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主要流派及观点
在欧美国家,养生这一词汇产生于1961年,由美国医师Halbert.Dunn提出,他认为自我丰盈的满足状况为较高的养生境界;Ardel.Travis则强调养生的动态性,他指出,养生本质上是一种连续的过程和态度,并不是一种静止不变的固定状态;Puczko和Bachvarov提出了养生的七维空间理论,即社会、身体、感情、智力、环境、精神和职业都对养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生态养生思想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总体而言,可分为社会公共卫生与健康、自然环境与健康两大类。
社会公共卫生派
西方对环境与健康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人类疾病与环境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在其著作《论空气、水与地域》中全面研究了人类疾病与所处环境的关系,阐述了外部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认为环境是导致古希腊人健康或生病的主要原因。
19世纪,德国人捷·埃罗舒提出“社会卫生学”的概念,他认为人类是凭借着社会才能赖以生存的一种社会动物。以此为基础,他把卫生分为个人卫生和公共(或社会)卫生两大类,并指出公共(或社会)卫生与个人健康息息相关,对社会而言意义重大,因此需要国家通过法律或行政手段来保障公共卫生状况。
1848年,法国人儒勒·盖林提出了“社会医学”这一新概念,他认为,社会医学包括四个有机联系的部分:第一部分是社会生理学,主要研究人的身心状态与社会法律、制度、习惯等的相互关系;第二部分是社会病理学,主要研究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社会问题;第三部分是社会卫生学,主要研究通过何种政策、手段来增进社会群体的健康状况、预防疾病等;第四部分是社会治疗学,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制定治疗措施等来应对社会上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于健康的因素。
健康(养生)旅游派
国外对生态康养的系统阐述最早体现在对健康旅游(Health tourism)的研究方面,学者们的研究主要包括:
瑞士的伯尔尼大学(University of Bern)的休闲旅游研究中心提出,养生旅游是以维护或促进健康为主要需求动机的空间移动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关系和现象的总和。澳大利亚学者Bushels(2000)通过实地调研对健康旅游的定义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健康旅游是借助传统与非传统医学治疗的旅游服务,从而使旅游者身体得到康复、放松,工作压力能够缓解的一种旅游方式”。Mueller与Kaufman(2001)对于健康旅游的定义为:人们离开常住地或暂时居住地或工作地点,去寻找、体验一种使身体得到放松,精神压力得到缓解的活动而引起的所有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同时,他们认为医疗旅游应该是健康旅游的一种表现方式。
Inskeep(1991)对温泉旅游的开发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对温泉旅游的价值进行了评价,他强调发展温泉旅游必须首先将其潜在的市场需求考虑在内。Crell(1994)对加勒比海地区的健康旅游资源开发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Loverseed H.(2001)以北美的温泉旅游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北美市场特点,重点研究了北美温泉旅游市场消费者行为特征对该地温泉旅游的影响。Brian Hay(2001)初步研究了苏格兰的健康旅游、康体旅游,分析了这一新兴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日本学者重点研究了森林对人体心理及生理健康的影响,首次提出“森林浴”的概念,并研究了一系列“森林浴”的项目和产品开发利用。
养生景观派
欧美国家对养生景观的研究起步较早,形成了园艺疗法、景观疗法等实践方法。早在17世纪末,英国就已经出现了园艺疗法;到了19世纪初,美国学者正式提出了园艺活动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观点;20世纪末期,日本学者也开始对园艺疗法进行研究。
学者们研究了景观环境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普遍认为与自然植物的接触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都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有时,景观甚至可以帮助治愈疾病。Ulrich(1991)研究了自然界中的植物、水等元素对人健康的影响,以此为基础,他提出了“心理进化模式理论”,认为欣赏绿色植物可以使人放松。他认为,与城市人造景观相比,具有水、植物的自然景观更有助于改善人的心情。罗杰·乌尔里希提出的压力痊愈理论,在心理进化模式理论基础上,指出景观环境能满足人们对控制感和私密感、社会交往、身体运动与锻炼和接近自然和其他可分散注意力的事物方面的需要,并通过实验证明,人们在观看自然的景色后,心情得到改善。同时,自然景观有益于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