比如以下一例:


(60)杨秋兴十五大对策,包括:……(八)希望工程:贫困、单亲、隔代教养等孩子,接受完整教育,摆脱贫穷循环。(2014-09-16)


按,这里对“希望工程”作了定义,显然不同于大陆的希望工程,但似乎还相去不远,而以下各例差得就更远一些了:


(61)希望以“社会福祉”的追求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承载基础,运用投资创新概念,协助处于发展体质弱化的地区,建构地方永续活动的经验,也为政府挑战2008厚植城乡下一个世纪竞争力的希望工程作准备。(2004-05-31)

(62)杨秋兴表示,四年前他以产业科技、观光文化为主轴,提出八大希望工程,作为“县政蓝图”。(2005-11-21)

(63)谢长廷不回应,仅说,新的一年,希望台湾恢复秩序、恢复安定,有一个新的希望工程,这个希望工程就是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能够平安过日子。(2006-12-30)


上述“希望工程”有的是专指,有的是泛指。我们所见,《自立晚报》中以“希望工程”构成的指称形式计有以下一些:


就业希望工程、台湾高尔夫希望工程、校园创造力教育希望工程、单亲妈妈希望工程、教育希望工程、复育屏东市河岸新绿带的希望工程、滚球运动希望工程、一二三希望工程、苗栗教育新希望工程、原住民孩童希望工程、三星希望工程、百年环境希望工程、三中一青希望工程、客家希望工程、征服疾病-癌症希望工程、美若康视光希望工程、再生计算机希望工程、棒球希望工程协会、希望工程超值纪念组、高雄县低收入户新生代希望工程脱贫计划、屏北地区弱势家庭第二代希望工程脱贫助学方案、辅导单亲妈妈创业与就业的希望工程计划、新生代希望工程计划、希望工程教育基金、青年希望工程计划、台湾希望工程学会、部落希望工程委员会、屏东市希望工程服务协会、灾民重建家园的希望工程。


很多贬损性引进的大陆词语,在长期的使用中,也早已完成了从进入到融入的过程,例如“破四旧”和“造反”:


(64)公督盟常务理事顾忠华强调,本次选举就是要破四旧立四新。(2014-11-30)

(65)红衫军领袖施明德说,阿扁敢戒严我就敢造反。(2007-11-26)


1958年至1960年,大陆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使得此词成为那个年代最为流行、同时也是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中非常重要的标志性词语之一。此词也是早已引入台湾,并且始终保有一定的使用频率,且有较多的发展变化,因此也是大陆词语从进入到融入台湾“国语”的一个比较典型的词。

此词现在仍有少量用于贬义性的使用,例如:


(66)周刊质疑苏嘉全没有利益回避,让妻子的官职大跃进,从荐任变简任。(2005-08-10)


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主要是中性甚至褒义性的使用,即感情色彩产生变化。例如:


(67)这是政府便民措施革命性的大跃进,三县市地政信息系统结合后,实质也大大提升了为民的服务质量。(2007-12-26)


并且,在较高频率的使用中,还产生了一些变化性的用例,主要是用为一般动词,例如:


(68)台湾的数字生活时代即将大跃进,中华联网宽带公司正式宣布,台湾第一家行动电视开始试播。(2007-04-30)

(69)美商亚洲美乐家有限公司台湾分公司……从去年业绩成长率排名第181名,大跃进至第109名(2009-05-15)


另一个重要表现,是由“专义”到“泛义”,这一点,主要通过与之共现的修饰限定成分或陈述对象显示出来。仅《自立晚报》中不同的组合形式就有以下一些:


业绩大跃进、空货运大跃进、观光产业大跃进、进步大跃进、台北县府大跃进、两岸观光政策大跃进、性福观念大跃进、现代文明大跃进、屏东发展大跃进、排名大跃进、竞争力大跃进、奥黛莉新品大跃进、环保健康大跃进、营运大跃进、扣关WHO大跃进、再生医疗技术大跃进、学习效果大跃进、技术能力大跃进、台湾银行在陆拓点大跃进、相关产业大跃进、消费大跃进、全球豪华房车市场大跃进、航空城大跃进、W钢圈机能大跃进、整体机能大跃进、上榜企业数大跃进、陆资陆客大跃进、科技基金表现大跃进、餐饮业绩大跃进、交通运输环境大跃进、营收大跃进、民主大跃进、受欢迎指数大跃进、发展大跃进、4G涵盖范围大跃进、生活机能大跃进、规格大跃进、投资金额大跃进、类别大跃进、电信产业大跃进、承销业务大跃进、大陆推案量大跃进、承销业务大跃进、环教大跃进、收益大跃进、全天候水感大跃进、太阳光电大跃进、屈臣氏大跃进、欧元区看好度大跃进、幸福指数大跃进、广告点阅成绩大跃进、保险服务大跃进、居家安全大跃进、高雄大跃进、观光产业大跃进、居家防护大跃进、居家安全意识大跃进、营销大跃进、实力大跃进、节能减碳大跃进、名次大跃进、商业智慧化大跃进、品牌价值大跃进、绿色金融大跃进、欢乐耶诞城大跃进、节省成本大跃进、PM2.5采样设备大跃进、营收成长大跃进、获利大跃进、外观与配色潮力大跃进、简单大跃进、经济大跃进、微信支付大跃进、武魂系统的大跃进、科技的大跃进、拍照性能上的大跃进。


基于以上语言事实,我们的基本判断是,目前台湾“国语”对大陆词语的引进和吸收已经步入“快车道”,不仅引进词语的范围拓展、数量增加、质量提高,而且引进后的融入过程也在加速,融入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上述事实清楚地说明,两岸民族共同语融合的天平,由最初大陆向台湾一方倾斜,到现在已经基本平衡,处于一种积极的双向互动之中,也可以说是两岸民族共同语化异为同的进程明显提速,这是我们非常希望和愿意看到的。


(本文原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刁晏斌.流行在大陆词语中的“港台来客”[J].北方论丛,2001(2).

2.刁晏斌.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现代汉语差异与融合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李行健,仇志群.汉语文词典编纂的新课题——两岸合编语文词典的一些感受[J].辞书研究,2012(6).

4.石定栩,邵敬敏,朱志瑜.港式中文与标准中文的比较[M].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