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苹果
20世纪50年代,凤县广建苹果园。70年代快速发展。80年代始成产业,面积稳增。2000年后,面向市场调整品种,科学管理,防治病虫害,产量大,品质优,畅销国内市场,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
第一节 苹果源流
栽培源流
凤县有沙果类水果,古代称柰、林檎。清光绪十八年(1892)《凤县志》载“沙红、频婆果,山柰皆不减于他处”。双石铺、温江寺等地曾有绵苹果。1938年秋,湖北郧西学者邓乙黎从三原县斗口农场引进国光、红玉、青香蕉、倭锦优良苹果树苗120余株在凤州栽植成功。新中国成立后,凤县苹果生产有新发展。1957年,政府引导群众由自发零散栽植转向成片栽植集体果园,双石铺乡堡子村首先栽植苹果3公顷,红光园艺场栽植苹果9.3公顷。20世纪60年代,队队建果园,但零星分散,粗放式发展。70年代发展较快,1978年全县苹果面积2133公顷,占全县鲜果面积98.1%,产量2424吨。1981年8月,遭受百年一遇洪灾后,仅存1193公顷。1986~1988年属凤县苹果第一次大发展时期,栽植面积一直保持在2000公顷以上,栽培红星、元帅系、国光系、青香蕉等品种。1990~1996年,全县苹果面积急剧增长,所有乡(镇)均发展苹果,栽培面积一度达到5333公顷(8万亩),主栽品种为红富士、秦冠,搭配嘎啦、乔拉金、新红星等品种。1997年苹果价格一路走低,果品销售不景气,加之苹果腐烂病蔓延,部分果树老化枯死,大量果树遭砍伐,面积大幅度减少,但凤州、唐藏等优生区面积仍保持稳定。2004年全县免征农业税,停征农林特产税,农民发展苹果积极性再次高涨。至2008年,全县苹果面积发展到3800公顷。2009年2月8日~9日,中共陕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际来凤县调研,强调指出:“凤县山地光照好,易透风,温差大,要靠山吃山,积极发展山地苹果,加强贮存销售,增加附加值。”2010年,全县苹果面积稳定在3800公顷,产量3.9万吨,产值1.28亿元,优果率75%,全县人均果业收入1848元,6个果业生产重点乡(镇)人均果业收入在2900元以上。苹果已成为凤县农业经济中效益最好的产业。
富士苹果
适生条件
凤县地处秦岭山区的亚热带和温带分界线上,海拔在908~2738米之间,属于暖温带山地气候。气候带依照海拔高度垂直分布明显,年均温度11.4℃,年最低温度-16.3℃,最高温度37.3℃,无霜期188天,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适中,年降雨量613毫米。据《果树栽培学》载,苹果栽培适宜自然条件:年均温度7.5℃~14℃,海拔800~1200米,降雨量540~800毫米,土壤pH5.5~6.7,土层深度1米以上,地下水位1.5米以下。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教授主编的《苹果学》中划定的苹果最适宜区(优生区)和适宜区的指标要求,凤县自然生态条件完全达到苹果最适宜区生态条件。全县有耕地12533公顷,可开发的“五荒”(荒山、荒滩、荒坡、荒沟、荒水)资源40000公顷。发展苹果产业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前景广阔。
凤县2010年气候资源与苹果生态适宜指标比较表
主栽区分布
凤县苹果重点栽培区分布在嘉陵江、小峪河、红岩河、安河、中曲河流域的唐藏、双石铺、凤州、龙口、河口、平木等6乡(镇)57个自然村。该区域海拔在930~1200米之间,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840.5小时,夏季为581.9小时,秋季为367.1小时,日照百分率最高为40%(6~8月),最热月份平均气温为22.7℃,昼夜温差10.8℃~15.6℃。无霜期188天,降雨量适中,年平均降雨量600~650毫米。土壤以黄土性、潮土性、淤土性土壤为主,有机质含量在1.5%~2%左右,土壤相对含水量在60%~80%,专家认为是最佳适生区。2010年,主栽区苹果面积占全县苹果面积的87.67%,产量占全县的96.84%,出口1.2万吨。黄牛铺镇、红花铺镇、岩湾乡、三岔乡、温江寺乡海拔在900米左右,此区域28个自然村适生条件相对不属于最佳适宜区,苹果面积仅占全县苹果面积12%,分布较为分散。但该区发展潜力大,果农生产积极性高,虽发展较晚但起点高,属凤县苹果适宜栽培区。
品质特色
1990年以前,县境内主栽元帅系和国光系。1990年以后,淘汰老品种,发展金冠、秦冠、红星、富士等优良品种。2000年后,实施品种结构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早熟品种以嘎啦优系、祝光为主,占总面积5%;中熟品种以金冠、短枝元帅优系、密脆8号等占全县苹果总面积的15%;晚熟苹果以红富士优系为主,占全县苹果总面积的80%。2007年后,邓家台、庞家河等村发展部分红盖露、粉红女士、美国8号等早中熟品种。秦冠树势强健,树冠高大,果大色红,10月中下旬成熟,苹果单果重230克以上,海拔900米冷凉地区果实全面鲜红,果皮较厚、耐贮藏,果肉细脆,汁多,味甜,风味芳香,含可溶性固形物16.5%,含糖量13.03%,含酸量0.19%, VC含量2.31克/100克,果肉硬度7.94千克/平方厘米,果实在冷凉条件下可贮藏到翌年5月份。富士苹果个头大,形状圆,平均大小如棒球一般。果面底色黄绿,大部分果面着橘红色霞,覆有鲜红色条纹,果肉黄白色,肉质细脆,酸甜可口,有香味,品质上等,果实重量中有9%~11%是单糖,而且其果肉紧密,较其他多种苹果变种都要甜美和清脆,很受消费者喜爱。
凤县苹果名牌历经7次传扬。1974年,国家农业部、商业部、外贸部、全国供销联社列凤县为全国外贸苹果生产基地县,地产“三红(红元帅、红星、红冠)”以“红凤”商标出口香港和马来西亚。1990年,凤县产红星、新红星、富士苹果在宝鸡市苹果质量评比中获第一名,秦冠、金冠获第三名,金矮生、小国光获优质奖。2003、2004年凤县晚熟品种红富士、秦冠被评为宝鸡市果品优质奖,凤州镇桑园村、三岔镇酒铺村红富士被评为优良奖,产品打入俄罗斯、越南、缅甸等国,内销主要在西安、汉中、成都、重庆等地市。2004年,建成唐藏庞家河(包括汇丰农场)千亩生态苹果示范区,2007年该区100公顷苹果被列为陕西省生态示范区建设项目。2009年,凤县被确定为陕西省山地苹果基地县。
凤县1990~2010年苹果面积与产量表
第二节 苹果栽培
建园
一般选择土层厚,土壤肥沃,地势平缓,背风向阳及交通比较便利的田块建园。坡地果园栽植宜沿等高线栽植,土壤瘠薄地块经过深翻并施足基肥或种绿肥,培肥后再栽植。选择根系发达、发育充实、苗高100厘米,地径0.8厘米以上优质大树苗、壮苗为好。调运苗木时,预防苗木失水,注意苗木消毒处理,随调运随栽植。品种搭配以晚熟红富士优系为主,适当搭配早、中熟品种以及晚熟秦冠品种。主栽品种与授粉品种的比例为8∶1,主栽品种与授粉品种可隔行栽植或隔株栽植;授粉品种一般栽植在果园利于授粉。春季栽植以土壤解冻即可定植。秋季在10~11月或旱秋带叶抡墒定植,地面封冻不再栽植。新建园适宜密度为株行距3×4米或2.5×4米,亩栽植55~67株,栽植方式采用长方形,南北引向,便于充分利用光能。大坑栽植,空植坑一般80×80×80厘米见方,也可挖“通槽子”定植,表土、生土分开堆放。定植坑施足量有机肥,并混施1.5~2.5公斤磷肥或10.5公斤二胺与填入的表土拌匀,灌足底水,分墒后即可栽树,栽植按“三埋两踩一提苗”办法。定植苗木深度以嫁接部位与地面相平为宜(矮化苗木栽植以埋中间的三分之一处为佳),每树浇水12~20公斤,下渗后覆土封坑。苗木栽植结束后待苗木发芽后定干。
矮化栽培
1997年凤县苹果生产进入调整优化阶段,除部分老果园采用高接换头技术引进改良品种外,其余大部引进推广矮砧密植栽培技术,其特点是树冠矮小,易成花,结果早,果园操作方便,节约劳动成本,效益高。此技术在定植深度上将中间砧的三分之二入土,地上保留10厘米以内的矮化中间砧有利于幼树期生长。
整枝修剪拉枝
苹果树各部位的骨干大枝,角度不开张或开角不到位、不规范时,易造成树形不标准,通风透光条件不良,营养供应不平衡,影响果品质量。及时修剪调节,可以有效地促进果树丰产优化,延长果树经济寿命。夏季修剪的方法是:剪去过密枝叶,开张大枝角度;幼旺树上的骨干枝摘心,扭梢、拉枝、环剥割等;坐果期环切、环剥;旺长幼树在花芽分化期带叶复剪,复剪量宜适度。对骨干枝与辅养枝的修剪,要区别对待。冬季修剪在树落叶后于翌年春芽萌动前进行,冬剪方法:一般是采用疏剪、短截、回缩相结合、促控相结合的方法。幼树注意树体结构的培养,成龄树注意生长势的调整,力争长势不衰,各部位长势平衡,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基本平衡。凤县推广强拉枝技术,具体方法按品种特性确定:不易成花,长势强的乔化富士品种等小主枝角度应拉至与主干成100°~115°角;易成花,长势弱的品种小主枝应拉至90°,呈水平状。拉枝的最佳时间,1~2年生枝,宜在8~9月中旬拉枝。
防治病虫
苹果褐斑病 凤县流行的苹果病虫害主要有:褐斑病、锈病、腐烂病、桃小食心虫和苹果红蜘蛛。对于褐斑病,加强土水肥管理、改善光照,及时排涝以及彻底消除落叶深埋是防治此病的根本途径。5月中下旬雨后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期,可选用68.75%杜邦果保水分散剂1000倍液、施特灵2000倍液、2%宁南霉素600~800倍液防治。发病后可选用施特灵1500~2000倍液加80%大生600~800倍液或10%多抗霉素1000~1500倍液或25%敌力脱4000~5000倍液防治;随后可与波尔多液、锌铜石灰液等交替使用。
苹果锈病 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嫩枝、幼果和果柄,还可为害转主寄生桧柏。防治方法:1.铲除桧柏,切断侵染循环,在规划新果园时,邻近苹果园的2.5~5公里以内不能栽植桧柏树,如附近有桧柏树,应于冬季剪除桧柏树上的菌瘿,集中烧毁。2.药剂防治,花后1个半月内喷药2~3次,预防该病;当苹果树芽萌动至幼果长到拇指大时,在桧柏上喷洒1~2波美度石硫合剂1~2次;在苹果树发芽后至幼果期,于苹果树上喷杀菌剂1~2次,防止病菌侵入危害;杀菌剂常用1∶2~3∶200波尔多液、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2000倍液、7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30%绿得保300~400倍液,97%敌锈纳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或70%甲基托布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苹果腐烂病 主要有溃疡型和枝枯型。防治方法:1.栽培防病是综合防治此病的基础,加强土肥水管理,施足有机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控制负载量;合理修剪,克服大小年;清除病源;实行病疤桥接。2.病疤治疗是防治此病的有效方法,可在晚秋和早春刮治病疤呈梭形立茬,后多次涂药消毒,或用划道法治疗病疤;划道法是划病部成0.5厘米宽的纵道,再用5倍石硫合剂或二倍腐必清、农抗120等药剂消毒;待药液干后再消毒。
桃小食心虫防治 一般在幼虫蛀果后至发育后期在枝下潜入果肉,排粪与果实内,形成所谓“豆沙馅”,造成严重损失。防治方法有:1.地面防治。撒毒土:用15%乐斯本颗粒剂2千克或50%辛硫磷乳油500克与细土15~25千克充分混合、整平。乐斯本使用1次即可;辛硫磷应连施2~3次。地面喷药:用48%乐斯本乳油300~500倍液,在越冬幼虫出土前喷湿地面,耙松地表即可。2.树上防治。防治适期为幼虫初孵期,喷施48%乐斯本乳油1000~1500倍液,对卵和初孵幼虫有强烈的触杀作用;也可喷施20%杀灭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一星期后再喷一次,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凤县经多年防治,现已基本灭绝此病害。
苹果红蜘蛛 又名榆爪叶螨,吸食叶片及初萌发芽的汁液。芽严重受害后不能继续萌发而死亡;受害叶片上最初出现很多的失绿小斑点;后扩大成片,以致全叶焦黄而脱落。防治方法:用水胺硫磷和石硫合剂两种农药配制成混合药液,防治苹果红蜘蛛效果十分显著。具体方法为:先用750~1000千克的水与石硫合剂原液调制成0.1%~0.2%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再混入45%水胺硫磷乳油500毫升,即成为1500~2000倍液的混合药液。喷药时间应在红蜘蛛虫态整体的第一代幼螨发生期,约在晚熟苹果谢花后10~15天为宜,喷施时应均匀。喷药2小时后,幼螨即全部死亡。利用此法防治苹果红蜘蛛,每年仅需喷药1次即可根治,同时对苹果白粉病、轮纹病也有防治效果。
套袋着色
1998年,开始在小区域示范推广苹果套袋。2000年以后大面积推广。实践证明,苹果套袋能有效防止病虫危害,减少风磨和冰雹袭击,套袋后苹果商品率提高20%以上,果面光洁,着色鲜艳。2004年,套袋4200万只,套袋果产量600多万公斤,优质果率达75%以上。2005年套袋300公顷4528万只,产量754万公斤,售价每公斤高于未套袋果实1.5元以上,共计增加905万元,除去直接投资,净收入787万元,亩增值1750元。套袋技术的应用既提高了果实的外观商品率和内在质量,也为苹果无公害化生产奠定了基础。2004~2009年,全县累计苹果套袋2.4亿多只,增收4700多万元,仅此技术果农年人均增收240元。
培训
培训果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办法,每年有100余名技术骨干到省、市苹果产业发展的县(区)学习,参加省、市各类培训。邀请省果业局果树专家郭民主、陈陵江、肖深泽等及省果友协会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树专家来凤县培训果农,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100余期,培训千余人。2009年,邀请日本果树专家在2个镇的2个村举办果树培训并现场示范。至2010年12月,凤县技术员以上农民技术骨干实有500余人。
第三节 苹果基地建设
调查论证和规划
1983年5月,抽调涉农单位200余人组成12个专业区划小组从事凤县农业资源详查。1985年6月提交了调查及区划报告,专章提交《凤县果业发展区划报告》。1985年,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开展以苹果、花椒、养牛、药材为骨干项目的“四大基地”建设。经过规划、试点,确定“七五”期间在土层深厚、地势开阔、光照条件好、温差大、雨量适宜、海拔1400米以下的山区89个村建设2667公顷(4万亩)苹果基地。
基地建设
1989年,全县苹果园留存面积2113公顷(3.1万亩),零星苹果树4万株。双石铺乡、凤州乡各有333公顷(5000亩),红光乡、平木乡各266.7公顷(4000亩),黄牛铺镇133公顷(2000亩),唐藏乡、河口镇、岩湾乡、南星乡各66.7公顷(1000亩)。县域苹果生产基地初步形成。1990年后,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稳粮促经,提出“果业增效,果农增收”目标。按照“强化推进、重点突破、规模发展、高标准建园”方针扩大果业建园面积,提升果园管理水平。2008年全县新建园865公顷,苹果留存面积3800公顷。早、中、晚熟品种搭配比例调整到5∶15∶80。采取低位高接、多枝多头高接和分批更新复壮的方法改良品种。选择庞家河、李家庄、王家坪、西庄、张家窑、磨湾、苍坪、桑园、杨河、寺河等10村作为苹果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大改型、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大关键技术普及率75%以上,苹果挂果园亩产保持在1100~2500公斤,优果率达到80%以上。2010年,双石铺镇、凤州镇苹果面积各1万亩,唐藏镇、平木镇各333公顷(5000亩),河口镇、红花铺镇、三岔镇各133公顷(2000亩)。建成市级示范园2个,县级示范观光园10个,无公害基地认证2处21公顷。
扶持示范基地
县政府把建园管理工作作为考核乡镇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常抓不懈。2008年,补贴规划区域内优质苹果园建园苗木每株2元,补贴新发展沼气农户每户240元,集中建园33公顷(500亩)以上的每亩补贴120元。
庞家河村苹果生态示范基地 1992年,果园48公顷(720亩),结果面积38.7公顷(580亩),果品总产1400吨,平均亩产2300公斤。2000年获陕西省、宝鸡市果品质量评比优质奖。2005年,获得陕西省无公害苹果产地认证。2007年被列为陕西省生态示范园,该村32.7公顷(490亩)苹果2008年被宝鸡市人民政府授予宝鸡市苹果精品示范园荣誉称号。2008年全村179户517人,总耕地面积124.7公顷(1870亩),其中果园面积1497亩,挂果1100亩,人均果园面积2.9亩,果园农户覆基率100%,果品总产180万斤,商品果率达85%,销售收入243万元,村民人均果业收入4700元,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90%以上。与广东等地客商28人建立稳定产销关系。
桑园村科技示范基地 2000年起始建科技示范基地。建园起点高,规划、品种选择、果园施肥、整形修剪、着色套袋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到位。2009年,全村267户1098人,苹果面积146.5公顷(2198亩),占总耕地80%,户均面积8.2亩,人均2亩,其中红富士1670亩,占果园面积76%,挂果面积1520亩,以矮化、短枝型为主。总产248万公斤,优果率85%,销售收入600万元,人均果业收入5500元。园内果业经纪人12人,有稳定供销渠道。
下坝村科技示范基地 2000年起始建科技示范基地。2005年,苹果产量56万公斤,优果率83%,商品率达96%,销售收入100万元,人均1300元以上。2010年,全村202户823人,耕地110公顷(1650亩),其中果园面积822亩,占总耕地49.8%,从事苹果生产户160户,户均苹果4.1亩,人均1亩。果园集中连片栽植,红富士品种占果园90%。统一推广细长纺锤形高产树形。基地设有苹果技术服务小组,技术人员39人。产销渠道畅通。
苹果专业合作社
2007~2010年,注册成立兴果果品专业合作社、邓家台果友苹果产销专业合作社、凤塘果品专业合作社、杨家山富乐果友专业合作社、龙凤果品专业合作社、岭南赛众果品专业合作社、金凤果品专业合作社、下坝苹果专业合作社、陕西周平果蔬专业合作社等9户专业合作社,分布于6乡(镇),社员近千户,注册资金200万元。其中兴果果品专业合作社发起成立合作社联合会,由6个果品专业合作社组成。各专业合作社自成一体又相互合作,相互补充,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统一思想,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产品外包装设计,打造凤县苹果知名品牌,争取国家商标注册。2009年7月14日,凤县唐藏镇庞家河村“双塘”苹果商标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核准注册。2010年1月14日,凤县兴果果品专业合作社申报的“凤果红”商标已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受理。2010年9月28日,陕西省果业协会评定“凤县兴果果品专业合作社”为“陕西省果业优秀合作组织”,授予荣誉牌匾和证书。
第四节 市场营销
营销
全县12个乡(镇)均有移动通信设施,信息达到全覆盖。有果箱厂和果袋生产企业4家,可满足果品的高、中、低档包装。果品营销专业服务组织遍及乡村,苹果营销经纪人100多人,“企业+农户+合作社”效应得以充分发挥。
储藏
至2010年,全县建成窑洞或果品储藏库42座,总储量2000多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