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志:1997~2010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九节 富县

一、基本县情

富县位于延安市中南部,原名鄜县,1964年易名富县。地理位置为东经108°37′44″~109°42′56″,北纬35°44′03″~36°23′16″。东连宜川县、洛川县,南接黄陵县,西倚甘肃省合水县、宁县,北靠志丹县、甘泉县、宝塔区。东西长度109.9千米、南北长度72.6千米,总面积4179.9平方千米。南距省城230千米,北离延安市政府驻地75千米。1997年,辖5镇10乡,248个行政村,总人口137920人。2010年,辖8镇5乡,240个行政村,总人口149727人,其中满、回、藏、苗、壮、侗、土家、东乡、维吾尔族等11个少数民族85人。人口密度为35.8人/平方千米。

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有北洛河、西有葫芦河,两河之间中心部位是以海拔1390.3米的北道德乡照八寺高地为“手掌”的“五指”塬面。山脉均属土石低山,最高海拔1687米,最低海拔846.6米,平均海拔1240米。

地处中纬度半干旱地区,属温带气候,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热同期,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素有“塞上小江南”“陕北小关中”之称。1990~2010年,平均气温较高,降水偏少,光照充足;春季显温暖,夏季有酷热,秋季较温凉,冬季偏寒冷。年平均气温9.3℃,无霜期210天,日照时数2560.9小时,降水量550.8毫米,年极端最低气温 -26.2℃(1969年1月),年极端最高气温38.7℃(1966年6月)。

水资源丰富,除北洛河、葫芦河两大河流外,尚有牛武川水、大申号川水、直罗南川小河子水以及千百条支流小溪,形成树枝状地面水系。北洛河境内流长26千米,年均径流量3.58亿立方米。葫芦河境内流长109千米,年均径流量1.18亿立方米。

境内矿产资源蕴藏丰富。探明石油储量6284.8万吨,天然气储量14.6亿立方米,煤炭储量4.2亿吨,紫砂陶土储量5100万吨,石灰石(俗称料礓石)储量193.4万吨。

森林植被保存较好。境内有植物720余种,野生动物300余种。林地面积387.17万亩,占总面积的61.37%,林草覆盖率达84%。子午岭林区被誉为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绿色明珠”。建有陕西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延安柴松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桥北省级森林公园。1999~2010年,通过实施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草)、农田水利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22.86万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14平方千米。

富县是陕西北部的交通枢纽。国道210、国道309、包(头)茂(名)高速公路、西(安)榆(林)铁路及复线(电气化铁路)、青(岛)兰(州)高速公路在境内纵横交错,交通十分便捷。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1169.63千米,其中干线公路169.7千米,支线公路233.8千米,乡村公路1005.21千米。柏油路通村率90%,基本实现公路网络化。全县拥有客运车辆106辆,年客运量达315万人次。

二、经济发展状况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9.4亿元;财政总收入2.21亿元,是1997年2945万元的7.6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7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0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完成总产值10.85亿元,实现增加值4.8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9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9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98元。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排名由2007年全省第65位晋升为第37位。

原油年产量2005年仅7000余吨,2010年达到18.1万吨,产值4.57亿元,石油工业成为财政增收的重要支柱。煤炭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牛武煤区完成技改整合并陆续投产,生产能力由10万吨增加到105万吨,党家河、芦村煤区进入建矿阶段。恒兴果汁厂、双翼石化、华能延安电厂、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等资源加工利用项目先后落户富县。

农业原以粮食种植为主,1997年开始调整农业结构,培育壮大果、菜产业,形成“塬果川菜”产业格局,生产效益显著提高。2010年,苹果种植累计36.2万亩,年产43.3万吨,分别是1997年的3.1和12.4倍,年产值13亿元,加工果汁31998吨,产值2.19亿元,建成陕西省果业十强县、中国优质苹果基地重点县。蔬菜种植3.1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8427亩,是全省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建设基地县。1997年,烤烟种植突破6万亩,2010年调整为1.9万亩,年产量1940吨。建成覆盖全县的4个集中供水系统和3大供水网络,基本实现水利设施网络化。1997年,农业生产总产值1.71亿元,粮食总产63887吨;2010年,农业生产总产值13.17亿元,粮食总产45256吨。

境内有延安电网110千伏变电站1座和35千伏变电站5座,变电容量315850千伏安。城乡有邮政局所13处,邮路39条,总长度712千米。拥有固定电话用户4.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4万户;互联网城域出口带宽10Gb/s,互联网用户总数达3万余户,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网和互联网覆盖率达98%以上。全面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全县有线电视用户18000余户,入户率83%。累计建成光缆线路314千米、电缆510千米,有线电视网络乡镇覆盖率达100%。

县城面积由8.3平方千米拓展到14.6平方千米,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自来水净化厂、城区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沙梁果菜市场相继建成。完成天然气输配、大申号水库除险加固和水源地保护,城区绿化率达到52.6%。建成新农村示范村51个。

三、社会事业

城乡卫生设施和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医疗条件明显改善,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县乡拥有卫生医疗机构19个,床位388张,干部职工619人。建成标准化村级卫生室205个,村级卫生室覆盖率达到92%。人口计划生育率97.5%,已婚育龄妇女节育率92.4%。

科技教育事业不断进步。2007~2009年,开通富县科技信息网,实现科技信息共享。2009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教育事业不断深化,2002年被省政府授予“两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标县。2010年,全县有各类学校68所,在校学生25827人、教职工261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7%。全面落实“两免一补”、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被省教育厅授予“陕西省中小学实验教学普及县”称号。

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建成集图书阅览、艺术培训、文化活动为一体的富县文化艺术中心,有农村电影放映队13个、文化站14个、乡村文化室24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登记民间艺术传承人860人,民间艺术作品82项,民间自乐班15个。富县剪纸、熏画、刺绣、布艺、泥塑、面花、土陶等民间艺术工艺和飞锣、竹马、龙灯、耍狮子等艺术表演,活跃和丰富城乡群众业余文化生活。1995年,富县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2004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陕西省民间艺术熏画之乡”。实施县体育场改造和农民健身工程,完成21个行政村的村级篮球场建设。2010年11月,富县交道镇吉家村人吉珍在广州第十六届亚运会上和队友以6分51秒56的成绩,获得“女子四人单桨无舵手赛艇”冠军,这是富县乃至延安市运动员有史以来第一个在国际比赛中获得金牌。

人文景观及旅游资源丰富。唐初,开国元勋尉迟敬德任鄜州都督,造塔屯兵多有遗迹。“安史之乱”时,诗圣杜甫曾寄居羌村(今大申号),写下《羌村三首》《三川观水涨》等瑰丽诗篇。现存古塔、石窟、崖刻、古墓葬、各种遗址等文物古迹970余处,馆藏石器、青铜器、瓷器等文物900余件。石泓寺石窟被称为陕北四大石窟之一,唐宝室寺铜钟被誉为“天下第一古钟”。建成鄜州博物馆、直罗镇战役展览馆、李自成纪念馆,并对外开放。完成太和山道教文化景区、沙梁河滨路文化艺术长廊和开元寺宝塔塔体维修等建设工程。东村会议旧址、直罗镇战役烈士陵园、茶坊烈士陵园、榆林桥战役旧址等遗址景观,成为延安“红色革命旅游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实施秦直道遗址富县桦树沟口段考古发掘,成果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富县被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先进县”称号。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大病救助等惠民政策得到落实。全面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合农民达10.9万人,参合率96.75%。2010年,全县有城镇低保对象2270户6167人,农村低保对象3527户7274人,发放保障金4311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8646人,保险基金收入67.58万元,支出218.02万元;干部职工医疗保险参保8567人,医疗保险基金收入1020.95万元,支出956.0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