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主要康养学说
近代养生家的主要思想
(一)李青云的康养思想
李青云(1677—1933年)是清末至民国初年的中医药学者,他总结出养生者必须以慈、俭、和、静为本。慈是指仁慈、慈爱,可以使心情愉悦,而愉悦的心情足以抵御外部病害对身体的侵袭,慈善的人更加健康长寿;俭是指节省或节制,俭于饮食有益于脾胃、俭于嗜欲能集聚精气、俭于言语能养人气息、俭于交游可择友寡过、俭于酒色可清心寡欲、俭于思虑可免除烦恼和困扰;和是指和悦,君臣和则国家昌兴、父子和则家宅安乐、兄弟和则手足提携、夫妻和则闺房静好、朋友和则互相维护;静,就是清静、冷静的意思,神伤甚于体伤,闭目打坐可以养神,能使人保持闲适、清朗的状态,有益于身心康健。
(二)蒋维乔的康养思想
蒋维乔(1873-1958年),清末出生的气功学家、养生家。蒋维乔先生的养生思想包括:
1.修养重心。所谓修养重心,即传统道家气功中的气养丹田。它主要是通过人们在静坐中对呼吸和意念的调适,做到以心意使气沉人之丹田,历经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阶段,从而到达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在“静坐法”中,蒋维乔强调呼吸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国古代的习静养生法,在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方面的独到和微妙之处,就在于“针对呼吸着手”。在过去,人们强调呼吸,只是把呼吸当作内功修养的必要手段,强调以各种方法来调适呼吸,而没有单独从实际意义上去阐述它对养生的作用。所以,蒋维乔的这一揭示,有助于人们对养生的进一步认识。蒋维乔认为,修养静坐,最为重要的还是安定重心,呼吸虽为重要切不可缺,但相比之下,安定重心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安定重心”,就是将全部心意凝集于人的丹田这一点上。他认为,只有重心安定,才能使身体健康,心地平和。
2.禅净双修。禅净双修是佛家修行佛法的一种方法,蒋维乔从养生角度阐述了佛家的这一功法。他指出,佛家的止观方法以超脱生死为最后目的,其功用原不在治病,但是若以止观安心修持,最普通的止观者,是用心意来治病,这是与道家相通的地方。而止观的最上乘者,也是最上乘的治病养生。在佛家“静坐法”的修持方法上,蒋维乔阐述了“身”“心”“息”三种修习方法。
3.动静兼修。蒋维乔反对西方体育家式的运动,认为那种筋骨的锻炼,虽能使形骸强固,但“一旦催不测之病,莫之能御,甚且成为废人”。他并不是反对体育,而只是反对“体育家”式的专业化体育运动。他认为,人应该在运动和静修间合理调节,运动不宜剧烈,而应以调节身体功能、愉悦身心为目的。
现代生态康养的主要观点
现代学者从多个角度对生态康养问题进行了研究,综合而言,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与康养关系的理论探讨和生态康养的临床研究两个方面。
(一)生态与康养的关系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具备应对外界环境的自我调节机制,人体的体温、血压、血糖、心率等都与环境变化紧密相关。学者们对生态、环境与康养间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生态对人体健康、养生的积极作用。
王金宝(1992)提出“气象疗法”这一概念,就是根据不同人群实际需要,利用某些地方良好的气候同时兼以药物治疗,来治愈慢性疾病的方法。具体而言,气候疗法中的气候包括山岳疗养气候、森林疗养气候、海滨疗养气候和盆地疗养气候四种主要的疗养气候。
谷万里(1995)等指出,地理环境对人的健康和寿命具有影响,良好的环境能使人放松、愉悦。他提出,养生康复医学应注重研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及如何合理利用环境来防病治病、延年益寿。
毛喜荣(1994)对《黄帝内经》中关于环境养生的思想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此为基础,他提出,人的机体具有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能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状态。基于此,他从因地选择居处、因地改变作息时间、因地调整饮食、因地调摄情志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人如何适应地理环境进行养生保健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郭蕾(2003)等研究发现,良好的环境可使生命力活动旺盛,对恢复健康大有裨益。空气浴、日光浴等都是在适应与利用大自然,使人与自然相协调,从而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环境。通过环境疗养,人能够增强机体适应机能、改善全身机能、提高抗邪机能。
张同雷(2005)、王延群(2007)对老年人健康研究发现,生活环境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活环境的改善,不仅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而且能使老年人克服消极心理,改善精神状态,进而实现健康长寿。
(二)对生态康养作用的临床应用研究
随着人们对生态康养的重视,部分医学研究者和环境学者从临床角度对生态康养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
陈劫(2001)等研究表明,高山疗法、洞穴疗法、矿泉疗法、森林疗法等地理疗法,能够利用不同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等对人体的影响而治疗疾病,并具有平复情绪、调节身心、益气宁神、活血化瘀等养生功效。通过临床实践,他发现,通过运用山岳气候条件建立的疗养院,对于罹患贫血、高血压、粥样动脉硬化等疾病的病人恢复健康具有积极作用。而在海滨建立的疗养地对于治疗二型糖尿病、心脏疾病的患者具有良好作用。
李顺江(2008)等通过对西藏大骨节病区与非病区中土壤、粮食和儿童发样中的硒含量的对比研究,指出了硒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含量与大骨节病分布间的相互关系。他提出:土壤低硒使西藏地区大骨节病区粮食、人体硒水平普遍偏低,从而导致了大骨节病在这一地区发病率偏高。因此,通过改善土壤硒环境、提高土壤硒含量是在西藏地区防治大骨节病的主要措施之一。
另外,我国环境学者对全国三种不同类型居住区的绿地环境进行了测定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由于绿地空气中含有较多阴离子,因此,在绿地环境生活可以调解体内血清素的浓度,有效缓解“血清素激惹综合征”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如弱视、关节痛、恶心、呕吐、烦躁郁闷等,还能够改善人体的神经功能,调解代谢过程,提高人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