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得很好”阶段(11~13岁)
11~13岁正值初中阶段,我把这个阶段称作“显得很好”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经常会自我苛求,自我接纳水平明显比前一阶段要低。他们非常在乎别人如何看待他们,非常在乎自己在社会“鄙视链”当中所处的位置。低龄儿童可能会说:“我数学不好!”可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可能会因为数学老师提醒他交作业,他就觉得“我们数学老师讨厌我”。
青春期引起的生理变化,或者本该出现却还没出现的身体变化,这些因素都会令“显得很好”阶段的孩子过度关注自我。这个阶段的孩子非常在乎自己是不是“正常”。研究表明,他们的自我接纳主要建立在对自己外表的满意程度上。他们会在镜子面前花很长时间来仔细审视外表的每个细节。不仅女孩子心里藏着一长串所谓的身体缺陷,就连男孩子也越来越在乎自己的长相,比如一心想要拥有“六块腹肌”,却痛苦地发现自己与理想身材相距甚远。
在这个阶段,心理学家所说的“假想观众”开始出现(Elkind,1967)。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全身心地关注自己的外表和行为,他们认为其他人也是这样。他们觉得别人时刻都在审视着他们的外表,评判着他们的一举一动,这让他们感觉自己像置身于舞台上一样。他们会尽量在穿着和行为上和同伴保持一致,尽量融入群体。他们会因为日常交往中的一点点失误而耿耿于怀。
对于成年人来说,总是考虑别人怎么想可能显得很傻、很夸张。然而研究表明,对于青少年来说,同伴的意见确实会给他们个人和人际交往带来非常现实的影响(Bell and Bromnick,2003)。尽管研究表明,这种“假想观众”带来的影响会在孩子8年级的时候达到顶点(Alberts,Elkind,and Ginsberg,2007),但是另外有研究发现,一直到30岁,“假想观众”都会给人带来很重要的影响(Frankenberger,2000)。告诉青少年“不要在乎别人怎么想”是没用的,因为他们做不到。然而,这些青少年或许可以思考一下这种顾虑的根源。你可以尝试问问自己的孩子:“这些人的意见对你真的重要吗?你相信他们的判断吗?他们在你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重要吗?”这些问题有助于引导孩子渐渐地理解,不同的人看待问题有不同的角度,不是所有的看法都是值得重视的。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自我接纳水平严重地依赖于解读、思考、猜测甚至期待他人的反应。因此,孩子的自我接纳水平有可能会起伏很大。前一刻还觉得自己聪明帅气,后一刻就觉得自己又蠢又笨。在这个阶段,来自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可以有效缓和他们心理上的起伏。
这个阶段的初中生,开始接触短信聊天、网络游戏以及社交媒体。这种活动在高中阶段更加频繁。随之而来的是新的风险,如隐私泄露和网络霸凌。然而,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线活动是对他们面对面交友活动的扩展和支撑。对自己的朋友了如指掌,这让他们感觉很舒服。
一项针对13岁的孩子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的研究发现,84%的孩子认为社交媒体有时候让他们对自己感觉满意,只有19%的孩子说,社交媒体有时让他们觉得自己很糟糕(Underwood and Faris,2015)。一方面,社交媒体给了孩子一个空间,让他们向世界展示自己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对自我过度关注的青少年会不同程度地曝光于公共场合,有无数种与他人进行比较的可能。这有时会形成一种别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印象。我们知道,频繁地使用社交媒体与情绪低落有关。然而,到底是情绪低落导致了频繁查看社交媒体,还是频繁查看社交媒体导致了情绪低落,或者是否因为害羞与孤独导致了情绪低落和频繁使用社交媒体,对此人们还并不清楚。
在这个阶段,家长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是:由于孩子缺少能支持自己的朋友或者过度关注自我,他们容易刻意与同伴疏远。另外一个需要重点注意的是,在线交流可能阻碍了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相比于低龄阶段,此阶段孩子的独立意识在逐渐增强,同伴关系对他们更加重要。与此同时,孩子与父母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并没有降低。家长对于孩子来说仍然非常重要。
常规办法
在促进这个阶段的孩子建立自信方面,家长扮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家长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找到真心喜爱的活动项目和可以参与的群体,而且对于那些流行文化中浅薄的价值观以及不切实际的评判标准,家长能够充当重要的平衡角色。要提醒孩子,把自己内心的感受与他人公开的外在表现相比较,是毫无意义的。尽管孩子可能会反驳你的说法,但是他们可以从你持续的陪伴和关爱的眼神中得到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