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当前文学批评的困境
当前,文学批评基本上处于一种失语状态。说它失语,并不是没有人在做文学批评,而是说文学批评本身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网络文学中,文学批评已经对文学创作和读者的文学阅读没有多少影响了。由于文学生产基本结构的变化,目前的文学批评家大都不是职业批评家,其职业身份发生了变化。大部分批评家其职业身份是大学教师。在现有薪酬制度中,完全依靠写批评文章谋生,经济上没有独立的可能。因此,许多批评家实际上是大学中文系教师,其主业是教学,然后才是写文学评论。这种变化带来了对于文学批评存在发展的重要影响,即作为兼职的大学教师,其所做的文学批评工作,一般不能进入大学考核体系和学术评价体系。由此带来另一个变化,身为大学教师的批评家,在大学评价体系中日益追求所谓的学术规范,其写作日益转向纯理论研究,很少看文学作品,极端的甚至完全不看小说。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相互疏离已经是一个基本现实。
批评家的职业发展困境当然缘起其职业身份的变化,但是,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当前创作有了新的传播平台和手段,创作空前繁荣。现在每年上线发布的长篇小说,据说已达到了万部之多。如此海量规模的作品,无论是对批评家还是读者,都存在着注意力分配问题,即选择什么作品阅读。一方面,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的文学生产,逐步形成了类型化发展;另一方面,文学作品销量和文学网站作品的点击排行榜直接取代了文学批评。
网络文学生产对作者和读者关系进行了重构,这种重构的核心变化是作者与读者原有的主客体关系转变成了一种互动关系。有不少研究者以粉丝理论来解释这种互动关系。在粉丝理论的解释框架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可以有多种不同模式,两者共同参与了作品的创作过程。
在以传播新技术为基础的文学生产新业态中,技术方法直接取代了批评,无论是作品的按题材或形态进行归类,还是以作品点击排名引导读者对作品的阅读选择,都有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其中,类型化分类方法是一种核心技术。这种技术环境使批评家成为多余。
在文学生产新业态中,文学批评日益丧失了权威地位。因此,批评家走向两个方向:一是身为大学教师的批评家日渐沉浸于纯理论研究;二是一些批评家索性自己写起了小说。上述两种倾向都导致了批评权威的丧失,同时也加速了文学生产意识形态主导权的旁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