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戏剧思辨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上海应培养更多张瑞芳式的优秀电影艺术家

——纪念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逝世1周年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老师仙逝已有1周年了,今天我们在这里聚会缅怀她,一方面追思她的人品、艺德及其对中国话剧事业和电影事业的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另一方面通过回顾、梳理和总结,进一步探讨她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利于更好地弘扬其艺术创新和无私奉献精神,进一步促进上海电影事业和电影创作生产的繁荣发展。

2009年,我接受了上海市文联的邀请和委托,撰写了一本瑞芳老师的评传《艺苑芳草香四溢·张瑞芳》。为写此书我曾多次采访过她,与她就生平经历、艺术道路以及话剧、电影创作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过对话与探讨。当时她住在华东医院,虽然身体一直不太好,但仍然带病接受了采访,非常支持与配合这项工作的开展。她亲切、和蔼、睿智的大家风范,至今令人难以忘怀。同时,为了写好这本评传,我也认真阅读了她的文集《难以忘怀的昨天》和回忆录《岁月有情——张瑞芳回忆录》,并重新观赏了她主演的各类故事片;由此对她的人生经历、艺术生涯和理想追求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她的人品、艺德和成就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翌年,《艺苑芳草香四溢·张瑞芳》正式出版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与好评,这主要是瑞芳老师丰富的人生经历、不懈的艺术追求和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吸引和感动了许多读者,让他们对瑞芳老师这样德艺双馨的著名艺术家心怀敬意。

从瑞芳老师的艺术生涯及其成就贡献来看,新中国成立以前,她以话剧表演为主,为中国现代话剧事业和话剧创作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早在抗战时期,她就随“北平学生移动剧团”辗转于各地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一批抗战剧,有效地进行了抗日宣传和话剧普及工作。此后她又活跃在重庆的话剧舞台上,先后参加了《上海屋檐下》、《北京人》、《屈原》、《家》、《芳草天涯》等一系列名剧的演出,塑造了众多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成为当时话剧界的“四大名旦”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她以电影表演为主,为国产电影事业和电影创作的繁荣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她相继出演了《南征北战》、《母亲》、《家》、《凤凰之歌》、《三八河边》、《聂耳》、《万紫千红总是春》、《李双双》、《泉水叮咚》等一系列各具特点和颇具影响的故事片,在银幕上塑造了许多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和好评的人物形象。因此,她不仅成为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而且还先后获得了《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等一系列重要奖项,以及“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的荣誉称号。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也是为理想和艺术无私奉献的一生。

那么,瑞芳老师的人生道路和艺术生涯给我们留下了哪些重要启示呢?窃以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瑞芳老师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艺术家,正如梅朵先生在为她的文集《难以忘怀的昨天》所写的序言中所说:“她是几十年如一日,把艺术当作生命,把生命献给理想。”作为一个党员艺术家,她把自己所从事的表演艺术视为党的事业的一部分。因此,无论演出什么话剧、拍摄什么影片、塑造什么角色,她都始终兢兢业业、锲而不舍、一丝不苟,努力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去实现当年周恩来总理向她提出的要求:“做共产党的好演员。”由于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做共产党的好演员”也就是“做人民大众的好演员”,这两者是统一的。因此,她总是追随时代发展的步伐,与人民大众共命运,并努力通过自己的表演艺术为人民大众服务。同时,她还经常反思和检查自己创作的作品是否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注重不断提高艺术质量。对于这一崇高目标的追求,使她摆脱了名利、金钱的束缚与羁绊,在人生道路和艺术事业上有了更高的思想境界。正因为如此,她成了上影厂众多艺术家公认的“政委”。无论是赵丹还是孙道临,抑或是其他艺术家,大凡有什么思想问题或内心苦闷都愿意找瑞芳老师谈一谈、聊一聊,这不仅是因为她参加革命早、政治觉悟高,是一位老党员,善于帮助他人排忧解难;而且是因为她质朴、正直、爽朗,有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让别人愿意向她倾诉,把她当作知心朋友。

其次,瑞芳老师在表演艺术上精益求精,永不满足。她既注重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使自己的表演能真实地反映生活,使其创作的作品和塑造的形象充满生活气息;又注重艺术上的创新探索,力求通过每一次表演实践和每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来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的表演技巧,并为表演艺术增添一些新的内容。为此,每拍摄一部影片、每塑造一个银幕形象,她都深思熟虑,在表演上有一些自己的构想和设计。有时候如果这些构想和设计与导演的要求不一样,她会为此与导演进行反复探讨,乃至发生争执。当然,这种艺术上的分歧和争论并没有影响他们之间的团结和影片拍摄,而是让他们的创作能达到更好的艺术境界,获得更圆满的艺术效果。

另外,瑞芳老师十分重视理论学习与经验总结,并力求由此探索和把握表演艺术的一些基本规律。她平时养成了记创作笔记的习惯,在演戏和拍片中凡有所得,她都会及时记录下来。她留下的多本创作笔记,如今已成为上海电影博物馆的珍贵史料。在演戏和拍片结束后,她会进行较系统的回顾总结,力求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她撰写的《扮演李双双的几点体会》等若干篇谈表演艺术和角色塑造的文章,生动朴素,能把实践经验和理论分析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受到了专家学者的好评。这种理论上的探讨,对于她形成自己的表演艺术风格是十分有益的。1979年底,她还应邀到上海戏剧学院讲课,结合自己的艺术道路和具体作品向师生们畅谈艺术表演的经验和技巧。后来她把讲课的内容整理成文章,由《戏剧艺术》杂志连载。这些文章既回顾了其创作实践的过程,也体现了她对表演艺术的一些理论思考,获得了读者和学界的好评。

尽管瑞芳老师在20世纪40年代曾先后出演过《火的洗礼》和《松花江上》两部故事片,但她绝大多数影片都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创作拍摄的,她的表演艺术风格也是在新中国电影创作的艺术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可以说,瑞芳老师是新中国培养的优秀电影表演艺术家。新中国成立以后,瑞芳老师一直在上海生活和工作,一直是上影厂的主要演员。她在与一些优秀的前辈艺术家合作共事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多方面的教益和营养。上海电影的优良传统和海派文化的肥沃土壤,则有助于她表演艺术技巧的提高与表演美学风格的形成。可以说,瑞芳老师在电影表演艺术领域里所取得的显著成就,既延续了上海电影的优良传统,也体现了海派文化的创新发展。

无疑,瑞芳老师是上海电影界和上海文艺界的一面旗帜,也是上海当代电影创作的优秀代表之一。她的仙逝是上海电影界和上海文艺界的重大损失。今天,我们纪念她、缅怀她,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其遗志,弘扬其精神,继续完成其未竟之事业。显然,上海电影若要重铸辉煌,就需要集聚和培养更多像瑞芳老师那样的优秀电影艺术家,并为他们的艺术创作搭建更大的平台,营造更好的生态环境,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上海电影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只有不断培养和涌现出更多新的艺术大家和艺术大师,上海电影和海派文艺才能重振雄风,硕果累累,名扬世界。这也是瑞芳老师所期盼的。

(此文为作者于2013年6月28日在上海电影集团公司、上海电影家协会、上海电影资料馆、上海电影博物馆、上海电影评论学会联合主办的“瑞草芳华——纪念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逝世1周年”研讨会上的发言,原载上海电影家协会《影协之窗》2013年上半年刊,并被收入《中国电影、电视剧和话剧发展研究报告(2013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