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县志(1991-2010)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章 养殖业

凤县群众素有饲养畜禽传统,以饲养猪、牛、羊、鸡为主,饲养鸭、鹅较少。2000年后林麝、大鲵等特种养殖初具规模,经济效益显现。

第一节 家畜饲养

生猪

1990~1994年,凤县年生猪养殖数量在5.7~6.3万头之间。1995~2008年,养殖数呈下降趋势,年数量在4.4~5.7万头之间。2007年,县政府实行能繁母猪补贴制度。2007~2009年补助能繁母猪每头500元,补助自繁自购母猪每头300元。2008年10月,县政府决定实施“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工程,按照“一年抓示范,两年搞推广,三年大发展,五年达目标”思路,到2013年把凤县建设成为饲养量达百万头生猪大县,是年引进杨凌本香集团5万头生猪繁育育肥场、江苏雨润正大集团1200头父母代繁育场、天易援农万头生猪繁育场,出现红光马鞍山万头生猪繁育场、双石铺镇天相万头生猪繁育场、青峰关万头猪仔繁育场、黄牛铺镇东河桥村万头生猪繁育场、凤州镇桑园村孟凤梅千头生猪繁育场、平木镇扬河生态养猪场等18户规模化养殖大户(场)。建成三岔镇喇嘛泉村、心红铺村,河口镇黄牛嘴村,平木镇寺河村等生猪养殖示范小区6个。新发展百平方米标准化养殖户726户。将基层41名兽医站技术人员纳入事业单位财政供养,稳定了兽医队伍。建立防疫体系,加强市场畜禽检测,生猪实行定点屠宰,推动生猪产业形成良种、育肥、销售、屠宰加工及饲料供应一体化格局。2010年,全县生猪饲养量15.74万头,生猪出栏8.67万头,猪肉产量6689吨,年末存栏7.07万头。

1993年,全县牛饲养量34186头,出栏1905头,年末存栏32281头。农业机耕、机播面积扩大后,养牛业改过去役用畜力转向饲养商品牛。户户养牛的传统改变,数量减少。2004年,鼓励发展养牛大户,最大户饲养37头,全县养牛5头以上的农户973户。建成黄牛铺东河桥村、岩湾乡秦岭村、双石铺镇马场村、平木镇齐心村肉牛示范园区。2010年,全县牛饲养量20200头,出栏3600头,年末存栏16600头。牛肉总产量416吨。

1990~2000年,农民养羊均以散养为主,数量7000~9000只。2000年饲养10835只。从2001年起,采取“以奖代补”办法,每年引进20头布尔羊种公羊,杂交改良本地品种。2002年,从四川南江调进黄羊450只,建起三岔镇三官殿村、南星镇连云寺村、唐藏镇隘口村、坪坎镇银母寺村、河口镇陈家老村肉羊示范区。养羊30只以上的大户493户,最大户500只。2004年饲养39574只,出栏和存栏量属历史最高年份。2010年,全县共饲养30000只,出栏18000只,年末存栏12000只,羊肉年总产量290吨。

凤县1990-2010年畜牧业生产统计表

饲草

全县已利用草场面积31900公顷,占可利用面积88%。草场水源丰富,牧草种类有400余种。常见植物70多种,其中优势禾本科38种,莎草科13种,豆科20多种,其他杂草100多种。饲喂价值较高的63种。草质较好,平均亩产鲜草428.93公斤,全年总产量2.72万公斤,总载畜量14.72715万个羊单位。

树叶杂草分布广,种类多,数量大。适口性强,消化率高,年产量4000万公斤,农户养猪主要喂食树叶。其中有刺槐、苹果、漆树、檞树、杏树、香椿、紫稳槐、杨树、梧桐叶等30多种树叶杂草,可鲜喂也可干储。

饲料

农作物籽实主要有玉米、黑豆、少量大麦、豌豆、高粱,以玉米为主。糠麸类中玉米皮、麦麸占绝大多数。饼渣类主要是豆渣、醋糟、菜籽饼。农作物秸秆主要有玉米秆、麦草和各种豆类秸秆、油菜秸秆、荞麦秸秆等。全县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3018.38万公斤。利用的有1831.97万公斤,利用率为60.66%。

第二节 家禽饲养

凤县家禽饲养以养鸡为主。主要河流沿岸有少量散养鸭、鹅。1990~1995年,年均鸡存栏17~18万只,出栏8万只左右。2004年春,因禽流感疫病传播,为减少传染源,农户宰杀掩埋活鸡,养鸡呈下降状态,是年存栏9.7万只,出栏4.8万只左右。2007年,县政府决定发展土鸡饲养,年饲养良种土鸡不少于100万只,实现禽业现价产值3000万元以上。是年,企业扶持土鸡养殖重点村75个,孵化场3个,养殖千只示范户190户,养殖万只示范户5户。2008年全县家禽饲养量192.25万只。2010年饲养量100.1万只。

第三节 水产养殖

鱼类资源

据调查与收集资料表明,县地嘉陵江水系有鱼类156种,分别隶属18科82属。其中鲤科鱼类88种,约占总数的60%,构成嘉陵江水系鱼类主要成分。嘉陵江水系淡水定居性经济鱼类20余种。鲤鱼、鲫鱼和鲶鱼分布甚广,遍及干、支流的上、中、下游。白甲、中华倒刺鲃、铜鱼等,则仅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优势种群,分布界限明显。

鱼种繁殖

20世纪60年代前,凤县无鱼种养殖,鱼类繁殖呈自然状态。1961年,桑园农场从眉县鱼种场购回鱼种0.5万尾,开始县内池塘养鱼生产。是年同时购回水花培育大规格鱼种2万尾。此后县内鱼种育种水面和产量逐年增加。1975年,县水电局建成张家窑鱼种场,培育鱼种2亩。1976年,洞沟水库从南郑县鱼种场调回鱼种2万尾,开始县内水库养殖,鱼苗发展繁殖渐具规模。1985年,龙口鱼种场建鱼种池2.9公顷(44亩),成鱼池1.5亩,至1987年产鱼种9万尾。1989年,桑园农场培育鱼种水面6亩,产鱼种1.4万尾。1990年,全县鱼种水面发展到3.7公顷(55亩),年产鱼种51万尾。1995年,培育优良鲤鱼种苗16亩,放养鲤鱼苗0.7万尾。此后,鱼种繁殖场所无增减,亦有单位或个人从外地调运鱼苗。延至2010年,年繁殖鱼苗80万尾,基本满足县内鱼类生产需要。

渔业生产

20世纪60年代初,凤县开始人工养殖鱼类,均以集体或国营单位养殖为主,规模小,年产成鱼6吨左右。1979年后,县政府印发《关于加速发展渔业生产的决定》,鼓励群众发展水面养鱼。1985年,全县养殖水面发展到24.7公顷(371亩),生产成鱼11.7吨。1989年,养殖水面上升到46.6公顷(700亩),是凤县渔业生产最鼎盛时期。1990年7月上旬,遭遇洪水灾害,冲毁河滩养鱼池塘34.7公顷(520亩),渔业生产损失惨重。1992年8月再次遭遇洪水灾害,水产养殖面积再减8公顷(120亩)。至1999年,水产养殖水面逐渐从恢复到稳定至34.2公顷(513亩),鱼种培育稳定在20万尾左右,年产成鱼69吨。2001年,养殖水面38公顷(570亩),通过优化鱼种结构,发展“名、优、特”水产品养殖,增加鲫鱼、鳙鱼等鱼种投放,生产成鱼70吨。2002~2005年,调整水产结构,坚持以草鱼、鲤鱼为主,鲫鱼、鳙鱼、鲢鱼结合搭配,养殖水面稳定在39.2公顷(589亩),成鱼产量达到90吨,其中2005年投放鱼种44万尾,一般年份投放鱼苗20~22万尾。2006~2010年,水面养殖面积稳定在38公顷(570亩),养鱼户(单位)98户,年产成鱼55吨,渔业总产值75~160万元。

第四节 中蜂养殖

中华蜜蜂

凤县气候适宜,蜜源丰富,历史上有养蜂传统。唐、宋时代,地产蜂蜜曾作为朝廷贡品。主要蜂种是中华蜜蜂,俗称土蜂。其特点是适应性强,嗅觉灵敏,善于采集零星蜜源;翅膀长,飞行速度快,自卫能力强,产蜡量高,适应山区饲养。

推广新法养殖

凤县农村一直沿用土法养蜂,将圆桶蜂箱置于屋檐、土崖下或树杈上,春天收蜂,秋冬毁蜂取蜜。每箱年产5~7.5公斤左右。农村一直作为闲时养殖,所产蜂蜜大多自用。1964年后,县畜牧兽医站推广中蜂过箱养殖和科学取蜜方法,新法养殖遂在全县逐步普及。新法养殖,易管理,繁殖快,群势大,每年取蜜4~5次,每箱产蜂蜜20~40公斤。1966年,新法养殖2406箱。1989年,养殖4295箱。

专业养殖

1990年后,农民养蜂积极性高涨,作为农村脱贫致富、多种经营的方式之一而逐渐兴盛。多数农民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养殖,蜂箱数量少则20箱,多则百箱以上。有农户专事养蜂。年产量因气候原因波动较大,正常年景年产在41~85吨之间。最高年产量是1996年245吨,2010年年产148吨。

意大利蜜蜂

1941年,凤州邓乙黎从西安引进意大利蜜蜂20箱,一直持续繁殖。意大利蜜蜂俗称西蜂,以采集大面积成片花蜜为主,蜂蜜单纯,便于随花季移地养殖,历年均有浙江、江苏、四川、山西等省蜂农转场来凤县定点放蜂,所产蜂蜜自产自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