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康养的基本概念
生态是指生物或者生物体生存的环境状态,以及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谐状态。生态环境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简单地说,生态包括自然的、社会的、人造的外在环境。
结合前文对康养的定义,本书将生态康养理解为:在有充沛的阳光、适宜的湿度和高度、洁净的空气、安静的环境、优质的物产、优美的市政环境、完善的配套设施等良好的人居环境中生活,并通过运动健身、休闲度假、医药调节等一系列活动调养身心,以实现人的健康长寿。生态康养注重人与环境的适应和融合,强调外部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即外部自然、社会环境通过影响人的生活、行为,进而改善人体机能、提高人体健康水平。
生态康养的特征
与其他养生行为明显不同,生态康养更加强调“生态”这一要素在健康养生中的特殊作用,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一是生态康养通过人与外部生态环境的和谐互动获得健康长寿。人的健康不是在一个密闭的内部空间通过自我修炼就可以获得的,而是要在与外部生态环境的互动交流中获得。因此,生态康养强调要打破个体小循环,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中开展养生活动,在内部与外部的大循环中达到身体的平衡。
二是生态康养把自然环境中的生态条件作为主要养生手段。它强调利用各种生态资源和健康环境来开展养生活动,比如通过食用养生地的生态农产品、呼吸富含负氧离子的清洁空气、饮用含有矿物质的干净水等方式摄入环保、健康的物质,来改善人体机能、健强人体免疫系统。
三是生态康养是一个尊重自然规律和生命学原理的自然修复、循序渐进的过程。它认为一个人获得健康特别是重获健康,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而是一个逐渐康复、水滴石穿、积沙成塔的过程。因此,生态康养要求保持耐心、持之以恒,把健康养生贯穿在日常生活之中。
生态康养的内容
从生态环境对人体健康作用的具体机理来说,生态康养包括生态精神康养、生态膳食康养、生态起居康养三个主要方面。
(一)生态精神康养
从传统中医理论角度看,人的精神状态可以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简称“七情”)。生态精神康养是指通过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改善人的精神状态,使人的心理达到神、性、气的调和,从而实现七情平衡的最佳心理状态。也就是说,通过外部适宜的自然环境,如舒适的温度、清新的空气、优美的景观、静谧的环境来舒缓人的情绪,使人能够实现自我心理调节,达到精神放松、心情愉悦的状态。许多人不是病死的、老死的,而是气死的。保持平和心态很重要。
(二)生态膳食康养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和生化技术的广泛使用,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据统计,我国因摄入不健康食物诱发癌症的比例高达60%。健康的身体离不开安全的食物,搭配健康、合理的膳食已经成为一种重要养生方式。生态膳食康养就是使人体能够摄入符合自然规律的当地菜、当季菜、生态大米等健康食品,避免过度使用含有农药、化肥、激素的大棚蔬菜、水果等食物,避免对人体带来潜在危害,从而有利于人的健康长寿。
(三)生态起居康养
合理地安排起居,对于健康长寿具有重要作用。传统养生学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之三宝,健康、规律的起居使人精力充沛,而长期的起居无常,生活无规律,会使人精神萎靡。生态起居康养主要是指,通过户外大环境和居室小环境的改善使人能够起居有常、劳逸适度,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黄帝内经》上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讲的就是起居对养生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起居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同时,随着工作压力的加重、娱乐内容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养成了晚睡晚起、睡眠不足等不良起居习惯,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生态起居康养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形成与外部环境的变化相适应的起居习惯,而改善人的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