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梳子:我的青少年时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附]李宝常与张大千的师友缘

陈礼荣

 

1994年,荆州发现张大千28岁时写的一副对联,是这位“东方艺术大师”早期罕见作品之一。笔者为此写了一篇新闻稿,新华社于当年6月12日发出专电。

作为现存于世的张大千重要墨宝,这幅书法作品乃是他于农历丁卯年(1927年)所书。对联内容为:

 

不成原似鹜,

有道叹犹龙。

 

其字雄奇古朴,遒劲简穆,其意隽永深邃,富于哲理,蕴含着张大千在艺术领域中砥砺情志、苦学精研的崇高追求,从而为研究、探讨这位在海内外久负盛名的艺术大师其青年时期在书法领域里从事艺术活动的审美意向,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这副对联的上款较长,分两行写在字幅两侧,内容为:

月江五哥将归江陵,属(嘱)集匡喆刻经颂字以贡绩老道兄;笔生墨滞,无乃有刻鹄之诮也。

 

其下款为:

丁卯三月朔大千弟张爰时至海上。

 

依此推论,张大千的这帧墨宝,乃是表明了当年在文坛书苑中所发生过的一段佳话:从江陵来的一位月江五哥找到张大千,跟他说自己马上就该回家了,而那位绩老道兄请你大千弟集《匡喆刻经颂》写的字,写好没有?张大千自忖,哪怕是此间临池习书、练写这一种碑版文字的功夫还没到家,那么,面对这位长者远在千里之外的殷殷企盼,也只好笔生墨滞地勉强贡上一幅献献丑,以表心意了。

说到这位张大千所格外敬重的“绩老道兄”,那可就是清末民初时驰名中南数省的收藏家、金石鉴赏家、书法家,久有“荆楚名士”之誉的荆州人李宝常。

李宝常,字绩丞、寄尘,号素庵、慧博居士,斋室曰“悦梅堂”。 1870年出生于荆州一满族书香门第,因家境贫寒,素无产业,乃刻励勤学。自幼习诗文书画,尤精于书法、鉴赏和诗词。年青时考中秀才,并第一批官费留学日本。回国后曾做过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宾,其才气深得张之洞所赏识,在四川做过知府一级的地方官,为正四品。在清末民初的书法界,荆州人李宝常与武昌人张裕钊、宜都人杨守敬并称为“湖北三杰”。晚年他在沙市鬻书为生,据说,当时市面上的商家请他写一块匾额,润笔就高达五百大洋。

据《益州书画录·附录》记载:“李宝常,字绩丞,荆州人。初入张之洞幕府,后以知府官蜀。工汉隶,与杨守敬齐名。喜收藏,精鉴别。”这一简明扼要的介绍,在书画界的人士听来,堪称如雷贯耳。作为在益州(四川古称,治所亦为成都)做官、远近知名的一位书法家,曾以公务、私谊的双重友好关系,而与四川咨议局的内江籍议员张善子过从甚密。 1916年,张善子以率军参加熊克武领导的四川“讨袁运动”,遭袁世凯指使四川当局悬万金重赏通缉,即携八弟张大千到沙市躲避。期间张大千住在李宝常家从其研学书法。李宝常比张大千年长二十多岁,两人相处欢洽,故而张大千敬称他为“绩老道兄”。

《匡喆刻经颂》是清朝乾隆年间济宁同知黄易于山东邹县境内的铁山之阳,发现北齐时期的书法大师安道壹所留存于世的一处摩崖,身为书法家的黄易便雇人采拓下来。这就是极受海内书法界人士所推崇、被誉作足以与《泰山经石峪》和《焦山瘗鹤铭》相媲美的《匡喆刻经颂》。当李宝常听说张大千处有这碑帖之后,急欲一见,所以就请去上海办事的他们共同的朋友童月江设法找来看看。

《匡喆刻经颂》现存五百余字,张大千集录其中十字作了这副对联,不仅意趣隽永,凝炼简约,而且对仗工稳,妙语天成。上联“不成原似鹜”,意为临帖练字是打基础阶段,首先应当力争达到“成”的境地,否则便是“刻鹄”却“类鹜”摹走了样;下联“有道叹犹龙”,意为书法艺术注重“意味之象”,既重其形,亦重其神,即使掌握了前人的书法技艺,其神韵造化,仍令人顿生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叹。

众所周知,撰写集字联殊非易事,要受原有存留文字的制约,对联本身也要讲求命意深刻,妥帖工整。这副对联虽然只有寥寥十个字,却深刻地表达了青年张大千的学书箴言——张大千花了如此之大的功夫,来为“绩老道兄”献上这么一幅字,确实表明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一般。

张大千所说的“月江五哥”为川籍旅沙巨商童月江。童少年时在宜昌天主教会学堂读书,成年后到沙市经商。辛亥革命时,宜昌率先起事,复率部攻打八旗军驻防的荆州。双方交战僵持不下,八旗军见朝廷大势已去,就利用荆州天主堂的关系找人求和,神甫便找童月江出面联系。民军首领也委托童月江以沙市商会的名义居间调停,终于促成荆州的和平“光复”。其后,他便以“辛亥功臣”的身份在荆州、沙市的政商两界行走,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到民国时他就成了这一带商界的头面人物。童月江敬重李宝常的才学和为人,两人私交甚笃,其同时也就与张大千兄弟有了交谊。

笔者在研究沙市中山公园的建成经历时,从20世纪30年代荆州印行的《市政汇刊》中,意外发现当年李宝常请张大千为公园内的涵荫草庐题写一方匾额和一副对联。从其题款上也得以了解到青年张大千与李宝常之间一段师友情谊。

匾额题字为:“乾坤一寄庐”。落款:“大千题”。对联为:

 

此间大可移情,开轩纳明月清风,不用一钱去买;

有景都堪入画,凭栏观朝霞暮霭,谁将双管来描。

 

题款:

涵荫草庐落成,此间风景绝佳,清波绿树,不减深山,我辈乘间而踞为一日之有,顿涤去万斛俗尘,其乐为何如也。爰撰此联,聊此寄意寄尘。

 

涵荫草庐,是沙市中山公园的一个景点,它位于早期公园大门进门正面中山纪念碑的北边,是当年一个文人雅集的绝佳去处。李宝常的字为“寄尘”,从张大千所撰对联的题款中可见,这副对联是他写了之后寄给李宝常的。而“此间风景绝佳,清波绿树,不减深山”之说,则表明他曾经来过这个地方,并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令人备感痛惜的是,在日寇侵华战争中,荆州于1940年沦陷,沙市中山公园成为日本侵略军的养马场。到1945年光复时,人们发现,公园内许多景点的建筑物均荡然无存。在这次战争浩劫中,毁掉的不仅是涵荫草庐、张大千当年题写的匾额和那副对联,还有张、李之间友谊见证的实物依据。

而到2009年,即张大千诞辰110周年之际,住在荆州的李长芬女士(李宝常第十女),从“世界文化遗产网”上看到一幅照片:张大千、张善子昆仲陪同一位长者合影,而坐在众人中间的正是她的父亲李宝常。再到2019年,家居河北唐山、年届百岁的李长慧女士(李宝常第九女)从这帧照片,惊喜地再见父亲李宝常,她还记得张大千兄弟和父亲身边的童月江;更为神奇的是,她发现照片上父亲牵手的小女孩就是她自己。这一历史照片的确认,在地方文史研究上是一大发现。

那是1932年,身为沙市市政整理委员会工务科负责人的童月江,为规划筹建沙市中山公园,邀请李宝常到南京、苏州等地考察,于是便有了此番前往苏州网师园拜访张大千和张善子昆仲的行程,顺便留下了一幅珍贵的历史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