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甘泉县
一、基本县情
甘泉县位于延安市中部,洛河中上游。因城南神林山麓有美水泉而得名,置县始于东汉。地理位置为东经108°45′35″~109°33′43″,北纬36°07′02″~36°37′40″。总面积2276.1平方千米。东临宝塔区,南接富县,西连志丹县,北靠安塞县。东西长度72.2千米,南北长度56.2千米。北距延安市政府驻地40千米,南距省城300千米。主要山脉有子午岭山脉延支和劳山山脉延支。全县最高海拔1625米,最低950米,平均海拔1248米。年平均气温9.2℃,平均日照2300.5小时,无霜期170天。属温带气候,同时有“十年九不旱,见苗收一半”的独特小气候。
1997年,全县辖9个乡镇,116个行政村,295个自然村。总人口72876人,其中男性3759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38‰。人口密度为31.87人/平方千米。2010年,辖3镇5乡,117个行政村,298个自然村。总人口7718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9‰。人口密度34人/平方千米。以汉族为主,回、满、蒙古、苗、藏、壮、白、侗、土家、仡佬、彝、佤族12个少数民族共28人。
土地总面积343.84万亩,其中耕地32.5万亩,优质川台地10万亩,荒山荒坡71.2万亩;土壤以黄绵土为主,土质肥沃,宜农宜林。全县森林总面积180万亩,森林覆盖率57.5%;树种主要有山杨、白杨、柳树、油松、白桦、刺槐、杜梨等,名贵树种有侧柏、银杏等;草场100万亩,可利用94万亩;草种110种之多。野生中药材有甘草、当归、黄芪、党参、枸杞、大黄、贝母、柴胡、连翘、山楂、山桃、山杏等120余种;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野猪、野兔、野鸡、野猫、獾、狐狸、猫头鹰、老鹰、喜鹊、鸽子、蛇、蛙、鳖、蟹等200余种。
水资源充足,境内有大小河流15条。北洛河贯穿全境,流长95千米,径流量3.25立方/秒,年过境客水3.142亿立方;年地表水总量6122万立方;地下水资源总量2600万立方。矿藏资源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石灰岩、石砂等。探明煤储量1650万吨;石油储积210平方千米,储量1.1亿吨,形成年40万吨开采能力,天然气含气面积270平方千米,储量200亿立方米;细石砂储量4000万立方米。
二、经济发展状况
1997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27.66万亩,总产量25642吨,人均485公斤。农林牧业总产值10884万元,其中:农业7492万元,占68.8%;牧业2878万元,占26.4%;林业488万元,占4.5%。工业骨干企业的产量、产值分别为:原油35394吨,3258万元;水泥9000吨,283万元;白酒1200吨,1451万元。全县工业总产值9466.8万元。财政收入2226万元。
2010年,农业主导产业调整为蔬菜、畜禽、林果3大类。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4.78万亩,总产量45474吨,农民人均701公斤。大量的山坡地退耕还林,当年造林面积4.6万亩。全县有蔬菜大棚10780座,蔬菜总面积30670亩,总产量11.5万吨,产值1.8亿元。猪饲养量9.42万头,鸡鸭饲养量182.3万只,禽蛋产量4935吨,肉类产量5468吨,畜禽产值1.2亿元。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022口,累计达到8245口。年末农机总量3507台(辆),总动力7.37万千瓦。
骨干企业总产量分别为:原油49.4万吨,豆制品6000吨,白酒500吨、黄酒600吨,水泥10万吨。工业总产值26.1亿元。“甘泉豆腐干”被国家工商总局认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白酒“美水牌”商标被评为陕西省著名商标,省级著名商标累计达10个,省级名牌产品2个。
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0.6亿元。财政总收入5.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01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6778元。全县非公企业达到171户,个体工商户达到1875户,非公经济增加值5.45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26.5%。
2010年,境内公路有210国道、G65包茂高速,省道甘志路,铁路有包西线、西延扩能线,5条大道紧邻县城,平行穿境而过,公路通车总里程2011千米,交通便捷。
三、社会事业
1997年,甘泉县教育、卫生全部为公办。全县有各类学校、幼儿园208所,在校学生、幼儿18065人,教职工966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4个,病床180张,医疗技术人员211人。2010年,全县有各类学校、幼儿园42所,农村小学锐减166所,民办幼儿园增至17所,在校学生、幼儿15249人,教职工1717人;“两免一补”享受学生8935人,“蛋奶工程”初中以下全覆盖。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3个,其中个体诊所11个;病床220张,医疗技术人员392人。
1997年,全县有文化站馆19个,工作人员36人,馆藏图书6150册。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为67%、94%。2010年,全县文化馆、站9个,工作人员48人。建立农家书屋36个,送图书下基层72万册,馆藏图书34000册。广播电视“村村通”新安装1101户,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7429户。新建农民健身体育场17个,县城有体育场、休闲健身广场5个。
2010年,社保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全部健全,达到99%以上。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参保农民3.16万人,参保率达91%。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参保居民1.32万人,参保率达93%。发放城乡低保金428.7万元,1922户、3794人享受低保补助。发放救灾救济金125万元。县中心敬老院建成投用,当年收容农村“五保”供养对象35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5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10070人,其中有组织输出44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14%以内。
2010年,全县有标志的文物点355处,其中古遗址、遗迹占328处,现代史迹27处。知名旅游景点有秦直道遗址、三国青州城遗址、下寺湾毛泽东旧居、象鼻湾毛泽东雪地讲话旧址、劳山战役遗址、周恩来湫沿山遇险处、千年银杏白鹿寺、神林山美水泉等,劳山森林公园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产品有甘泉豆腐干、八千里豆腐干、甘泉带把肘子、洛河川腌猪肉、刺榆米酒、隋唐美水酒和甘泉剪纸、甘泉刺绣等。博物馆1座,馆藏文物2131件,其中等级文物407件,国家二级以上23件。2005年,下寺湾出土的商代晚期青铜器一组50件为镇馆之宝。
2002年2月,被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称号。2003年1月,被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省级双拥模范县”;12月,民政部命名为“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2005年,劳山乡司法所被国家司法部评为“全国先进司法所”。2007年,被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一村一品’先进县”称号。2008年2月,被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县城”称号;3月,省政府授予“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称号;5月,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县城”;11月,全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示范县”称号。2010年3月,被省政府授予“双高普九县”称号;7月,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双拥模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