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市化:功能定位、模式选择与发展趋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我国长期陷入“三农”困境的根源
——户均土地规模超小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农村和农民即所谓“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所以,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三农”问题,自然也就是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1)。然而,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中,尽管国家秉持“民以食为天”的观念,始终把农业视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强调按照“农轻重”(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顺序发展国民经济,农业基础始终是脆弱的、农业产业始终是落后的,在周恩来总理于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要在20世纪末实现的“四个现代化”(2)中,农业现代化的差距是最大的;改革开放40年来,虽然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大都涉及“三农”问题,前后20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央每年发布的第一个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3),但无论是与发达国家或同等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是与我国第二、三产业及城镇和城镇居民相比,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仍然是最落后的,从整体上看农民仍然是最贫困的群体,在时任总书记胡锦涛于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新四化”(4)中,农业现代化仍然是最薄弱的短板。

那么,“三农”问题为什么始终困扰着党和政府的工作而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什么,农业和农村落后、农民增收困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些正是作为本书第1章所要着力回答的问题。

本章的研究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难以缩小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我国的第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而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根源在于人地矛盾,即过多的人口在耕种过少的土地,进而造成了劳动边际产出的不断降低。本章的分析和结论将成为全书讨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及二者的关系的前提背景和逻辑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