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从1919年陕西西堂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至今,陕西公路已经走过100年的历程。按照时间节点,陕西公路100年的历史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的30年,为陕西公路的初创和早期公路网络的形成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为陕西公路的路网完善和发展成长期;改革开放至今的40年间,则为陕西公路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滞后走向超前、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现代化建设时期,开启了陕西公路发展的新纪元。
一
局也整整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光辉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过多次改革,陕西省公路局逐步实现了由政事分离、事企分离和建养分离,逐步发展成为今天主要承担全省公路规划、建设、养护管理等事务性工作职责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从1986年至今,陕西省公路局主要经历了三次较大的机构与职能调整。
1989年5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对全省公路养建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将担负国省道养建管理任务的10个地市公路管理总段由陕西省公路局垂直领导管理下放到所在地市,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同时经省委组织部同意,各公路管理总段党委也由所在地市党委领导。陕西省公路局作为省交通厅的专业管理机构,对全省公路事业进行行业管理。同年9月,根据全省高等级公路建设步伐加快的需要,省政府决定在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的基础上,成立陕西省高等级公路管理局。省公路局局长兼任高管局局长由省交通厅直接管理。主要承担全省高等级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经营等职责。1993年3月,陕西省公路局下属的公路施工企业——陕西省路桥工程总队移交省交通厅管理。
2006年,陕西省委、省政府推进全省公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首先是调整重组全省高速公路建设管理体制,将省公路局建设运营管理的高速公路项目分别移交陕西省高速集团公司和陕西省交通建设集团公司,省交通厅授权陕西省公路局对全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进行行业监管。其次是理顺了全省公路管理关系,明确了省交通厅—省公路局—市交通局—市公路管理局的责任体系。完善了公路行业统筹管理体系,形成了政府部门—公路管理机构—公路运营企业的管理模式,推进政事分离、养护与管理分离。2009年,在原陕西省交通厅征费稽查局人员调整转岗的基础上,成立陕西省公路局路政执法总队,与陕西省公路局路政处合署办公,负责全省公路路政管理工作。改革后的省公路局机关共有处室14个,另设置4个直属事业机构。
2016年,按照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陕西省编办对省交通运输厅所属事业单位机构职能和编制进行规范和调整。确定陕西省公路局为副厅级行政类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受省交通运输厅委托,根据公路管理的法律法规,承担全省公路规划、建设、养护、路政和监督任务;拟订全省公路养护的具体规范和管理制度,承办公路超限运输管理、维护路产路权,协调处理重大路政案件等路政管理工作;承担全省公路路网调度与公路应急救援任务;承担全省公路信息化建设任务;完成省交通运输厅交办的其他工作。改革后的省公路局内设11个行政处室和3个党群机构,编制138人。
2019年1月,按照中央关于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中编办会同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地方交通运输行业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意见》,推动交通运输行业事业单位实行政事分离改革。据此,陕西省编办批复陕西省公路局为省交通运输厅所属副厅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公路政策法规,参与拟订全省公路发展政策法规、规划和标准;承担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规划、建设、养护、管理的事务性工作和农村公路建设养护技术指导;受省交通运输厅委托,参与全省公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管理,承担全省公路服务区服务质量评价;负责全省公路路网调度、监测、预警、信息服务及技术支持等,协助开展公路信用信息管理;承担国省干线公路基础设施的安全管理、应急处置和交通战备工作;参与收费公路运营监管,承担省管经营性高速公路收费期满后的接管,完成省交通运输厅交办的其他工作。内设11个行政处室和3个党群机构,编制134人。
二
1989年,我省首次提出建设以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汽车专用公路为骨架,形成西安为中心米字形辐射八方,连接10地市、60个县区和毗邻省区的公路主干线建设目标。1996年,经省政府同意,省交通厅出台《陕西省干线公路网规划》,明确以米字形公路公路主骨架作为第一层次通道加快建设。在国家发出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后,省政府于2000年4月批转了省交通厅提出的《适应西部大开发,加快公路发展的规划及实施意见》,提出将经过我省的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青岛至银川、阿荣旗至北海等6条国家主干线公路作为全省公路网的第一层次骨架,按照高速公路建设。2004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据此,2006年我省在陕西省高速公路主骨架规划的基础上,按照承东启西、连接南北、覆盖全省、通达四邻的目标,形成了《陕西省高速公路网规划》。计划建设3条纵向线、4条横向线、以西安为中心的5条辐射线以及5条联络线。简称“345”规划。2008年,为适应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西部强省建设要求,我省按照加密、连通、对接、扩容的思路,再次对高速公路规划进行调整,提出了高速公路“2367”网规划。即2环线、3纵向线、6辐射线、7横向线,规划里程8056公里。
普通国省道公路方面,1981年原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交通部颁布的国家干线公路网(国道)试行方案,一直是我省国道公路的主要构成部分。方案中,经过我省的普通国道公路共8条3800余公里。虽经多次改建和改造,总体规模和走向未有大的变化。在国道网的基础上,1982年我省规划的省道公路为53条,至1991年为55条,里程为4800余公里。1996年,根据我省高速公路主骨架规划,我省对省道网进行调整。调整后的省道网共28条,里程5190公里。
2013年5月,国家发改委会同交通部按照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衔接顺畅、规模适当、绿色发展的原则,拟订的《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经国务院同意公布。其中,经过我省的普通国道总量上升到22条9200公里。2018年12月,省政府在国家公路网规划的基础上,出台了我省《省级公路网规划(2018—2035年)》,确定我省省级公路网总规模约1.4万公里,由1.16万公里普通省道和2650公里省级高速公路组成。普通省道公路由8条放射线及环线、22条纵向线、18条横向线和35条联络线组成,省级高速公路由3条放射线及环线、10条纵向线、11条横向线和4条连接线组成。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公路发展迈入了以规划为引领,以高速公路建设为龙头、以普通国省道公路和农村公路改建和改善为重点的现代化建设时期。每一次规划的调整,都给陕西公路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契机。陕西省公路局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省交通运输厅的安排部署,在推进陕西公路实现现代化发展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从1989年陕西省第一条高等级公路——西三一级公路建成通车后,陕西公路建设开启了按照国际通用招投标制、利用国际组织和外国银行贷款、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和机械化联合施工作业建设陕西公路的新纪元。
1991—1996年,我省先后建成三铜、西宝、临渭高速公路,关中5市实现与西安与高速公路连接。1997—2004年,我省以米字形公路主骨架和西部大通道建设为主,先后建成榆靖、靖王、勉宁、延塞等13条高速公路,在西安周边形成7个高速公路出入口,陕北、陕南实现高速公路零突破。陕西省公路局在这一时期,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我省高速公路建设的号召,全力投入我省高速公路建设主战场,先后组织建设我国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榆靖高速公路,我省秦巴山区第一条高速公路——勉宁高速公路,革命圣地延安第一条高速公路——延塞高速公路,参与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建设,并直接组织靖王高速公路(西段)建设,实现当年开工,当年建成通车,成为我省高速公路突破1000公里的标志性工程。2006年以后,我省高速公路以“345”规划和“2367”规划为蓝图,不断加快建设步伐。2007年实现突破2000公里,2010年突破3000公里,2012年突破4000公里,2015年突破5000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居全国第9位。到2020年,我省高速公路将突破60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
普通国省道公路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普通国省道公路建设以提升公路通行能力、改善行车条件为目标,紧紧抓住“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充分利用国家推进县县通油路、开展文明样板路建设等机遇,不断加快普通国省道公路建设。1991—2003年,全省以推进二级公路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我省普通国省道公路二级化。2004年后,我省在持续加大普通国省道公路建设的同时,大力实施安保工程、危桥险路整治工程,重点对交通流量大路段、城镇过境路段、山区危险路段和等级偏低路段进行升等改造,形成持续、大规模建设普通国省道公路的高潮。自1991—2010年20年的快速发展,我省普通国省道公路等级全面提升,原有等外公路全部消除,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到“十二五”末,我省实现了县县通二级公路的目标,2018年底,我省国省道二级以上公路(不含高速)比重已达到64.2%。
受我省三大区域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历史上,我省农村公路发展一直相对落后。改革开放后,“要想富,先修路”成为全社会的共识。20世纪90年代后,陕西农村公路建设步入快车道。“八五”期间,以改善主要县乡公路为主,秦巴山区、渭北旱塬和陕北贫困县县道改造成为重点;“九五”期间,实施贫困县出口公路工程,推进农村公路普及和重点提高,完成了省政府村村“三通”中“通路”的目标,90%以上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十五”期间,实施县际公路和县道油路改造,实施乡道改善提高和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农村公路建设加快提升。“十一五”期间,我省将农村公路作为新农村建设和民生工程的重要方面,将通村沥青、水泥路建设作为我省公路建设的两个重点之一,全面动员,举债投入,用“群众打底子、政府铺面子”的办法,用提高促普及,全面掀起了我省公路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通村沥青路、水泥路建设高潮。通村公路通车里程由“十五”末的不足1.4万公里跃升至2010年的9.18万公里,其中46%铺上了沥青或水泥路面。“十二五”期间,我省在保持通村沥青路、水泥路建设力度的同时,着力改建县乡公路,推进桥涵配套及安保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移民搬迁点、重要工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园区道路建设。同时,加大了县乡公路沥青路面新建和改造步伐,到“十二五”末,全省实现所有乡镇通沥青路、水泥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在推进脱贫攻坚中的巨大作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指示,从2016年开始,我省以建设“四好农村路”为抓手,紧扣交通扶贫规划和部省共建协议,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陕甘宁和川陕革命老区以及国家级贫困县为重点,全面加快建制村通沥青路、水泥路,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窄路加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危桥改造,以及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建设,全面推进交通脱贫攻坚。
2018年省政府召开全省“四好农村路”建设现场会,出台《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意见》,命名和表彰了15个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同时,我省大荔、礼泉、眉县、宝塔、合阳11县区被命名为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2018年以来,针对早期建成通村路出现的“油返砂”导致通返不通的现象,我省在开展通村通组路建设的同时,大力整治“油返砂”路段,强化农村公路管护,努力推进农村公路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
公路养护工作是陕西省公路局自诞生以来最基本的一项职责。随着人们对交通出行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公路养护的效率与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改革开放初期的公路养护,借鉴了当时农村联产承包的做法,在基层养护单元实行联产计酬承包责任制,使养护工作效益得到提高。但由于当时公路养护工作大部分由公路沿线群众与公路道班实行“道群共养”,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工艺落后,养路工作的劳动强度很大。同时,由于“重建轻养”传统思维的存在,我省公路养护水平一直不高。
为切实提高公路养护水平,1986年开始,省公路局提出以改造旧路为中心,改善提高现有公路的等级和通行能力,并向美化发展,决定在全省开展“好路杯”竞赛,后逐步发展完善为“一建(文明单位)、二杯(养护质量和工程质量)、三优(优良化县段、优良道班、全优道班)、四好(好工人、好班组长、好干部、好领导)”竞赛活动,成为推进我省公路养护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抓手。此后竞赛重点转向公路养护,一直延续至今。
1990—2005年,我省公路养护以高等级公路、干线公路和部分县乡公路养护为主,实施干线公路“GBM”(既公路标准化、美化)工程,开展文明样板路创建活动,此活动经交通部总结、提高,在全国推广。经过15年的努力,我省307国道、312国道、210国道全部建成部级文明样板路,全省创建GBM工程路段3900公里,干线公路养护质量全国排名第12位。
2006年以后,按照全省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会议的要求,我省以“打造一流路况,提升服务品质”为目标,深化养护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和规范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和监督系统,全面推进养护工程市场化。以全国干线公路养护管理检查为契机,通过加大养护投入,全面整治路况,持续实施危桥改造、险路治理和安保工程,开展养护达标路和农村公路养护年活动,不断强化公路养护管理。经过多年努力,到“十一五”末,陕西公路养护已从被动性养护、突击性养护和分散型养护转向主动性养护、预防性养护和集约型养护。公路养护管理综合排名居全国第5位。“十二五”期间,我省公路养护持续推进养护中心建设,强化行业监管,在不断加大危险灾害路段和危桥病隧治理的同时,结合卫生城市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开展公路环境整治,深化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公路通行环境不断提升。进入“十三五”以后,我省公路养护工作按照打造全省“智慧高速公路”“美丽干线公路”和“小康农村公路”的总体部署,不断创新“好路杯”竞赛的内涵,大力推进高速公路养护管理行业监督,开展美丽干线公路创建,狠抓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责任落实,在持续加大公路安全隐患治理的同时,大力开展停车区、服务区以及自驾营地等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公路服务设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出行需求。
改革开放初期,我省公路大中修工程主要以依靠养路工人自己动手,人工作业为主完成公路养护、维修工程。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和养护技术进步,我省的公路养护已实现机械化作业,同时,我省公路养护工程以路基、路面、桥隧为主,转变为重视公路附属设施、改善行车环境,提升行车舒适度的全方位养护。自2006年起,在大道班、机械化养护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机械化养护中心建设,实行公路养护工程市场化改革。到“十二五”末,全省公路养护大中修工程和改建工程全部实现市场化招投标制,养护工程市场全面开放,养护工程的质量和效率大大增强。自1990年以来,我省先后开展了公路“GBM”工程、文明样板路、危桥险路整治、安全保障工程、养护管理示范路建设和“美丽干线公路”建设,通过这些养护专项工程的有效实施,我省干线公路通行条件不断改善,公路好路率逐年提高,“十一五”以来,我省公路技术状况指数始终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绿树成荫,花木葱茏,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是人们对公路绿色通行的向往。随着公路建设理念的提升,公路绿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公路建设、养护的一项重要内容。改革开放初期的公路绿化,一般都是在公路工程完成后,由养护机构或沿线群众实施完成。1988年,西临高速公路在建设之初,首次将公路绿化作为专项工程列入公路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1991年起我省实施的公路“GBM”工程,首次提出了对公路两侧及公路用地范围内空地进行全面绿化,推进公路绿化、美化进程。此后,我省先后开展了榆靖高速公路生物防风固沙体系建设和绕城高速公路生态林带建设,成为我省公路绿化的代表,勉宁高速公路按照生态路、环保路建设的目标,实施全方位绿化,平均每公里绿化面积达到1公顷,植树1万棵,被评为“水土保持样板工程”。到2010年底,我省高速公路绿化率达到100%,干线公路植树存活率超过85%。
200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同年12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快农村公路发展的意见》。按照上述文件精神,在省交通厅领导下,陕西省公路局把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作为惠及民生的一件大事来抓,2006年在全国率先出台了《陕西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确立了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陕西省交通厅出台了农村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办法、生产作业标准、资金使用监管、检查评定考核等规章制度,制定《陕西省农村公路规范化管理养护工作规程》,夯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落实县、乡两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人员工资及办公经费,初步实现了农村公路有路必养、有路必管。2009年,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在西安户县召开,农村公路管理的“陕西经验”在全国推广。
四
暴雨与洪水、泥石流等是陕西公路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随着公路技术等级的提升和里程的增加,公路水毁灾害逐渐呈现出损失不断加大的明显特点。仅1990—2010年的20年间,就发生过9次重大水毁等自然灾害。在加强公路养护的同时,积极做好公路防汛、组织水毁抢修,保障公路畅通成为公路养护和交通保畅的重要任务。
多年来,省公路局高度重视应急抢险能力建设。在重大灾害发生后,全省公路职工快速反应,千方百计抢修损毁路段,尽快恢复交通,确保公路畅通。经过多年实践,陕西公路应急抢险已从灾后被动应对,转向事前主动预防和应急处置相结合,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在2006年省公路局职能调整中,陕西省公路局机关首次设立全省公路路网调度中心,负责全省干线公路出行信息、应急管理、路网调度工作。
2002年6月,一场百年不遇的强降水突袭我省。29条河流全部暴发洪水,7市34个县、300多个乡镇的275万人口受灾,特别是位于秦岭腹地的佛坪县受灾严重,交通、电力、通讯中断,县城成为孤岛。省交通厅、省公路局迅速动员全省公路抢险力量,全力展开公路抢险会战。同时,按照省政府、省交通厅的统一部署和安排,省公路局组织100名养护工,身背消毒药品,连夜翻山越岭,徒步28公里进入孤岛佛坪,成为从西安方向第一批进入佛坪县城的抢险队伍。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经过万余名公路职工的日夜奋战,仅仅用11天,就全部打通了佛坪、宁陕、柞水等重灾区对外公路,恢复交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佛坪灾区视察时,紧紧握住公路抢险职工的手说:“公路是通往灾区的生命线,同志们修路辛苦了,谢谢大家!”随后,省公路局又以抢险姿态,全力投入公路水毁修复,实现当年水毁、当年修复,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由于宝成铁路交通中断,由陕入川的各条公路成为我国北方各种救援力量和物资进入灾区的唯一通道。为保障入川道路的畅通,陕西公路人以西汉高速公路为重点,全力以赴投入到108、316、210等多条入川通道的交通保障当中,沿线汉中、宝鸡、西安等公路部门全天候巡查,西汉高速向救灾车辆免费开放,由陕入川的各条公路成为汶川地震抢险救灾的主通道。
与此同时,按照交通运输部的统一安排,陕西省公路局成立陕西交通支援灾区公路抢险保通突击队,由局领导带队,率领105名抢险人员和300多台套机械设备,连夜赶赴四川青川县,开展公路抢险保通,无偿支援青川县抢险钢桥、抢险车辆等物资。经过23天奋战,圆满完成青川县7条国省道、6条农村公路累计270公里公路抢险保通任务,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称号。5月21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视察陕西抗震救灾听取陕西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后称赞说,陕西公路人“把保障入川道路作为首要任务,及时排险,修复损坏路段,保障了抢险工作顺利进行,……表现出了很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高尚风格,值得赞扬”。
五
运用法治,依法维护路产路权,保障公民和车辆公平、平等交通权益,保障公路畅通是公路路政工作永恒的主题。路政管理包括公路路产管理、建筑控制区管理、超限超载运输治理、公路标志标牌管理等多个方面。
改革开放初期,公路路政管理以政府文件和地方行政法规为主要依据,法治公路建设相对滞后。1987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明确了公路用地范围,成为我国第一部规范管理公路的法规。1995年,省政府发布了《陕西省公路路政管理办法》,明确公路用地依据国务院《公路管理条例》规定,由县级以上政府划定。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颁布实施,标志着公路管理全面步入法治化道路。此后,2001年省人大出台《陕西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2011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安全保护条例》,2014年,省人大出台《陕西省公路条例》,随着公路法治的不断健全与完善,我省公路管理逐步迈向法治化进程。
1984年,在《国务院关于加强路政管理保障公路安全畅通的通知》发布后,我省各级公路管理机构设立专门路政管理部门,专职负责路政工作。2002年,我省按照省设总队、市设支队、县设大队的建制,成建制建立起我省路政管理的专业化队伍。2009年原陕西省交通厅征费稽查局整体转制,成立新的陕西省公路局路政执法总队,并在各市和各高速公路运营公司设立路政执法支队和执法大队,负责全省高速公路路政执法,我省公路路政管理纳入了行政执法范围。
改革开放40年来,各级路政管理部门认真贯彻公路法和公路安全保护条例、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开展路域环境治理,规范涉路施工行为,强化公路用地管理,打击公路超限运输,整治公路通行环境,不断强化公路路产、路权保护,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公平、公正使用公路的合法权益,面向公众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在公路路产管理中,依据2001年我省颁布的《陕西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规定的公路用地范围,2002年开始,省公路局以商洛市为试点,开展了公路用地确权试点。此后,在宝鸡市开展县乡公路用地、公路设施确权试点。至2018年,除新建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以及部分改扩建公路用地手续完备,其他由于情况复杂和资金困难,用地手续不完善。全省公路用地确权工作进展不平衡。
路产保护中,1990年7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及交通部的有关规定,省国有资产管理局和省清产核资办公室确认全省公路资产产权归省公路局所有,由省公路局委托各公路管理总段管理。此后,省公路局对占利用公路路产的行为进行纠正和制止。确需占用的,收取占用费。
超限超载运输行为被视为危害公路的“第一杀手”,不仅严重损坏公路、缩短公路使用寿命,而且存在巨大的交通安全隐患。2000年,交通部就颁布《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对严重超限超载运输行为进行严格管控。2001年8月15日,省政府启动我省公路超限超载运输治理。治理重点为延安、榆林区域和重要国道省道公路,治理的重点对象为轴载质量超限8吨以上的车辆。但由于治理以警告教育为主,不罚款不扣车,不收赔补偿费,治理效果不明显。
2003年7月,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强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通告》,成立组织机构,制订专项方案,批准在全省设立31个超限检测站,开展治理。2004年8月,交通部、公安部、发改委等7部委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对超限超载车辆进行集中治理。我省也出台《治理公路超限运输办法》,成立专门机构、设立超限运输检查站,全面治理超限运输行为。当年,陕西省治理超限运输工作力度加大,年底超限运输检测站增加至55个,通过“卸载为主、多管齐下”的办法,罚卸并用,进行集中治理。当年就使轴载8吨以上的车辆由治理前的82%下降到11%。
2006年,全省再次开展强化超限运输治理行动。按照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强化车辆超限超载运输治理工作的通告》要求,各地将治理超限运输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在全省111个高速公路出入口启动超限运输治理,实行劝返政策,并推进计重收费的经济调节手段。2007年,重点对车辆装置悬浮轴现象进行打击,并强化在农村公路的超限治理。2008年超限治理进入长效机制建设,2009年,省政府颁布《陕西省治理公路超限运输办法》,形成了路政治超、运政、公路计重收费、公安“五位一体”的联动机制,治理工作形成管理体系。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省公路货车超限超载率已由2000年的70%以上,下降到2018年底的3%以内,严重超限运输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我省治超经验在全国推广。
六
科技进步是陕西公路发展的巨大引擎。每一次公路科技的突破,都给公路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实现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陕西三大区域(陕北黄土高原、关中渭河平原、陕南秦巴山区)的显著特点,给公路修筑技术提出许多挑战。改革开放后,陕西公路科技取得突飞猛进的巨大进步,从突破膨胀土路基,到根治广布的湿陷性黄土路基,再到征服毛乌素沙漠的漫漫黄沙,改革开放40年间,陕西公路科技不断发展壮大,为推进公路事业发展发挥重大作用。桥梁建设从最初的简单桥型到今天大跨、高墩特大型桥梁,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亚洲首创。公路隧道更是被誉为中国的“隧道博物馆”,西汉高速隧道群、包家山隧道、秦岭终南山隧道,一座座令世人瞩目的大型隧道贯穿秦巴大山和黄土高原,天堑从此变通途。
在毛乌素沙漠,在沙漠路基修筑技术实现突破以前,公路部门曾被迫在沙基上铺垫柴草,解决行车难问题,被称为“柴草路”。1984年,榆林公路管理总段在210国道牛家梁段曾采用水坠法修筑沙漠路基,取得一些实践经验。1996年后,榆林公路管理总段联合西安公路学院和西安公路研究所等单位,开展沙漠公路施工技术研究。结合二级公路施工,摸索出沙漠路基施工和检测方法。丰富了风积沙路基的施工工艺。2000年后,榆靖高速公路施工中深入进行课题研究,综合采用多项措施,彻底解决了沙漠路基、封层、防护等施工难题,多项技术填补全国乃至世界技术空白。相继在我国多条沙漠公路路基施工中推广应用。
西(安)三(原)一级公路,全长34.46公里,1989年12月建成通车。首次实行国际招标及施工监理(菲迪克)制度,首次引进英美德日等国70多台大型机械设备;形成水泥混凝土、路基土方、路面铺筑三条机械化生产线;被交通部评为“优良工程一等奖”,获“国优工程银质奖”,培养造就了首批高等级公路建设管理人才,锻炼了一支机械化联合作业的施工队伍,铸就了“知难而上、敢为人先、顽强拼搏、勇于奉献”的西三精神,为高等级公路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单洞长18.02公里,双洞长36.04公里,时称世界双洞四车道里程最长高速公路隧道。2001年6月20日开工,2007年1月20日建成通车。省公路局组织完成的《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关键技术研究》取得11大类40余项科研成果。隧道建设形成的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一系列公路隧道技术,将中国特长公路隧道建设管理技术提升至世界领先水平,2011年,《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建设与运营管理关键技术》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榆靖高速公路,主线长115.92公里,连接线长18.26公里。2000年7月20日开工,2003年8月22日建成通车,是国内最早建成的沙漠高速公路,为沙漠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提供了成功范例和成套经验,获“陕西省建设工程长安杯奖”、水利部“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工程”、建设部“鲁班奖”等奖项。交通部以此成功经验,制定出台了国家沙漠高速公路的建设标准。
改革开放40年,我省公路养护技术也在实践中不断取得突破。一个个新型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不断提升公路质量、延长公路寿命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投资效益。路面改性沥青微表处技术、边坡绿色防护技术,水泥路面再生利用技术,沥青路面再利用技术等一批具有实用价值和绿色公路养护技术,在我省已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我们充分应用“互联网+”等网络通信技术,对公路养护管理进行信息化改造、路政管理系统、养护管理系统、公路应急与指挥调度系统等在公路养护决策、运营管理以及应急处置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七
省公路局历来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公路局党委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专题教育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廉政制度建设,积极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坚定贯彻中央“八项规定”,不断规范各项管理,简政放权,提高办事效率。文明行政,文明执法,廉洁公正,树立窗口行业形象。
工会、共青团组织紧紧围绕党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引导公路人在平凡岗位上,发扬“铺路石”和“大爱在心,为民开路”的精神,爱岗敬业,开拓奋进,艰苦奋斗,锐意创新,不断推动公路交通事业发展。
全省公路系统精心打造交通文明服务品牌,推进公路交通服务人性化、管理科学化、工作精细化,营造功能完备、整洁优美、舒适便利的交通服务环境。以诚信交通建设为核心,推进政务公开,实行公示制、承诺制、问责制、限时办结制,建设学习型、责任型、创新型、服务型机关。
陕西公路行业以创建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取得丰硕成果。1986—1990年有49个单位(集体)、31名个人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的表彰奖励;1991—1995年有65个单位(集体)、42名个人受到省部级以上单位的表彰奖励。2001年,全省公路交通系统荣获全国交通系统部级文明行业称号。1997—2006年,省公路局先后9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创佳评差最佳单位。2003年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2005年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陕西公路文化伴随着公路变迁而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是陕西公路文化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
1993年1月,陕西省公路局在《陕西公路简讯》的基础上创刊《陕西公路报》,1996年更名为《陕西交通报》。《陕西公路报》《陕西交通报》始终与公路交通职工同命运,与公路交通发展共前进,成为全省交通系统信息交流的主阵地和展示公路交通文化大平台。
公路交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大批公路文艺作品,也孕育了一批公路文化人。20多年来,我省文艺工作者深入公路养建一线,创作了大量优秀文艺作品,产生良好的反响。著名作家陈忠实、贾平凹等均发表作品,热情讴歌陕西公路的巨大变化。1989年《路在我心中》公路职工诗文集出版,1992年,公路建设报告文学《黄土地上的丰碑》出版,1994年11月,改革开放后第一部公路职工自己创作的文艺作品选《路魂》正式出版,1996年,反映我省公路建设的报告文学《激情的土地》出版,2007年11月,全国首家省一级交通作家协会——陕西省交通作家协会正式成立,2012年交通作协公路分会成立,至2015年底,已出版3套30余部交通文学丛书。2017年,公路作家朴实的长篇小说《交通局长》,则是反映新时代陕西公路事业发展的扛鼎之作。
公路建设者还利用在公路沿线或服务区,以雕塑、碑石、牌楼、亭阁、水榭等设置、营造公路景观,提升公路设施文化品位,增强公路交通人文魅力。中国公路泰斗——赵祖康题写的316国道“柴关岭”“酒奠梁”碑,青兰高速秦直道雕塑《驰骋千里》,陕西高速公路千公里突破纪念碑,大荔、陇县农村公路文化墙等等公路文化作品,如繁星闪耀在陕西公路上。
从1986年至今,是陕西公路事业从落后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历史发展时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党的十九大以后,我国公路交通事业发展迈入交通强国建设新时期。陕西省公路局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进一步振奋精神、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努力开启陕西公路事业新的征程,谋求新的发展,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