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公路局史(1986-2018)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干线公路建设

1984年10月10日,陕西省交通厅在向省政府《关于加快我省公路和航运建设的报告》中提出,到20世纪末建成以西安为中心,陕北为重点,国道、省道为骨架,县道、乡道为脉络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到1990年,以拓宽、改造现有公路为主,适当发展新公路。

1985年5月27日,省交通厅提出到1990年,全省公路建设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提高为主的方针,以西安为中心向全省辐射;关中地区以干线公路升等改造为重点,逐步建成横贯八百里秦川和西安通往神府煤田的公路干线。重点抓好秦巴山区的公路建设,尽快改变山区行路难的局面。

1986年3月省交通厅提出“七五”计划(1986—1990年)期间重点抓好6条路,即西安至临潼高速公路、西安经三原至铜川一级公路,大荔至华阴、榆林至神木二级公路和宝鸡至牛背、渭南至清涧、黄陵至店头三级公路;加快秦俑馆、乾陵、茂陵等旅游路建设;注重县乡道路修建和管理设施的配套建设。

1988年5月,省交通厅举行公路建设目标责任书签字仪式。西安、咸阳、宝鸡市和商洛、榆林、渭南地区交通局及省公路局、省高等级公路指挥部负责人在责任书上签字。责任书规定各地、市必须完成的投资额、新建公路、改建公路、新铺路面、新建大中型桥梁等五项指标,重点公路建设项目责任书对当年必须完成的工程建设形象进度、投资额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1989年,省交通厅确定了建设以西安为中心,向8个方向辐射的、连接10个地(市)60个县和毗邻省(区),贯通工农业、旅游业发达区域,全长2800公里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汽车二级专用公路为骨架的米字形公路主骨架的战略目标及近期实施方案。

1990年6月,交通部批准修建全长2294米的渭南沙王渭河大型桥梁。7月,国家计委批准修建三原至铜川全长66公里高等级公路(一级51.5公里、二级14.5公里)。当年还建成或基本建成咸阳机场(今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东线、包(头)神(木)府(谷)、半(坡)引(镇)、西(安)户(县)等二级公路以及宝鸡上马营渭河大型桥梁、白(水)澄(城)公路洛河大型桥梁、汉中两(当)佛(坪)公路大河坝汉江大型桥梁、商县刘湾丹江桥、商(南)郧(县)公路赵川桥、安康西河桥等。

至1990年底,全省共新建公路1011公里,新增等级公路3011公里,减少等外路2000公里。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实现零的突破,达到38公里。新增二级公路548公里、三级公路2000公里、四级公路405公里。新建桥梁864座,长30.49公里。其中大、中型桥梁234座,19384米。至1990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37985公里,公路密度为每18.46公里/百平方公里,全省99.5%的乡(镇)通了公路。共有等级公路29725公里,占总里程的78.27%。有路面里程26433.8公里,占总里程的69.59%。其中高级、次高级路面10315.57公里,占总里程的27.16%。晴雨通车里程21136.7公里,占总里程的55.65%。共有桥梁4767座,总长160.1公里,其中永久式占78.2%。

一、高速公路

(一)西(安)三(原)一级公路建设工程

西(安)三(原)一级公路原称西原公路,由西安北出,经草滩过渭河至三原。1930年始修,曾在渭河搭建浮桥,有过短期通车。1931年再次整修,后因标准太低,建设难度太大,不得不中途停止。后来随着咸(阳)宋(家川)公路的通车,车辆也多绕咸阳行驶,因而此路有名无实,慢慢弃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陕西国民经济迅速发展,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正在开发,但由西安北去的汽车东要绕道灞桥、耿镇,西要绕道咸阳,使西安市东西出口本来就十分拥堵的交通局面更加严重,道路阻塞现象时常发生,事故迭出。因此打开西安北出通道已经势在必行。正是基于此,西三一级公路被国家列为“七五”全国修建的27条重要公路之一,陕西省也将其列为发展能源交通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西三一级公路起自西安市北郊张家堡,由西安市未央区草滩过渭河,经高陵县梁村,在桃园过泾河,依次过姬家镇、泾河镇,泾阳县大齐村、尚村,三原县李村、罗李村、棉张村,在周肖村下穿咸(阳)铜(川)铁路桥,到新庄跨清峪河与咸(阳)宋(吴堡宋家川)公路相接,全长34.46公里。

西三公路是陕西省修建的第一条高等级公路。1981年11月省公路勘测设计院开始对其路线及其所经地区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取得了大量的原始数据和基础资料。1982年2月完成《西(安)包(头)线西安至三原公路计划任务书》及《西(安)包(头)公路西安至三原段可行性研究报告》,制订出设计方案。1984年1月省计委批准《西安至三原段公路初步设计》,同年6月完成施工图设计。

1985年3月,《人民日报》《中国日报(英文版)》《世界经济论坛》同时刊登西三一级公路工程资格预审招标通告。至4月15日,中国、美国、日本、英国、法国、西德、荷兰、意大利、瑞典、丹麦和香港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38家公司购置了资格预审文件,其中有7家对工程进行了现场考察。4月27日至7月27日,由世界银行推荐的瑞典斯韦咨询公司三名专家对西三一级公路国际招标文件第二稿进行审查修改。8月20日,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邀请国家经济委员会、计划委员会、劳动人事部、贸易促进会、海关总署、中国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建设银行等单位对招标文件的商务部分进行了审查。8月27日,中国国际招标公司向审查合格的16家公司发出招标邀请书。10月7—13日,意大利、日本、西德、法国和中国路桥工程公司、中国建筑总公司、山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北京经济合作公司等参与竞标。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中国路桥工程公司于1986年8月中标,11月签署合同协议书,并委托陕西分公司承建。12月15日,省交通厅在桃园泾河大桥工地举行奠基和开工典礼。

省交通厅成立了建设指挥部。中国路桥工程公司陕西分公司从省公路局和省路桥总队抽调59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西三公路项目经理部,下设办公室、工程管理部、工程技术部、工程机械部、物资供应部,分别负责工程计划、管理、合同、技术、机械、物资供应、质量等业务,还聘请三名日本沥青路面处理专家进行技术指导。

西三一级公路路基机械化施工

1986年12月,省路桥总队机械施工站、第一工程队、第四工程队900余名职工进入工地,分别承担K20+850~K34之间路基、泾河大型桥梁和K20+850至终点间小型桥梁涵、排水工程施工。随后郑州铁路局西安工程处第四段和铁道部第十一工程局第一处进入工地,分别承担铁路立交桥和K10+300~K20+850间小型桥涵、路基土方工程施工;铁道部第十七工程局第二处承担K34+492~K43+73间土方施工;省路桥总队第二工程队承担清峪河大型桥梁施工;辽宁省沈阳市公路工程公司承担K33+73~K43+73间路面垫层、底基层施工;西安市市政第二公司也参与工程建设。这样,共有8个施工单位的2000多名工人奋战在工地上。至1988年底,完成80%的路基土方、98%的小型桥梁涵洞工程、34.4%的二级砾石基层工程、30%的二灰石路面基层工程、22.5%的沥青混凝土连接层工程、8%的沥青面层工程,完成全线工作量近50%。

在此期间,按照省政府加快公路建设速度的要求,1987年8月23日省公路局召开千人动员大会,提出“大干70天,完成十个月”的施工计划。1988年6月3日,又召开大干100天动员大会,促进了工程进度。1989年3月28日,省公路局召开会战动员大会,提出“大战180天,全线贯通沥青路面,向国庆40周年献礼”的任务。会战期间,月月超额完成任务,沥青路面铺设创造了月铺单幅15公里的纪录,提前一个月实现会战目标。

西三一级公路机械化摊铺路面

省公路局在西三公路建设中首次采用国际顾问工程师联合会制订的通用合同条件(菲迪克条款),进行施工监理。项目经理部成立监理工程师办公室,全面负责监理工作。监理人员中,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10人,另有经济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及翻译12人,还有桥梁、路面、路基、防护、排水、地质、材料试验、交通工程等各方面的专业人员。办公室下设技术管理、道路、桥梁、后勤等4个部及中心实验室。共设10个项目工程师岗位。项目工程师均驻各工地,按工作量配备1—3名助理工程师。为明确各部和各人职责,制定了《施工监理岗位责任制度》,根据不同任务分为工程师代表、部主任、项目工程师、项目助理工程师四级,明确规定工作内容、职权范围和深度要求,进行工程质量、工程进度计划、工程变更、合同管理、合同支付、缺陷责任等监理。其间,变更工程项目设计101处,节约资金105万元;准予索赔44起,赔付548.63万元;因土地征迁、气候原因两次批准工程延期;处理缺陷工程100多处。严格的监理工作保证了工程质量,有效地控制了工程造价,探索出一套按照国际标准、结合中国实际做好监理工作的经验,为陕西培养了一批具有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监理人员,得到了丹麦国家高等级公路管理局总工程师雅逊、世界银行中国公路项目负责人肯尼迪的好评。同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称赞这一做法为解决“重点工程、重点浪费”的问题提供了经验。

施工初期遇到了征地难、要价高、干扰大等环境不良问题。工程开工后,先后发生了80多起村民阻拦施工、盗窃资材、毁坏机械、殴打施工人员的事件。为此,省政府和西安市、咸阳市政府及未央区、泾阳县、高陵县政府多次发布通告,加强法制宣传,严肃处理违法事件。省长侯宗宾、省政府顾问张斌、西安市市长袁正中和省交通厅厅长萨音、省公路局局长张维光等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化解矛盾纠纷,保证了工程顺利进行。1989年8月31日上午10时,西三公路提前一个月全线油路贯通。省交通厅、省公路局分别发出贺电。

1989年10月,省交通厅成立了厅长萨音为主任委员、有关部门参加的验收委员会,制定了《西三公路竣工验收办法》和《西三公路交工验收程序》。省高等级公路管理局委托省公路工程质量监督检验站抽调13名高级工程师、12名工程师,组成路线、路基、路面、桥涵、交通工程五个组,在建设、施工、监理单位的配合下对工程进行全面检测。从11月15日开始,经过25天的认真工作,工程总体评分为95.2分,符合部颁优良工程标准。12月17日起,验收委员会以八天时间听取了省公路工程质量监督检验站的工作汇报,并对部分项目进行现场核对和复测。27日通过《西三公路初验质量评定报告》,同意从1990年1月1日起交付使用。1990年5月,通过了由交通部副部长王展意为主任,陕西省副省长孙达人、省交通厅厅长萨音为副主任,中央和有关省、市参加的竣工验收委员会的验收。

1989年12月30日,在西安市未央区张家堡举行西三一级公路通车典礼。世界银行代表、交通部、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有关县(区)负责人和当地群众近万人参加,场面隆重、热烈。

西三一级公路

建成后的西(安)三(原)一级公路路基宽23米,中间分别设置宽1.1米(渭河南)、2.5米(渭河北)分隔带;沥青混凝土路面,四车道上下分道行驶;最大纵坡3.5%,最小平曲线半径2000米;计算行车速度100公里/小时,昼夜交通量1.6万辆(次)。总造价14738.2万元。其中使用世界银行贷款1365万美元。平均每公里造价427.69万元。

西三公路这条被誉为“开启了西安北大门”的公路,结束了陕西没有高等级公路的历史。同时,该工程还创造了陕西高等级公路建设史的多个第一,即国家首批世界银行贷款的道路工程;首次实行施工监理制度;首次实行工程建设国际性公开招标;首次采用大型机械化联合作业施工,为陕西高等级公路建设培养了一大批管理建设人才,锻造了一支机械化施工的队伍。西三公路通车后,创造了重载大交通量下路面工程18年无大修的质量记录,成为国际国内沥青路面设计和修筑技术的科研实验样板平台。还为国家“七五”计划科技攻关项目高速公路关键技术研究提供了试验现场,共铺筑了2100米试验路段,进行了21种类型的试验。1990年在交通部公路工程“三优”项目评选中,获优良工程一等奖。1991年,被国家质量奖评审委员会授予国优工程银质奖。

(二)西(安)临(潼)高速公路建设工程

西安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是中国十三朝古都,名胜古迹众多,尤其是临潼秦陵兵马俑备受中外游客瞩目,几乎所有访问中国的国家元首和首脑都把参观兵马俑列为重要议程。但通往临潼(今西安市临渭区)的公路却是各种汽车和非机动车混合行驶,车流量大幅度超负荷,道路拥挤,车速缓慢,经常堵塞,成为旅游参观的头等问题。1985年7月,省委书记白纪年、省交通厅厅长李文光专程前往交通部,汇报了在“七五”期间尽快修建西临高速公路的规划,很快被国家列为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成为中国开工建设的四条高速公路之一。同时,在交通部的支持下获得了招商银行500万人民币的贷款。

西临高速的设计任务由陕西省公路勘察设计院承担。1985年9月完成了初步方案。10月,省交通厅特邀省内一些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70多名专家进行审议。为了提高设计质量,还聘请了西安公路学院、交通部第一勘察设计院、西安公路研究所等单位的35名专家、教授为技术顾问,并将其分成路线、桥梁、路基路面和交通工程四个专业组进行研究咨询。1986年3月底完成了施工图设计。

1986年11月,陕西省政府成立了西临高速公路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协调处理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副省长张勃兴任组长,白毅、熊秋水、张富春任副组长,王真担任顾问。

1987年8月,省交通厅采用西三一级公路施工建设的经验,在国内公开招标,最后确定由西安市市政第一工程公司、交通部第二公路工程局和省路桥公司共同承建。与此同时,成立了工程监理办公室,负责全线工程监理任务。

西临高速公路建设初期,社会各界对“中国要不要修建高速公路”的认识很不统一,曾经引起全国各界的争议。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高速公路标准高、占地多、费用高;有的人甚至认为是贪大求洋,是脱离了中国国情。直至1989年7月,在沈阳召开的高等级公路建设现场会上,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指出:“高速公路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必须发展。”由此结束了几年的全国大争论,更增强了省政府加快建设西临高速公路的决心,并把该路建设列为本届政府任期内要完成的重点项目之一。省委、省政府先后多次召开常委会议、常务会议和省长办公会议,研究建设问题。

西临高速公路是陕西乃至西部修建高速公路的创始。开工初期遇到一些项目变更设计、设施拆迁、机械不足等问题,以致工程进度比较缓慢。为此,省政府特邀顾问张斌召集西安市政府、省计委、省交通厅等18个单位负责人开会研究加快工程进度的问题。他还经常深入工地了解情况,多次召集现场办公会议,解决了征迁、施工、管理等方面的许多实际问题。

1989年9月,为了进一步加快西临高速公路建设进度,省政府在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的基础上,组建省高等级公路管理局,专门负责全省高等级公路的建、营、管、养工作。任命省公路局局长张维光兼任局长。这在全国也是比较早的举措。

1990年3月,指挥部提出“奋战10个月,力争年底基本竣工”的目标。为使施工有条不紊地进行,省交通厅组建了会战领导小组,副厅长胡希捷任组长、省高管局局长张维光任副组长,加强现场组织协调工作。参加设计、施工、监理的十多个单位领导和工程师们各司其职,层层落实施工任务。他们长期蹲在施工第一线,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大大鼓舞了广大职工。工程全线掀起了劳动竞赛,战炎阳、抢雨天,不断刷新施工纪录。

1990年12月27日,西临高速经过3000多名职工、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辛努力,终于建成通车。

西临高速公路起于西安市浐河东的官厅,沿西(安)潼(关)公路南侧在新灞河桥上游550米处跨过灞河,经豁口南、高桥沟,到姜沟过西潼公路和陇(甘肃)海(江苏连云港)铁路,于临潼县(西安市今临渭区)城西苗家村再与西潼公路连接,全长23.888公里。其中官厅至姜沟16.311公里为双幅,路基宽26米。计算行车速度120公里/小时,昼夜行车量2.5万辆(次)。路面分上、下行,中央有绿化隔离带。西安市灞桥区境内绿化带为龙柏,路基两侧植柳树;临潼县境内绿化带为冬青、紫穗槐,路基两侧植石榴树。路基边坡均覆盖草皮。每侧路面各设行车道、超车道及紧急停车带。路面涂反光标线,竖立大型反光标志。桥梁中央安装防眩板,昼夜行车同样安全舒适。路基两侧设置隔离栅以实行全封闭。全路占地113.67公顷,有大、中型桥梁21座,长1480.89米;铁路立交桥4处,互通式立交桥2座,分离式立交桥12处,通道40处,涵洞37道。另有配套的支线、通道线19.86公里。

这条全立交、全封闭、安全快速、舒适壮观的现代化高速公路,是310国道的一段。其建设和设施方面有多项创新,主要是:

一是国家把刚性基层及国产沥青在高等级公路的应用列为“七五”期间科技重点攻关项目,在西临高速公路K13+160~K16+160间用国产沥青铺设实体路面,分别进行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与抗滑表层研究(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编号24-1-1)、重交通道路沥青在高等级公路工程中的实用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编号24-2-1)。依据研究结果,优化了西临高速公路路基、路面设计。经过检验,各项指标都符合要求,证明国产沥青完全可以用于高速公路。此外,还首次将工业废料粉煤灰应用于路基和桥梁结构,开启了全省环保筑路的先河。

二是国家“七五”计划科技攻关项目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编号24-4-2)应用于西临高速公路。由西安公路研究所、西安公路学院、陕西省公路勘察设计院共同研究成功。分设在八个车道的轴重测定仪、车辆分离器、车型检测器、车道收费控制机、收费显示器等一系列现代化设备,全部采用计算机管理。1988年1月,邀请北京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交通部公路研究所、上海市城建设计院、北京京石公路管理所、广东公路建设公司、京津唐河北和天津公路建设公司等20多个单位的30多位教授、专家对技术方案进行评审,认为设计合理,技术先进,基本达到国家“七五”计划科技攻关项目合同书要求。

三是在官厅零公里处修建一座高25米造型别致、威武矫健、栩栩如生的不锈钢《腾飞》雕塑马,象征陕西公路建设事业以马年为标志,实现新的飞跃。在灞河桥西岸修建的收费广场两头修建高34米的两个高杆灯,灯冠直径5.3米,主体为八棱锥形,由8根钢管支撑,16支圆灯泡周围伸出,如花怒放。2个灯头、32个光源分2组回路,由总控制室控制。灯柱上安装升降吊篮;作为装饰性的围篮,放置于灯柱上。这些皆为西北之最。

西临高速公路不仅使西安通往华清池、秦始皇兵马俑和鸿门宴遗迹的旅游线缩短,避免了过境车辆对临潼旅游区的干扰和环境污染,为全国高速公路的发展提供了借鉴,而且实现了陕西省高速公路零的突破,在西部公路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块丰碑,从此揭开了陕西高速公路发展的新篇章。

西临高速公路的“腾飞”雕塑

西临高速公路灞桥段

二、国道

(一)G108(北)京昆(明)线陕西段建设工程

1.韩城北区段改线工程

1985年8月,韩城市人民政府按照民办公助、民工建勤的办法,采取地方组织施工与专业队相结合的方式,对城区北段进行改建。韩城市承担路基土方、桥涵建设和拆迁、清除建筑物等工程,渭南公路管理总段承担路基和路面铺筑工程。

改建后的路段全长21.8公里,为二级公路标准。路基宽12米,沥青路面宽9米。共修建桥梁5座276.85米、涵洞82道、路基排水及防护工程13136米,处理急流槽5处。使用钢材77吨、水泥4795吨、木材662立方米、砂石13万立方米、白灰2.25万吨。用民工62万个工日,拆迁建筑物155处、移动土方39.2万立方米。总投资628.77万元,除省投511.27万元外,其余由市政府采取以劳代资、捐款等办法解决。1988年8月竣工通车,昼夜通车量由3000多辆(次)提高到6000多辆(次)。

2.澄城县城区改线工程

1986年11月,澄城县政府按照民办公助、民工建勤的办法,采取地方组织施工与专业队施工相结合的方式,对K148+148~K154+382段实施改线。澄城县承担涵洞工程,渭南公路管理总段澄城县段承担路基施工,渭南公路管理总段拌合场承担沥青路面施工。

改建后的路段全长6.236公里,比原路线缩短600多米。线型顺适,路基稳定,平整度、板体强度、涵洞等符合设计要求。1988年10月23日通过验收后通车,交澄城县公路段养护。

3.汉中至城固段改建工程

汉中至城固段是国道108线和国道316线的共用路段,原为三级公路,最大昼夜交通5000多辆(次)。1983年10月按二级公路标准改建。先后由陕西省公路勘察设计院、西安公路研究所设计,汉中公路管理总段承建。

工程分为三期。第一期为拆迁、征地。汉中市、城固县组织沿线6个区、17个乡(镇)、5000多名民工拆迁房屋1050间,填筑10.3公里路基土方28.59万立方米。第二期为修建桥梁、涵洞;第三期为铺筑路面、修建沙河营大型桥梁。完成的工程量有挖填土方28.59万立方米,浆砌排水边沟40.6公里、路基防护砌体15888立方米、片石37113.84立方米,钢筋混凝土3177.88立方米,砌筑路缘石28.34公里,划设标线28.92公里,绿化30.33公里2万余株。改建后的公路全长31.3公里,路基宽14米,路面宽13米。铺筑沥青碎石路面基层、沥青混凝土封面。新建沙河营大型桥梁1座,长104米;改建、新修小型桥梁9座、涵洞119道,1988年12月竣工,造价1330.5万元。

G108汉中至城固段

(二)G210包(头)南(宁)公路陕西段改建工程

1.宜君偏桥段改建工程

西(安)包(头)公路(简称西包公路)宜君县境偏桥是通往革命老区延安的交通要道。原路幅宽7.5米,个别路段仅6米左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西包公路交通量增加很快,特别是黄陵县煤炭大量外运,超重车辆大幅度增加,该路段损毁严重,并且经常堵车。为了促进陕北经济的发展,省公路局投资800多万元,对这段公路进行改造。

改建段南起宜君县偏桥街,北至与黄陵县交界的东土桥南端。改造工程由铜川公路管理总段设计,1987年4月铜川公路管理总段机械工程队和拌合厂动工建设。共铺筑路面7.71公里,其中沥青路面6.93公里、水泥混凝土路面0.78公里。改建为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标准,路基宽度分别为10米、12米、12.5米,路面宽度分别为9米、12米。计算荷载为汽车-20级、验算荷载挂车-100。完成路基土方25.48万立方米,浆砌块片石2238.4立方米,加筋挡墙3段639.64立方米,石拱墙5道63.29米,钢筋混凝土板涵3座36.3米,沥青碎石路面70000平方米,水泥混凝土路面17756平方米。11月3日竣工交付使用。施工中,在偏桥、陈家洼和武家塬三个黄土沟壑采用加筋土墙新技术;在软基地区采用土工布新材料;还采用乳化沥青新工艺,节约了资金,提高了工程质量。

2.宜君县城段改建工程

西包公路宜君县城段(K148+375~K154)原来为三级公路,并通过县城主要街道。1985年春,陕西省公路勘察设计院设计了改线方案,确定绕开城区,从县城东侧南山峁隧道通过。施工中,又三次修改设计方案。由省路桥总队第五工程队承担路基和部分路面底层施工。后增加了省路桥总队第六工程队,铜川公路管理总段工程队、拌合厂为施工单位。1990年11月中旬竣工,其中南山峁隧道以北铺设沥青路面工程于1990年4月16日开工,10月下旬完工。11月底通过验收。

G210宜君县南山峁隧道

改建后的这段公路全长5.458公里,为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路基宽10米,路面宽9米。最大纵坡6.04%,最小平曲线半径70米。隧道长374米,计算荷载汽车-20级、验算荷载挂车-100。共完成路基土石方184961立方米、防护及排水工程浆砌圬工10332.6立方米、盲沟460米,小型桥梁1座,涵洞20道;隧道1座374米。

3.黄(陵)—店(头)公路黄陵城区段改线工程

黄店公路黄陵城区段改线工程西接张寨桥,东和西(安)包(头)线K187+300处相接,处于黄店公路、西(安)包(头)线和黄陵过境线接合部,由三个自然段组成。第一段为黄店公路新修路段,第二段为西包线改造段,第三段为西包线黄陵城区改线段。由陕西省公路勘察设计院设计,省路桥公司第六工程队施工。1987年7月1日开工,1989年9月10日竣工,10月30日通过验收。

改建后的公路为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标准,全长4.495公里。路基宽度增至12米,路面宽9米。最大纵坡5.026%,最小平曲线半径62.52米。桥面净宽9+2×1.5米,计算荷载为汽车-20级,验算荷载挂车-100,交通量每昼夜4500辆(次)。完成路基土石方119217立方米、浆砌11023立方米,铺设沥青碎石路面59214平方米。修建中型桥梁1座42米、小型桥梁2座32米、涵洞17道325米。

工程完成后,消除了黄店公路运煤车辆在该段的堵塞现象,绕开了黄陵城区主要街道,改善了城区的交通状况。

(三)G312沪(上海)霍(尔果斯)公路永寿县永坪至彬县太峪段改建工程

永寿县永平至彬县(今咸阳市下辖的彬州市)太峪段属于山区等外公路,线型差,坡度大,弯道急,雪雨天经常堵车,交通事故频发。

1989年10月,省交通厅投资300多万元,对永平至太峪段的18.87公里等外路进行改建。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技术标准。改建后路基宽12米,沥青混凝土路面,行车道宽9米。计算行车速度40—60公里/小时,桥涵计算荷载汽车-20级、验算荷载挂车-100。新建隧道1座624米、中桥1座80米、小桥5座、涵洞67道。承担此项工程的咸阳公路管理总段工程队克服地质复杂、条件艰苦等困难,风餐露宿,精心施工,按期完成改建工程。

三、省道

(一)汉中大河坎—强家湾二级公路建设工程

大河坎—强家湾公路是汉中市通往四川南江县公路的一部分,全长18.5公里。原为四级公路,路面宽仅6米,且路况很差。1987年6月,省公路局决定改建为二级水泥混凝土路面。南郑县政府采取招标承包合同制的办法,实行两级工程监理制度,将这段公路改建为宽10—12米的二级水泥混凝土路面公路。1988年底竣工通车。

S211汉中南郑县段

建成后的公路路面宽,线型顺适,标线清晰,而且路面工程与绿化一次完成,是全省第一条由地方政府修建的公路,也是全省当时最长的二级水泥混凝土路面公路。

(二)洪(门河)箭(杆岭)公路改建工程

连接陕西、河南两省的洪箭公路修建于20世纪30年代,路面仅宽5米,其东段26.4公里损毁严重。1986年底,商洛地区洛南县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组织当地群众动工改建。共投劳38万个工日,移动路基土石方76万立方米,改线20.4公里,修建了一座长64.59米的3孔桥梁、69道涵洞。1989年1月30日竣工交付使用。

S307商洛箭杆岭起点段

(三)周(至)城(固)公路陈河至沙梁子段水毁修复工程

周城公路北起周至县,南至城固县,全长257公里,是关中通往秦岭山区的重要交通干线。建于1971年,六级标准。由于设计和施工方面的原因,车辆通阻无常。1980年、1981年的两次特大洪水,水毁十分严重。陈河至沙梁子段(K35+635~K63)路基几乎塌陷殆尽,大多数构筑物荡然无存,成为盲肠地段。1981年4月,省交通厅委派陕西省公路勘察设计院对该段按三级公路标准进行修复改建设计。1982年省公路局第一处第一、第三工程队施工,1988年1月底竣工交付使用。

改建后的这段公路长27.4公里。路基宽7.5米,路面宽6米;最大纵坡6.9%,最小平曲线半径30米。完成路基土方11.58万立方米、路基石方38.61万立方米、防护砌体12.64万立方米。铺筑混凝土路面13.06公里8.21万平方米、泥灰结石路面13.89公里8.886万平方米。修筑中型桥梁4座、涵洞82道、护栏柱12487根。线型蜿蜒顺适,路面平整,边沟整齐,排水系统通畅。整条公路依山傍水,风景优美。

1986—1990年新建、改建的二级公路还有西(安)包(头)公路榆林城南段,长8公里;榆(林)府(谷)公路榆林至神木段,长92公里;渭(南)韩(城)公路韩城至山西禹门口段,长22公里;新建汉红公路,长17.39公里;大(荔)华(阴)公路,长31.1公里;汉(中)白(河)公路西乡十二岭段,长26公里;西(安)兰(州)公路彬县大佛寺段,长2.93公里;泾(阳)高(陵)公路,长3.4公里;阎良至临潼(今临渭区)公路,长10公里;咸阳市区至北杜镇公路,长9.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