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四大专注法则:成长的杠杆点
究竟是什么事情困扰着你,消磨了你的专注力?这是上一节尚未解决的问题。
如果你仔细思考这个问题,并对照你自己的亲身经历,你可能已经发现很多症结:
手机消息太多干扰。
突然想到有一封邮件要发。
朋友约喝酒去。
最近情绪相当低落。
睡眠质量突然不好,莫名变得焦躁。
老板总是不按常理安排任务。
要读的书太难,实在读不进去。
最近出了好看的美剧,我天天都在等更新,根本没心思学习。
……
这些症结看上去杂乱无章,没有什么共性,似乎就只是一大堆生活琐事的罗列,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随机事件而已。但这些症结并不孤立,它们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而关于这些深层原因的解决方案,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谈到的“专注法则”。这个法则就是协助你处理类似场景问题的方法,它绝不仅仅是针对某个具体行为的答案。如果你只观察到自己在一系列琐碎事件中浪费了时间,却没有思考到底应该遵从什么样的法则才能改变这种状态,那么你注定无法摆脱困境。今天立下宏愿,明天便弃之脑后的人,正是因为在“如何专注”这件事上,他们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应有一套怎样的法则,只是得过且过,遇见一个问题就暂时解决,没有考虑如何处理这一类问题。
如果我们能从生活中的这些症结出发,就能找到无法专注的深层原因,这正是让我们重新发掘专注力的关键。
时间控制法则(解决问题:同一时间多重目标,无法集中精力)
在工作中你可能遇见这样的状况:当你正在精心准备一项策划案的时候,突然一个电话打进来,让你安排一下明天晚上的会议。这个时候,你不得不在策划文档之外,重新打开公司邮箱,开始准备发邮件。当你正在为邮件的措辞愁眉苦脸,纠结结尾处应该说“请务必参加”还是“有劳各位参加”时,你的老板又让你去把这个月的财务结算一下,并且拟成表格给他。你很想和他抱怨财务结算本不是你的职责,但是转念一想,自己还是刚入职的员工,为这种事情和老板争执实在有点小题大做,因此只能答应“好的,老板放心”。
当你快要完成财务结算任务的时候,突然想起来今天约了一个客户吃饭。于是你赶紧收拾收拾,准备出门,在拥挤的地铁上开始思考吃饭的时候要和客户谈些什么。因为这一系列琐碎的任务,你的情绪已经有一些低落。你调整心态,决定先搞定客户再说,之后加个班,把表格继续做完,再群发会议邮件,最后完成那项已经拖了很久策划案。你按照预计的时间在脑子里计算了一下,大概能够在晚上11点前搞定这些任务。但就在这个时候,手机的备忘录提醒你,你购买的网络直播课马上就要开始——这是你为提升自己硬实力所安排的课程。
在这种情况下,人很容易“抓狂”,因为如此多的事务已经超过了我们线程处理所能承载的范围。我们没有办法一次性处理太多的任务,当在同一时间内有多重目标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耗费大量精力去思考如何安排任务,如何妥善应对各方,如何在各项事务之间自由切换,最终的结果是精力很难集中任务不能顺利完成。
尽管上述严重的时间冲突并不经常出现,但是思考时间应该分配给外语学习还是跑步,是读书还是先完成工作,是先玩一会儿游戏还是马上开始做最近要交的一篇报告,这种纠结却经常会发生。
当我们陷入这样的纠结或者抓狂的状态时,我们的实际效率绝不会高。这种状态我们称之为“目标摩擦”:当我们面对多项目标的时候,我们在安排任务或者切换任务的过程中,会消耗掉大量的注意力。
因为目标摩擦的消耗,我们大部分努力没有用在高效完成任务本身上,反而在目标摩擦上耗尽能量,它可能体现为:纠结到底先做什么的焦虑感,面对多重任务什么都不想做的崩溃感,等等。
“目标摩擦”还有另外的副作用。当我们完成一系列目标之后,如果没有掌握有效的专注法则,往往会变得格外无聊和空虚:我们的大脑就像一台机器,目标摩擦会使得这台机器发烫甚至损耗;当目标恢复正常或者没有明确目标时,这台机器会因为被磨损变得十分钝化,甚至连正常强度的任务也无法完成。在大学的期末阶段,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必须应对考试,我们突然被迫用多线程处理各科的课程内容,但考试过后,我们却更加难以集中精力,这正是目标摩擦后遗症的体现。
要解决目标摩擦问题,不单单是列出清单,明确自己这个时间做什么和那个时间做什么,就能够办到。简单地列清单只是让你的生活“显得”更有规划一些:根据我对身边朋友的调查,80%的人列出清单以后都没有按照清单上的计划执行。他们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有的人是因为在任务过程中才发现原来计划的时间并不充裕,有的人是因为突发事件的干扰,有的人是因为突然无法克制地想玩一下游戏,但没想到一玩就是一个通宵……
制订计划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真正掌控自己的时间。只有当你真正理解了时间,并且基于对自己的了解开始制订计划,规划适当的目标实现路径,把所有的事项当作一个完整的系统来对待,而不是一张张毫无头绪的计划清单,才能将你的努力最大化。这也正是在本书第2章内容“时间专注法则”中将要讲到的内容。
思维淬炼法则(解决问题:思维强度无法跟上)
除了任务冗杂所导致的不专注以外,还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情况,那就是因思维能力不足导致的无法专注。
想象一下你现在正在读小学一年级,这个时候你刚刚学会数字1~100,还没有完全记下加法口诀表,但此时你的老师强迫你学习大学高等数学的知识,这对你来说该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
要一个刚刚学会100个正整数的人去理解微积分基本定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当他看到那些写满希腊字符的公式时,一定会抓狂的,满脑子想着“老师你干脆杀了我得了”。这不是因为你体力不支,也不是因为你不愿意专心学习,而在于一个我们都知道的事实:一年级的小朋友怎么可能专注学习大学知识嘛!
不可能的原因在于,他们本身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达不到相应的水平。当知识储备过低,我们最应该做的不是死撑着努力,而是回过头去补齐那些我们没有掌握的知识;当思维能力不足时,我们最应该做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从一些更容易上手的思维训练开始,提升思维能力。
我们经常会面临“被迫学习高年级知识”的痛苦,只是没有刚才的例子这样夸张罢了。遗憾的是,我们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大部分时候的第一反应不是去补齐缺乏的知识和能力,而是在这些知识难关面前死磕,最终的结果则是长时间的挫败感让我们泄气。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是无法专注了。
有时候,我自己也会犯这种错误:读一本书读起来感觉太难,并没有想从相关的、更基础的资料开始,一步一步深入,而是就着这本书死磕。在没有辅助材料的情况下,越读越费劲,最后自己从中学到的知识寥寥无几,而只是把读书当成一次“识字游戏”。在这个过程中也就谈不上专注了。
专注力需要以思维能力和知识体系作为基石。当一个人从加法学到乘法,再从整数理解到实数,然后再补充方程和函数的知识之后,他才能够在有一天开始集中注意力学习高等数学。
同时,我们也正是通过专注来提升思维能力并搭建知识体系的:只有当我们知识能力不断增强,思维能力不断提升,我们才能完成更难的学习任务,在那些更难的任务中保持专注。
这是一个“打怪升级”的过程。在这条专注之路上,所有的人都要从 Level 1一路往上,通过专注获得能力和知识,闯关获得下一个专注力关卡,再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知识和能力就是这样循序渐进提高的。如果你要新学一门语言,一定也是先学简单的词汇,再学简单的语法,才能造出简单的句子;接下来添加新的语法规则和高级词汇,才能把句子变成一个段落甚至一篇文章。因此,期待一步从小学一年级水平上升到大学生水平是完全不现实的,在专注力养成这场游戏中没有人拥有作弊码。
没有作弊码,并不代表没有“攻略”:实际上,从哪里能够获得最多的经验值,哪里能够恢复魔法值,哪里能够找到宝箱——这些攻略是存在的,只是很少有人知道它们的存在并懂得如何正确使用。例如:如何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哪种思维模式会更容易专注?不同的状态下应该进行什么不同的思维专注训练?我将这些秘籍写在本书第3章“思维专注法则”中,并配上使用指南和可操作的训练技巧。你越早读到这些内容,并越早把它实践起来,就能进步得越早和越快。
高效阅读法则(解决问题:缺少阅读技巧,走很多弯路)
我读大学的时候选修了一门课,因为课程难度较大,加之教授在黑板上写板书的时候字迹比较潦草,常常让人看不清楚也听不太懂。
当我觉得有没怎么看清楚的地方时,直接去问教授,到底那个字符是什么意思;当我有什么不太理解的地方,也直接问教授到底这处应该怎么学习。
对于我的疑惑,教授自然是耐心解答,而且当我的问题相当有价值时,他会给我推荐其他的阅读书目,或者告诉我“那篇论文能解决你的困惑”。
和我不一样的是,另外一位选修这门课的同学更喜欢自己钻研。有不懂的地方就一个人琢磨,他经常花一天的时间解决一道题;认不太清板书的时候,他一般也不会去问教授,而是自己认真思考一番,如果实在想不明白,他再找我借一下笔记看看。
我和他最后都得到了相当不错的分数,但是我在这门课上并没有花太多时间,而他花在这门课上的时间比我多得多。讲这件事不是要强调“勤学好问”的重要性,而是想说:专注,包含许多不同的方式。那位和我一起上课的同学在学习这门课程时自然也很专注,但如果从单位时间的产出来看,我有更加高效的专注方式。
我的同学并不是因为时间管理有问题,或者思维能力有所欠缺,甚至他在这些方面远远超过我。但我之所以能在更短的时间里实现同样的专注效果,是因为我借助了外力的帮助。
如果我没有去请教教授,而是一个人钻研我的疑惑,可能花十天时间都解决不了。但是当教授告诉我“某篇论文就是探讨这个问题的”之后,我去阅读这篇论文,不仅仅解决了自己的困惑,而且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也比之前加深太多。用牛顿的一句名言来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学生时代之后,我们或许很少有机会再去上一堂课,或者向一位教授请教,但是阅读却是时常有之:当我们准备某次职业考试时,要读备考书籍,练习题目;当我们遇见工作中无法解决的难题时,我们也需要从书籍或者网络上搜索到的资料中去寻找答案;甚至当我们没有明确目标时,阅读也是我们增加知识最普遍的方式之一。
阅读的目标也是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真正的效果却因人而异。我们在阅读时需要自己去发现好的书籍,去发现有哪些达人可以指导我们,有什么更权威的信息源可以让我们接收到的消息噪音更低,有什么途径可以从其他优秀的专家身上学会以前没有试过的思维模式。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不同程度的“自学”:“自学”并不是独自一人闭门造车,而是自发地寻找到最优的专注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提升自己。对于很多没有习惯自己从书中汲取知识的人来说,这很困难,或者看完一本书也只能保留半天左右的记忆时间;而对于那些能够专注阅读的人来说,他们可以达到“一目十行”的阅读速度,同时筛选出关键信息,并且将阅读到的知识整合进自己已有的知识库,形成更大的“知识地图”。后一种人在阅读中也更容易发现阅读的乐趣,从而自发地与别人交流,寻找其他感兴趣的书籍。久而久之,懂得专注阅读和不懂专注阅读的人,他们之间的效率差距所引发的知识库的不同变化,将会成为他们之间不可逾越的能力鸿沟。
阅读在今天的重要性,远远比以前任何时候都高。互联网让“获取书籍”变得毫不费力,但“信息鸿沟”却因为“能否从书中获得信息”而依然存在。学会高效地阅读,并把所学到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潜能,这需要你有技巧地专注阅读,而这正是第4章“高效阅读法则”想要和你分享的方法。
心智自激法则(解决问题:越焦虑,越走神)
在完成一项任务的过程中,由于各式各样的原因,我们可能会陷入一种焦虑的情绪。
例如,当你在写一篇报告的时候,心里惦记着还有某个产品流程图没有画完,有时候就会突然焦虑起来:糟糕,我还不了解产品流程图怎么画呢!于是赶紧搜索一番“流程图怎么画”,结果还是没有看出眉目来。突然又想到:我现在还没有完成报告,老板在催,怎么办?在这个时候才发现,自己早已偏离原定的计划。
像“糟糕,还不了解产品流程图怎么画”这样的担心,显然并没有什么有效意义——虽然它提醒我们需要抓紧时间,但是同时它给了一个紧张的暗示,在这种暗示之下,焦虑情绪也就产生了。因为焦虑和不安,我们往往会选择逃避现实,例如在网络上漫无边际地搜索一番,或者干脆玩一两个小时手机。这种逃避最终会让我们陷入一个死循环:任务无法完成—焦虑—逃避—任务更加无法完成—焦虑—逃避……
这也正是焦虑的陷阱:当我们越想摆脱焦虑的状态,却越不可避免地陷入焦虑的泥沼。
焦虑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我们在第一节就已经提到过,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重要防御机制。当人们为完成大量工作而迫使大脑进行高效运转的时候,因为感受到某种类似“生存威胁”的信号,焦虑情绪随之而至。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期待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我们都曾体会过在最佳状态时,那种高效的知识吸收和强大的信息输出的快感。为了维持这种状态,我们往往会更加拼命地迫使自己集中注意力,不要去思考那些琐碎的事情,让我们的大脑充分发挥出它的才智。有时候这种控制是卓有成效的,但这只是极少数的情形。绝大部分时候,即使我们耗费大量的意志力,我们仍然不能阻止焦虑情绪继续蔓延。
如果把焦虑感比作泛滥的洪水,那堵塞堰口绝对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式,我们应该做的是找准泛滥的原因。想要控制焦虑,最好的办法并不是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对抗焦虑,这往往只会导致更严重的焦虑;真正应该做的,是找到令自己焦躁不安的核心问题,尽力排除掉负面影响因素。想要跳出焦虑感所制造的恶性循环,你需要接受一个不完美的自己,调动积极的心理体验去对抗焦虑。
在学习和工作中,除了焦虑以外,还有各式各样的情绪会影响我们——正如我们在本节开头所提到的,因为等更新的美剧,我们可能根本没心思学习;因为最近和同事关系处理得不好,我们可能无心工作,等等。
情绪和心态这方面的问题可能很杂乱:自卑感会让我们不愿意专注,自负则可能会令我们不屑于专注;抑郁会使我们根本无法进入工作状态,而过于亢奋可能会令我们在不同任务间来回切换,耗费大量精力。
这一系列杂乱的问题背后,却有一个共同的解决之道,那就是心智的成熟。
心智的成熟听上去有点玄乎,但它的确如此真实,只是它的发展过程往往十分缓慢,让我们没有体会到它的存在。想想我们都有过的经历:在很小的时候,我们会因为一个小玩具大哭大闹,并且一旦哭起来可能怎么都停不住,甚至有时候拿到了玩具,外加获得了最想吃的冰糖葫芦,哭声都还不能停止,但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况就很少发生了。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长大后越来越懂得情绪控制。然而,在童年的时候,我们的心智还不足以处理这样复杂的事件,我们的大脑判断十分单一:“得到玩具—开心,得不到玩具—不开心”。在这种简单心智下,所有的行为自然是情绪化的,充满不连贯性和随机性。在这样的简单心智下,要求专注自然是难上加难。
随着心智变得成熟,我们逐渐能够保持一段时间的专注,而不至于很容易就被其他事物分散精力,也逐渐明白情绪控制的价值。
但心智的成熟远远不止这些。我们经常会有这种体验,有时候回头看以前所做的一些事情,可能会发现之前的处理手段十分幼稚,十分情绪化。当你有一天心智达到更成熟的状态,回头看现在的自己,可能就像现在的自己看小时候那个没有玩具就会哭闹的自己一般,觉得现在的那些不专注的行为是如此幼稚和情绪化。在更成熟的状态下,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复杂情绪会变得十分容易,同时有效地协调我们大脑的各个部分,让自己能容易保持专注的状态——这正是心智成熟的体现。
很多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度却并没有随之增长。这是因为心智总是倾向于保持现在的状态,一个小孩在长大的过程中会变得成熟,那是因为周围复杂的环境要求他必须这么做,否则他可能连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都无法处理。但随着我们对周围环境越来越熟悉,或者长期处在舒适区,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更加成熟的心智,也能处理这些日常事务,因此心智也就不必成长。如果没有刻意地训练和思考,去激活心智的成长,那么你的心智就只会保持在“能够处理基本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的水平——这对应的坏处就是,一旦出现一些突发事件,而你的心智能力水平又不足以应付这些事件时,你就可能失控,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陷入某种负面情绪中。
如何让心智变得成熟?如何控制复杂的情绪,而不至于陷入情绪的漩涡?如何通过心智的成长变得更加专注……这就是本书第5章“心智自激法则”将要探讨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