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简学:中国古代思想的探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尧和禹

传世文献中是否有与《举治王天下》相类似的传说?通过重新详细考察发现,确有与以上系谱相异的,尧和禹或为君臣关系,或被组合起来受到彰显的例子。首先来看《庄子》中的例子:

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庄子·人间世》)

在《人间世》篇中,作为圣王举兵的例子,将尧和禹组合论述,而未见舜之名。但在基本引用同文的《齐物论》谓“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舜曰……”,则为尧舜的问答,而禹并未登场。虽然同一文献中的同样的故事也有尧禹或尧舜的出入,但毕竟可以看到尧禹的组合语的例子。

其次为《荀子》中彰显“尧禹”的记述:

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荀子·修身》)

此处论述说,只要努力以礼修身,则可并肩尧禹,穷达均可应对(11)

以下同为彰显“尧禹”的部分。论述说尧禹并非生来就是那样,而是在改变旧态努力而为后才具备的(12)

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荀子·荣辱》)

下面也同为彰显“尧禹”的部分。论述说“学”可使人向上,可并乎“尧禹”。

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彼学者,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圣人也。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孰禁我哉!乡也,混然涂之人也,俄而并乎尧禹,岂不贱而贵矣哉!(《荀子·儒效》)

同样,以下例子中也可以看到组合“尧禹”进行彰显的例子:

有物于此,居则周静致下,动则綦高以巨。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大参天地,德厚尧禹。精微乎毫毛,而充盈乎大寓。(《荀子·赋》)

天下不治,孙卿不遇时也。德若尧禹,世少知之。(《荀子·尧问》)

前者,在“云”赋中喻云之德厚若“尧禹”,后者喻荀子之德厚若“尧禹”。

在《荀子》中,较为多见对“尧禹”的彰显,但如前所述,也多见组合“尧舜”及“尧舜禹汤”进行的论述,绝非统一。在此意义上,以下的《王霸》篇的记述引人瞩目:

故治国有道,人主有职……若是则一天下,名配尧禹。(《荀子·王霸》)

在此,论述了只要全治国之道(琐碎政务则一任小吏)与人主之职(任用有能的宰相,使群臣及官员以就正道),其名声即会与“尧禹”并肩。在前述的同篇有“如是,则舜禹还至,王业还起,功一天下,名配舜禹”,用语虽类似,但相关部分则为“舜禹”。这也是同一文献中略有出入的例子。

在《性恶》篇中,甚至在同一章中混有“尧舜”与“尧禹”。

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今将以礼义积伪为人之性邪?然则有曷贵尧禹,曷贵君子矣哉?(《荀子·性恶》)

“尧舜之与桀跖”部分被指出存在问题,金谷治的《荀子》注本中认为,诸本中为“尧舜”,但据下文此处当为“尧禹”之误写,并进行了改正。总之,“尧舜”还是“尧禹”,这是在同一章中稍有出入的例子。

在儒家以外的文献中,除如前所举的《庄子》,尧禹的组合还见于以下文献。在《鹖冠子》中,作为圣王讨伐的例子,举出了尧和禹,而舜没有出现。

尧伐有唐,禹服有苗。(《鹖冠子·世兵》)

同样,舜未登场,只有尧禹组合的,有《韩非子》的例子: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韩非子·五蠧》)

此处论述说,让天子之位,至多是脱离了看门人般的生活,摆脱了仆人奴隶般的劳动,并无因让天下与人而值得赞赏之处。作为“王天下”而生活俭朴的代表人物举出了尧和禹。

另外,虽然成书年代未详,《世本》中也有尧直接命令禹的例子:

尧使禹作宫室。(《世本·作篇》[孙冯翼集本])

还有时代较晚的《史记》中,也可以看到“尧禹”的例子:

故申子曰“有天下而不恣睢,命之曰以天下为桎梏”者,无他焉,不能督责,而顾以其身劳于天下之民,若尧禹然。故谓之“桎梏”也。(《史记·李斯列传》)

在此,作为尽瘁天下辛勤劳动的圣王举出了“尧禹”的例子。

而且,在以下的太史公言中还说,未成就事业的尧,在得到禹后天下才变得安宁。

太史公曰:……尧虽贤,兴事业不成,得禹而九州宁。(《史记·匈奴列传》)

通过以上对传世文献中“尧禹”例子的考察可知,虽然数量较少,但的确存在这样的例子。只因尧舜禹汤文武的圣王系谱的印象过于强烈,迄今并未对其意思进行过充分考察。而且,对于为何舜虽然存在却被排除,尧禹的说法是否成立等问题尚无说服力较强的说明。

在此种状况之下,可以说《举治王天下》的发现,给予了古圣王传说研究以重要的启示。《举治王天下》中,尧和禹为直接的君臣关系,而且尧和禹进行了具体的问答。以上的传世文献中,即使提到“尧禹”时,也均未记载两者具体的会话。但是,如果假设《举治王天下》那样的传说在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知度,那么,即使使用“尧禹”也不会有太大的不妥。

而且,《举治王天下》中记述如此传说的背景,可以认为是受到禹的治水大业的强烈影响。禹治理天下洪水,或许本为神话,但人们认定其奠定了中国的地理基础。将禹直接作为尧的臣下,也并非毫无根据。另外,舜也被作为伟大的圣王,《举治王天下》中也有《舜王天下》篇。但出身微贱而被尧起用并登天子位的舜,虽为至孝有德之王,但从诸传说来看,似乎并未取得过如禹一般伟大的功绩。可以推测,这也成为将尧和禹直接接合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