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县志(1991-2010)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人口状况

凤县人口主要分布在嘉陵江、小峪河、车道河、中曲河等流域的宽谷地带,以嘉陵江及其支流和汉江支流最为集中,村落沿水而建。人口分布较为均匀。1990~2010年,人口向县城及中心城镇转移速度加快。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县城和凤州镇。人口呈年轻型特征。人口素质在提升。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30%。汉族人口为最多。

第一节 人口普查

1900~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3次。凤县与全国普查的项目、标准、时间等完全一致。人口普查范围均在县行政区内。

1990年7月1日零时,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111990人。

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104633人。

2010年11月1日零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105492人。

第二节 人口分布

人口数量

1990年,全县人口111990人,是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最多年份。1991年大洪灾后,三线厂(站)第二次大规模外迁。1993年迁出人口13651人。1994年以后,全县人口一直维持在10万人左右。2010年全县家庭户33510户98310人,集体户737户7182人,人口总数105492人。人口占宝鸡市的2.84%。

乡(镇)人口

凤县自古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比重大。1989年,乡(镇)农村人口占71.3%。2000年,乡(镇)人口81630人,占总人口的78.02%。2000年后,乡(镇)人口处于稳定趋势。2004年,乡(镇)人口76000万人,占总人口的76.46%。2008年,乡(镇)人口80273人,占总人口的78.81%;人口分布区域差异较大,有万人以上的乡(镇)2个,双石铺镇最多为14157人,最少为坪坎镇2407人。2009年,全县102567人,最多者双石铺镇29523人,次之是凤州镇15692人,最少坪坎镇2490人。2010年,双石铺镇36030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34.2%;温江寺乡1736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1.7%。全县城镇化率46.12%。

凤县2008~2010年各乡(镇)人口统计表

人口密度

2010年,凤县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3.1人。密度最大的是双石铺镇,每平方公里152人,次为凤州镇,每平方公里49人,最小的温江寺乡,每平方公里12人。

第三节 人口构成

民族构成

1989年以前,凤县有12个民族。按人口数前三位依次为汉族、回族、满族。回族分布较为集中,多集中于凤州、唐藏、龙口、双石铺、南星等地。其他民族有壮、蒙、苗、布依、朝鲜、白、纳西、藏、彝等。

1990年,增加土家族、畲族、仫佬族、锡伯族。全县民族增至16个,汉族人口占98.14%,回族占1.66%,其他民族合占0.2%。

1992年以后,三线厂(站)外迁,全县民族减少5个:朝鲜族、纳西族、畬族、仫佬族、锡伯族。

2000年,增加维吾尔族、侗族,全县13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8.14%,回族占1.8%,其他民族合占0.06%。

2010年,减少侗族、锡伯族、布依族,增加羌族、瑶族、黎族,全县13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98.03%,回族占1.8%,其他11个少数民族共96人,占总人口的0.09%。

凤县1990~2010年民族人口统计表

年龄构成

1990年,0~14岁人口占24.8%,15~49岁人口占58.23%,50岁以上人口占16.97%。人口年龄中位数为25.22岁,呈现年轻型人口类型。

2000年,0~14岁人口占22.43%,15~59岁人口占67.59%;60岁及以上人口占9.99%。

2010年,0~14岁人口13861人,占总人口13.14%;15~64岁人口82091人,占77.82%;65岁以上人口9540人,占9.04%。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比重下降9.27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比重上升6.32个百分点,65岁以上比重上升3.04个百分点。普查数据表明:1990年以后,凤县人口年龄结构属成年型。全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4.64岁。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查明,全县百岁老人2人。平木镇平木村胡玉凤,生于1905年3月;双石铺镇新建路刘素珍,生于1910年10月。

凤县第四、五、六次人口普查年龄构成表

性别构成

出生人口性别比 2003年出生818人,其中男408人,女410人,性比为历史最低,为99(女=100)。2008年出生694人,其中男361人,女333人,性比为108。2010年出生812人,其中男417人,女395人,性别比105.56。

死亡人口性别比 1989年,死亡747人,其中男445人,女302人,性别比为147.35。2000年,死亡676人,其中男393人,女283人,性比为138.9。2010年死亡625人,其中男369人,女256人,性别比144。

凤县1989~2010年人口性别摘年构成表

凤县年人口自然变动表

已婚育龄妇女孩次构成

根据“凤县1980~2010年已婚育龄妇女孩次统计表”,2010年,零孩妇女比例由13.5%下降到3.35%;一孩妇女比例由18.5%上升到47.1%;二孩妇女比例由22.9%上升到45. 1%;多孩妇女比例由45.1%下降到4.43%。

凤县1990~2010年育龄妇女孩次构成表

第四节 人口素质

1990年后,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普及小学六年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凤县人口文化素质逐步提高。高等院校扩大招生比例,带动高中教育向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培育出一批科技人才。

1990年,全县小学以上文化程度75383人,占总人口的67.31%。15岁以上文盲或半文盲22623人,占总人口的20.20%。小学以上75383人中,大专1897人,占2.5%;高中(含中专2362人)13112人,占17.5%;初中25170人,占33.39%;小学35222人,占46.70%。

2000年,全县小学以上文化程度85233人,占总人口的81.46%。15岁以上文盲或半文盲9566人,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11.9%,小学以上85233人中,研究生1人,大学本科309人,大学专科1813人,大学专科以上2123人,占2.5%,高中(含中专3328人)11740人,占13.77%;初中34246人,占40.18%;小学37124人,占43.56%,与1990年相比,全县总人口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比例上升了14.15%。

2010年,全县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专科学历以上人口数6617人,是2000年的3.12倍;具有高中文化程度15582人,是2000年的1.33倍;具有初中文化程度44074人,是2000年的1.29倍;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27682人,占总人口的26.24%。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凤县文盲人口减少7892人,文盲率占总人口的1.76%,占15岁以上人口的1.64%。

凤县籍考入大学的学生逐年增多。2010年,获得博士学位16人,担任高等院校副院长2人,大学教授或副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或研究生导师7人。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新西兰从事高级管理5人。

第五节 人口变动

20世纪90年代初,凤县采矿业崛起,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人口流动速度加快,许多凤县人去外地务工,外来人口来凤县经商、搞建筑、办企业。1991年流入3369人,流出1181人。1992~1993年,原“三线”建设单位067、107、103陆续外迁,流出13651人,流入2910人,流出比流入多出10741人。1994~1999年,流入、流出人口每年均在3000人左右。2000年后,流入流出逐年增加。流入人口主要系矿山临时工、建筑工人和商贩。流出人口除参军、婚姻因素外,高校扩招每年有300~400人外出求学。2003年起,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增多。2008年,全县流入4675人,流出4207人。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矿山减员停业,流入减至2264人,流出减至2068人。是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大。全县农村劳动力县内转移16364人,县外转移13901人,合计30265人。2010年,县内转移19113人,县外转移16109人,合计35222人。

凤县1991~2010年流动人口摘年统计表

第六节 劳动人口

1989年,从业人口共41783人,占总人口的38.36%。按经济类型分全民所有制职工7090人,占从业人口的17%;城镇集体所有制职工1200人,占2.8%;乡村劳动者32937人,占78.83%;城镇个体劳动者556人,占1.3%。乡村劳动者中从事农业者29187人,从事乡村企业者1121人,从事建筑运输业者731人,从事商业、饮食服务业者435人,其他1463人。1990年后,城乡职业构成变化较大。2009年,农村从业人口45185人,从事农林牧渔业28500人,工业人口3800人,建筑业4400人。许多农村人口到工业企业或到外地打工。全县工业企业职工13844人,其中国有企业3610人,集体企业267人,联营企业371人,有限责任公司2497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2883人,私营企业4216人。年末在岗职工11707人,其中国有单位职工5706人,城镇集体单位职工383人,其他单位职工5618人。

2010年,全县乡村从业人员43300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22200万人,从事工业6300万人,从事建筑业3500万人。在岗职工11612人,其中第一产业202人,第二产业7269人,第三产业414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