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皮论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话说陈仓的系列小说《进城》

读这一套叫“进城”的书,我脑子里始终出现一个与之对应的词叫“回乡”。为什么要进城?不少人的回答是为了理想,但这理想更有效的成分是物质,是经济,是仍然基于物质的现代文明。或者说,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一些。然而,在这种“生活更好一些”的实现或接近实现的时候,陈仓的灵魂却日日夜夜想着“回乡”,想着那些简朴,甚至有点贫穷的故乡生活。这看似矛盾,却隐含了一个现代人解不开的难题——物质与精神或者经济与文化的难以兼得,故而人在两极震荡中漂泊并收获惶恐。比如这个陈仓,当年进城去上海奋斗不就是因为山里的穷困和清贫吗?如今的他在大上海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时,却时时想着山里的清风明月,想着老家的田园牧歌。所以说,这“更好一些的生活”不仅是物质经济的,更是精神文化的。他生活在繁华都市,精神舒适和审美却在故乡。物质的身坯子跑得太快了,应该返回去接应精神。当然,也有4000多个“隐士”拒绝现代物质文明,执意住在秦岭山里修行和澡雪,但那于13亿国人来说是个异数。

据说,现代都市人的居所渐趋“1+1模式”,即是说城里有楼房,乡下有小院儿,将现实的身子与审美的灵魂都摆放在最舒适的位置。但这对于广大的年轻人来讲仍然近乎“乌托邦”。陈仓的心态是健康的,他在奋斗之路上疾驰的时候,不时要回去寻找灵魂。于是,有了这样一套书。那种强烈的回归欲望,那种痛心疾首地追寻,其实是祖先遗传给我们的清高质朴与仁义道德。

现代文明的毛病就是要把事情做得至极至尽。于是,一片树叶遮挡了另外一片树叶。发展与毁灭共存,高度的现代化引导人类入了死胡同。于时,中国学人重提“中庸”,西方先贤更是表现出声色俱厉,美国学者大卫·格里芬指出:“我们应该抛弃现代化,我们必须这样做,否则,我们及地球上的大多数生命都将难以逃脱毁灭的命运。”

所以,“孔子回家”不是我们自作多情的呼唤,那是地球人在当今一个无路可走的选择。陈仓说“无根是一种疾病”,他要回到他丹凤县的山里去明心见性,他乡愁的背后是自我的生命修复和精神重铸,那一声鸡鸣或牛叫,是重新点燃的人类精神的澄明之灯。从陶渊明到辜鸿铭、到沈从文,还有后来者贾平凹,这个传承的衣钵如今到了陈仓的手里,他有这个能力接此重任,但定力、恒力是否持得住,还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