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做边学物联网技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2010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明确纳入重点振兴产业,这代表着中国传感网、物联网的“感知中国”已成为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战略。2013年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中确定将物联网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并加大扶持政策。

目前,物联网发展已成为全球趋势,我国各个领域将会形成物联网雏形,其发展将涵盖几乎所有的领域。随着物联网时代的来临,为迅速抢占物联网先机,新型的企业将会纷纷崛起,为争夺“物联网”这块新领域,势必造成物联网行业出现“井喷”之势,该行业的人才将出现严重供应不足。

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被不断推进,它迫切需要完整的人才体系支撑。计算机类专业向下一代信息技术新兴专业过渡已成为必然,许多学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已经具备成功转型到物联网专业的良好条件。

在此背景下,我们要加强物联网专业建设,抓住职业教育新一轮课改的契机,开发适用的教材,从而顺应社会发展、师生发展的需要。

● 本书内容

全书共设计了体验物联网关键技术、感知物联网所引发的 IT 浪潮、感受物联网行业应用这3个基本篇章以及认知物联网相关企业和高校、创新实践这2个拓展篇章。教材内容先以体验物联网传感器、RFID 等关键技术为前导,继而引发到物联网智能家居、智能农业等行业应用的整体感受。在感性认知基础上,学生可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思考什么是物联网,以及物联网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一流程的设计遵循先局部后整体、先具体后抽象的认知特点。认知物联网相关企业和高校以及创新实践这2个篇章属于拓展模块,该模块着眼于为学生的就业和升学服务,同时通过创新任务的探索和实现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后续学习专业内容服务。

● 本书特色

本书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理念,通过应用情境的故事化和项目设计的趣味性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摒弃空洞的理论讲解,借助大量的操作实践来感知、体验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教材以教学项目的实施为主线,注重实践性,通过在任务中穿插与之关联的知识链接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通过适量的学习资源和视频材料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任务实施中强调企业文化和职业素养的渗透,并通过设置创新模块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教材编写工作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物联网知名企业和兄弟院校教师共同组成开发团队。开发过程引入企业项目资源,综合各校所积累的教学经验,通过校企、校际合作的方式来把控教材内容的科学性、新颖性和适用性。本教材符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选择性精神。

● 课程目标

本课程目标为能够通过搭装智能硬件和实现简单功能来体验传感器、二维码、RFID等物联网关键技术;通过使用仿真的物联网应用系统来感受智能家居、智能农业、智慧医疗等行业应用;从行业、专家、老师的不同视角,以及从身边寻找物联网的实践行动来理解物联网的概念,并以生活化、形象化的方式展望物联网的未来,激发学生对物联网专业后续学习的兴趣;能够形成对物联网相关企业、高校的初步认知,渗透企业文化和职业素养要求,增强学生就业和升学的选择意识;设置趣味性较强的树莓派、手机App等创新任务来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自主学习和实际应用能力;借助于对大量设备、配件和耗材的组织、分配、整理和保管工作,强化学生的劳动纪律、组织管理能力和安全、节约意识。

● 教学建议

建议教师采用互联网教学环境,尽可能地在互动的环节中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参考学时数为72学时(见下表),最终课时的安排,教师可因培训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方式的选择(集中学习或分散学习)、教学内容的增删自行调节。我们还提供本书编写团队拍摄的物联网八大典型应用的体验式教学视频,以供教学使用。

● 教学评价

全面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考核由学习与工作中的观察、口头或书面提问、专业技能考核等几部分形成,由老师结合考勤情况、学习工作表现、团队合作情况、子任务完成情况、最终项目呈现效果等,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应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给予特别鼓励。

考核评价表

总评成绩为各学习情境的平均成绩,或以其中某一学习情境作为考核成绩。

● 编者与致谢

本书由王恒心、陈锐主编,上海企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骞和北京新大陆时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张方毅经理任顾问。其中:第一篇的项目一、项目三,第三篇的项目三由王恒心编写;第一篇的项目二由何凤梅编写;第二篇由化希鹏编写;第三篇的项目一、项目二由徐军编写;第四篇由李承中、蔡庆贺编写;第五篇由陈锐、赵堃堃编写。本书还得到浙江掌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谨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上物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书中难免存在错误或疏漏,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5年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