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普陀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康熙皇帝与普陀山

康熙皇帝与普陀山的关系非常特殊而深厚。现在普陀山繁荣兴旺的景象,可以说就是康熙帝亲手促成的。康熙帝对普陀山的关注,几乎可以与他所关心的重大国务相提并论,几十年如一日,一直持续到他的晚年。

据《浙江通志》记载,眀末清初时期,东南沿海一带海寇猖狂,普陀山也未能幸免。顺治八年夏,普济寺前身“普陀禅寺”被烧毁,只剩下大殿。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寺庙人员的安全,康熙十年,也就是1672年,康熙帝下旨将普陀山僧众迁徙到内地。在这之后,康熙采取了一系列解决海盗问题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举措是派出重兵,在康熙二十二年(1684)将聚拢在台湾岛一带的海盗彻底消灭。至此,重建普陀山的计划逐步被提上议事日程。康熙为普陀山到底做了哪些事呢?

康熙二十八年(1690),定海总兵官黄大来奏请朝廷重修,康熙批准,并拨帑金一千两,分赐普陀、法雨二寺重建佛殿;

康熙三十八年(1700),康熙南巡到杭州,又赐给帑金五百两修饰,并改名为“普济禅寺”。同时,康熙还御赐自在观世音一尊,银制吉庆阿哥一尊,宝印一颗,渗金佛三尊,《金刚经》一部,《佛塔心经》、《金字心经》各一部,临米芾书单条一幅,御书“普济群灵”、“潮音洞”、“皓月禅心”匾额。至今“普济群灵”一匾还悬挂在普济寺主殿的正中梁上;

康熙三十八年御书“天花法雨”、“修持净业”诸匾额,康熙还下诏拆了南京明故宫一座九龙宫殿,搬迁到法雨寺重建,同时在法雨寺刻石立碑。又御赐《金刚经》一部,临米芾书一幅;

康熙四十二年(1704)又御书“大圆通殿”、“狮子窟”二额;

康熙四十三年御制南海普陀山普济禅寺碑文,勒石寺中,并御书“宣布声闻”四字;御制南海普陀法雨寺碑文,勒石寺中;

康熙四十六年赐“栴檀林”;

康熙五十九年御书“海月常辉”等。

以上情况说明,清朝普陀山佛光重照,香火再燃,首先结缘于康熙皇帝。康熙对普陀山念念不忘,厚待普陀山到了呕心沥血的程度,且几乎贯穿了他在位握权的全部过程。康熙三十八年送给普陀山的礼品尤其值得注意,除了一些佛教器物外,还送了银制吉庆阿哥一尊,宝印一颗,临米芾书单条一幅。“阿哥”代表皇子,宝印是皇权的象征。皇帝送这样的礼,闻所未闻,其意义远不止是送“厚礼”及让普陀山光耀门楣,而是康熙对佛家,尤其是观音菩萨的精神皈依和重大托付,并欲借佛家法力护佑大清王朝直至子子孙孙。米芾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首,米芾身上充满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众所周知,康熙作为满族皇帝,为了实行对汉族的有效统治,其对汉族文化的学习钻研穷其一生。在相当程度上,康熙皇帝是一个既保持满族习俗,又充分汉化的皇帝。康熙皇帝临米芾帖,是一个比较私人化、个性化的行为。他将临米芾字幅送给普陀山,不但表明与普陀山特别亲情的姿态,尤其是要观音菩萨将其视为一个合法合格的汉族皇帝来护持对待。这种心理,从他送的礼品中是能够一目了然的。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居然异想天开,创意大发,将南京一座九龙宫殿拆到普陀山,这个行为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含义。从政治角度看,康熙既拆明故宫,又下力气保护明皇陵,很有些矛盾。实际上,九龙殿是明朝皇帝处理国务的地方,象征权力运行,新朝皇帝当然难以容忍。拆了它,有驱散明朝皇帝阴魂的意思。而明朝皇帝躺在坟墓里,对清王朝统治已经无碍,关照它可以收买汉族人心,因此保护明皇陵尤显必要。从文化层面看,康熙不免受到梁代皇帝舍身事佛故事的影响,认识到皇帝的身家国家均可寄托佛家,还有什么东西舍不得呢?当然康熙皇帝没有梁代皇帝那么疯狂,但千里迢迢拆宝殿,足以与历史上任一皇帝的痴迷佛心媲美。康熙皇帝将九龙殿安放在法雨寺,明摆着希望自己的统治如法雨普施,万物沾足,百姓感恩戴德,又弥补自己不能亲上普陀山的遗憾。康熙做了这些以后,显然觉得天下人未必理解他的用心,于是事隔几年,即康熙四十三年,他干脆在普陀山最重要的两大寺,普济禅寺和法雨禅寺立碑镌文,明明白白袒露自己的心迹。为了进一步了解康熙与普陀山的深刻关系,读一读他留在山上的碑文是非常必要的。

御制补陀洛迦山普济禅寺碑记

稽考梵书补陀洛迦山有三,一居厄纳忒黑,一居忒白忒,一居南海,即是山也。本山志书未得其详。当年海寇猖狂,凡禁海之外寺宇梵刹,皆为灰烬。自康熙二十二年荡平台湾,海波永息,故游方衲子,因旧基址斩蓬蒿刈黎藿而更新焉。朕时巡浙西,特遣专官虔修净供,敬书题额,永镇山门。复发帑金重修寺宇,务俾殿堂庑牖丹碧华烨棼橑焕美,而一木一石悉出公家,一夫一役不烦民力。上为慈闱延禧,下为苍生赐祉也。朕自幼龄诵经读史,以修齐治平为本,未暇览金经贝叶空寂泡影之文,所以不能窥其堂奥而言之。元者,善之長也;佛者,以善为本。推而广之大约无二。上天好生,化育万汇;大士慈悲,度尽众生,亦无二也。朕求治勤民四十余载矣。今者兵革已销,而民生未臻康阜;梗顽虽化,而民情未尽淳良。皆由水旱靡常,丰歉各异,此朕寤寐孳孳不能释也。以大士之力,庶几慈云法雨甘露祥风,使岁稔人安,万姓仁寿,则普济之鸿功,即时雍之上理,是朕之心也。夫爰书翰简,勒诸穹碑,垂示无尽云。

康熙四十三年岁次甲申嘉平上旬

译文:

考察佛经,普陀洛伽山一共有三座,一在厄纳特黑(指印度的补怛落迦),一在忒白忒(指西藏的拉萨),还有一座在南海,就是本座山。《普陀山志》记述并不详备。当年海寇猖狂,禁海之外的寺观庙宇,全部烧为灰烬。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扫平台湾,海波永远宁息,云游僧人根据普济寺旧基址,斩除蓬蒿黎藿而重建。其时朕正巡幸浙江西部地区,特派遣专职官员虔诚修持净心供养,朕敬书题额,永镇山门。朕又派发朝廷钱财重新修建庙宇,务必使殿堂房间窗户丹碧一新,栋梁焕彩,而一木一石全都出自公家,一夫一役不去烦扰民力,上为太后延续福气,下为百姓赐以福祉。朕从幼年开始诵读儒家经典和历史,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根本,未有时间览读佛家四大皆空之书,所以不能看到佛家深奥的道理。元者,善之长也;佛者,以善为本。推之广泛大约是一致的。上天好生生不息,化育万物;观音大士慈悲,发愿度尽众生,也是一致的;朕追求治国安宁为民操劳四十多年了。今天战争已经消除,而百姓生活尚未达到安康富裕;顽固者虽然得到感化,而民情民俗尚未尽归淳厚善良。这些都因为水旱无常,各地丰收歉收不同,是朕日思夜想始终不能释怀的地方。以观音大士之神力,但愿能以慈云法雨甘露祥风,使岁丰人安,百姓安康长寿,则观音普济世人之功德,也是时世平安之至理,也是朕的心愿。因此特写这一篇文字,刻之于碑石,垂示无尽之后世。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4)腊月上旬康熙在这篇碑文中重点讲了三件事,一是自己费心重建普济寺的经过;二是自己以修齐治平为本,操劳四十多年而民情问题还不少;三是希望观音大士以慈云法雨甘露祥风助大清王朝稳定繁荣。第三件事清楚解释了康熙皇帝几十年毫不懈怠慷慨支持普陀山的真相。一个皇帝对普陀山如此的拳拳之心,一定会深刻影响他的群臣。江南命官多次陪同康熙南巡,承办了康熙涉及普陀山的所有事务,一定更加了解康熙的内心。比如曹寅、曹宜兄弟,他俩对于康熙此类思想情感,一定更加洞悉,也一定会将这些情况作为与家族辉煌有关的重大事件向后代讲述。从《红楼梦》中提到“当年太祖皇帝(即康熙)仿舜巡”的事情,并将普陀山作为故事重要元素的事实看,曹雪芹深受前辈事件的影响是可以推定的。

御制南海补陀法雨寺碑文

盖闻圆通妙象,般若真源。开觉路于金绳大地,证菩提之慧;闻潮音于碧海恒沙,诵普度之声。绀殿维新,沧波永静。惟兹法雨寺者,南海普陀山,大士之别院也。名山佛国,大海慈航。青嶂干霄,高逼梵天之上;洪涛浴日,祥开净土之场。一柱如擎,震旦指为名胜;三山可接,方舆记其神奇。值氛祲之震惊,致山川之阒寂。僧徒云散,佛宇灰飞。比者运值清宁,庆海波之不作;地连溟渤,望法界而知归。特颁内府之金,重建空王之宅。鸠工揆日,蔀屋不劳,庀材筑基,鼛鼓弗作。珠宫贝阙,涵圣水以无边;鳌柱鼍梁,觉迷津之可渡。坐青莲之宝像,圆满轮辉。艺紫竹于祇林,庄严毫相;瞻慈云之普照,赐法雨之嘉名。海若效灵,天吴护法。标霞高建,来万国之梯航;彼岸可登,作十方之津筏。藉其广大,上以祝圣母之遐龄;假此慈悲,下以赐群黎之多福。则栴檀香外,尽成仁寿之区;水月光中,悉是涵濡之泽。勒诸琬琰,昭示来兹。

康熙四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书

译文:

圆通无碍之庄严妙像,是智慧的真正源泉。在金绳大地开通觉悟之路,证明了觉悟之智慧;在碧海恒沙听潮音梵语,吟诵普度众生之声。殿堂庙宇一新,沧海波浪永静。这南海普陀山的法雨寺,是观音大士的另一所院落。名山佛国观世音,大海慈航度众人。青峰直插云霄,高高逼近佛天之上;洪涛浴洗红日,祥开佛家净土道场。佛顶山如擎天之柱,中国公认为名山胜迹,海外三神山可连通,华夏大地记载其神奇。不料遭逢令人震惊之海盗侵扰,致使普陀山水一时寂静荒芜。僧人云散,庙宇灰飞。普陀山近来运转,恰逢天下清静安宁,庆幸海盗不再兴风作浪。普陀山地连渤海,众僧遥望佛家境界而返回。因此特颁令发放朝廷钱财,重建观音之宅第。聚集工匠,选择吉日,不劳百姓,准备建材,夯筑基础,不敲大鼓兴师动众。珠宝宫阙,蕴涵朕无边之圣恩;龟柱鼍梁,使迷津之人觉悟度彼岸。青莲上坐观音宝像,圆满轮辉;种紫竹于土地,令观音宝相更庄严。仰慕观音大士慈云普照,特赐“法雨”之美名。大海显灵,水神天吴护持佛法。标霞高建,万国来者之途径;觉登彼岸,为十方人造迷津宝筏。借佛法之广大无边,上以祝圣母之长寿;凭观音大慈大悲,下以赐百姓之多福。如此,则栴檀境地之外,尽成仁德长寿之区;如水月光之中,都沉浸于大士恩泽。刻之于碑石,明示来者。康熙四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书与普济寺碑文有所不同的是,康熙在法雨寺碑文中主要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仰慕与皈依,并希望将自己的施政理国与观音赐福百姓统合起来,形成合力,同创仁德长寿的儒学之国。其中“珠宝宫阙,蕴涵朕无边之圣恩”一句,则是指将南京明代九龙殿拆到法雨寺的事情。

两篇碑文,表明康熙既是君临天下的皇帝,也是一位虔诚的信佛者。作为初入中原的皇帝,康熙深知通过文化认同去凝聚汉民族的心。作为同时接受了儒家、佛家思想的统治者,他关注天下苍生的疾苦,还希望观音菩萨普济天下,赐福百姓,普度众生到达彼岸,以此来护持大清帝国直至无尽之年。需要指出的是,康熙在碑文中表达的许多观念、想法,都被曹雪芹所吸收,成为《红楼梦》的基本思想和艺术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