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无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煤的故事

从关中来到陕北矿区工作已经八年了,儿子的个头长得和我差不多一般高,看他时的目光不再是俯视而是平视。八年当中,儿子从一个小不点长成和我个头一样高的高中生,一家人相聚在一起的日子屈指可数。与此同时,八年里我目睹了一座座“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大型矿井,在毛乌素沙漠边缘这片热土上拔地而起,亲历了我们这一代煤矿人拼搏奋斗,开发建设陕北煤炭工业基地的跋涉历程。现在回想起过去了的那一幕幕鲜活动人的场景,真就有了“曾经沧海”的感觉。

2006年初,在春寒料峭中我收拾好行装,准备到榆林那片既陌生又熟悉的地方工作时,我的父亲,一位20世纪50年代从榆林来到铜川矿区工作的老一辈煤矿人和我有过一番这样的对话。父亲说,当年,他从榆林到铜川矿区工作时,一路上是骑着一匹枣红色的马来的,在冰天雪地中整整走了15天;后来,国家对私有制进行公有制改造,就是搞“公私合营”,他曾经担任省内第一家公私合营煤矿——铜川矿务局桃园煤矿的公方代表,陕西省第一家国有煤矿就是在这里诞生的。父亲的话让我记起改革开放初期,国家落实政策时,这个矿的资本家为了要回他家的房产,曾经到我家找过父亲,父亲按照当时的政策规定为他手写了一份证明。他走后,父亲对我说,这个人就是资本家。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接受的都是社会主义世界观教育,脑子里没有资本家的概念,我是把资本家和“文革”时期的“地富反坏右”划在一起的,所以对有一个资本家来到家中还是印象很深的。

经过九个小时的长途汽车颠簸,我乘车来到了位于榆林市经济开发区的陕北矿业公司办公大楼前,陕北矿业公司是陕煤化集团最早在陕北进行煤炭生产的企业,当时我们称它是陕煤化集团战略北移进军陕北,开始煤炭大开发的“桥头堡”。

一座孤零零的办公大楼矗立在毛乌素沙漠里,到了晚上,相距很远都能看到楼顶上不停闪烁的霓虹灯,这是我对这座办公楼的第一印象。

当年的陕北矿业在神木县有两座煤矿,韩家湾煤矿和大哈拉煤矿,韩家湾煤矿年产60万吨原煤,大哈拉煤矿年产30万吨原煤,生产作业方式都是采用最原始的炮采方式。韩家湾煤矿的办公区有一大片很空旷的院子,1989年建矿时,在院子里圈起三排冬暖夏凉的石头窑洞作为办公室。初次来到韩家湾,我目睹了村民的一头毛驴和十多只山羊在矿部的院子里悠闲吃草的情景,现在想来还让人忍俊不禁想笑出声来。大哈拉煤矿则是夹在四面环山的山坳里,办公区紧挨着生产区,偶尔看到一只麻雀飞过矿区,那黑色的翅膀和黑色的脑袋清晰可见,我们戏称这里的小鸟也是“以煤为生”。下到井下在一个个巨大的煤柱间游走,很像是在迷宫中玩“躲猫猫”游戏,这是当年我对这两个矿井的印象。

在紧挨韩家湾煤矿的村民家中,一位60多岁的妇女给我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90年代初,这里刚刚开始煤炭开发的时候,她每天从地里收工回来,一路上所想的事情就是回去吃什么。家里的粮食不够吃,他们全家经常吃的主食就是用豆面拌上一些草籽,和好后擀成面片,下锅煮熟再放一把盐,就是一顿饭。她说,有一年,她的小儿子去石圪台矿上玩,当时的石圪台煤矿正在初建阶段,矿区里开了一家理发馆,理一次发一块钱,小儿子从矿上回来后对她说,理发馆理的发型很好看,还说:“不信你给我一块钱,我理回来给你看。”饭都吃不饱,一块钱对于当时他们这个家庭来说,算是一笔开支,她真的是不舍得花一块钱让小儿子拿去理发。看到小儿子期待的眼神和长长的散乱的头发,她抓起剪子很认真地为他剪了一回发。后来,神东公司进入陕北开发这里的煤田,大规模征地修路,投资建矿,煤炭市场开始活跃,他们一家人也逐步走上了勤劳致富路。初期的煤炭市场属于粗放式管理,政府鼓励大家办矿挖煤,让一部分人首先富起来,所以政策很宽松。起先他们一家人是从山沟里用䦆头一点点挖煤,把挖出来的煤背到沟顶,积攒下来三吨两吨块煤后,再用毛驴车拉到石圪台,以每吨四块、三块半、三块的价格卖掉,换回一些粮食来吃,总算是能填饱肚子了。再后来,积攒下一些钱,加上银行扶持贷款,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开始做起了运煤的营生,收入比以前有了大大的改善。在不到十年的光景里,他们家有了自己的运煤车队,她的小儿子在大柳塔建起了一座十多层的大酒店,成为新一代的资本家,通俗的说法是“煤老板”。去年她的侄孙女结婚,在鄂尔多斯一家豪华酒店设宴,一桌饭花去一万元,摆了一百多桌,连买房子带小轿车下来花了一千多万。问她买了辆什么车,她想了想也想不起车的名字,说:“不是什么好车,也就花了90多万。”

2007年,韩家湾煤矿开始技术改造,拆除了三排石头窑洞,在原来毛驴和羊群吃草的院子里建起了公寓楼,公寓楼上安装有暖气、闭路电视、热水,矿工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得到大大改善,井下配备了综采设备,机器的轰鸣声代替了昔日的隆隆炮声,运输皮带和长长的栈桥代替了“蹦蹦”车的空气污染,一座工业化、现代化的新型矿井应运而生。

对于煤的开采方式的技术进步和煤矿企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变化,著名作家莫伸老师曾经和我一起来到张家峁煤矿,深入井下体验生活。用他的话讲,就是对他所看到的现代化的井下先进的采煤方式“感到震惊”。此后不久,有人拿着一部写煤矿题材的电影剧本请他指导,莫伸老师看后问那个编剧去过现代化的煤矿没有?对方回答说:“没有。”莫伸老师告诉他说:“你根本不了解现代化的煤矿,井下并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煤矿工人都是光着膀子,推着小车,满脸煤尘地在那里提心吊胆地工作。现在的井下一切都交给了机器,人仅仅是机器的操作者。”莫老师还告诉他说:“让你在地面上用电脑遥控,就能把井下的煤采到地面,你相信吗?”对方摇头,表情显得很茫然。莫老师说:“我相信,因为那是我亲眼见到的。”后来那个剧本被“枪毙”掉了。看来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我们的现代化矿井,了解我们当代煤矿工人在井下的工作风采,还是需要假以时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