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全科医学
一、全科医学的基本概念
(一)定义
全科医学(general practice)又称为家庭医学(family medicine),是一门面向个人、家庭与社区,整合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其主旨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人的整体健康维护和促进为方向,提供综合性、持续性、以预防为先导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并将个体与群体的防治结合型医疗卫生健康服务有机地融为一体。
全科医学具有整体医学观和方法论,它将个体保健和社区群体医疗保健融为一体,重视全人照顾,弥补了高度专科化临床医学的不足,实现了医学模式的转变。全科医学服务范围涵盖了所有年龄、性别、各个器官或系统以及各类健康问题或各种常见疾病,是一门广度上宽广的专科,不同于其他深度上精深的临床医学专科。
全科医学/家庭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提供基础医疗卫生保健实践的医学学科,是全科医生/家庭医生为社区所有居民(包括所有家庭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居民)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个体化和人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时所运用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全科医学自从20世纪60年代诞生以来,已经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英、美、澳等国的广泛认可,并已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卫生服务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但不同的国家由于理解与认识的差异,其定义略有不同。
美国家庭医师协会(AAFP)称其为家庭医学,其定义为:家庭医学是为个人和家庭提供持续、综合、卫生保健服务的医学专业。广义上它是集成了生物、临床和行为科学的专业学科。全科医学的范围包含了各年龄、性别以及各个器官系统和各种疾病。
澳大利亚皇家全科医生协会(RACGP)称其为全科医学,其定义是:全科医学是卫生服务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整合了现代生物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对健康的理解,向个体、家庭和社区提供最初、连续、综合、协调的医疗卫生保健照顾。
世界家庭医师组织欧洲分会(WONCA Europe)2011年的定义是:全科医学/家庭医学是一门专业、医学学科,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具有特有的教育内容和研究领域的临床实践活动,是面向基层医疗卫生保健的临床专业。同时指出了全科医生应该具有以下12个特征能力:①是卫生服务系统的首诊医师,其服务应不受时间、地点、性别、年龄和疾病种类的限制;②能在患者需要时,通过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协调合作,或与其他专科专家的协作,帮助患者有效利用其他卫生资源;③能以人为中心,面向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负责式的照顾服务;④能促进或激励患者的自我管理;⑤能运用独特的咨询方法,通过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建立长期的关系;⑥能根据患者的需要,提供长期的连续性服务;⑦能根据各种常见疾病在社区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做出防治决策;⑧能同时管理患者的急性和慢性疾病;⑨能在早期管理处于未分化阶段的、可能需要紧急干预的疾病;⑩通过适当和有效的干预措施促进居民健康和福祉; 能对社区居民的健康承担具体的责任; 能从躯体、心理、社会、文化和生存空间等多角度应对健康问题。
全科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后期,全科医学和家庭医学的概念由世界家庭医生协会(World Organization of Family Doctors,WONCA)首次引入我国大陆。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的重要决策,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从此,全科医学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二)全科医学主要研究内容
1.通过社区卫生诊断评价个体及社区群体的健康需求,掌握社区人群的总体健康状况、规律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制订有针对性的解决社区人群主要健康问题的计划,以满足个人、家庭和社区人群的身心健康需求。
2.分析与研究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对社区居民健康、疾病和死亡的影响,发掘并利用各种可利用的家庭与社区卫生资源,预防或减少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3.研究如何通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综合措施动员社区人群积极参与公共卫生与预防保健,提高患者及社区人群的自我保健意识与自我保健能力,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及行为干预效果,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达到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4.研究社区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卫生保健需求、特点、方法与技能等,提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卫生保健策略。
5.研究全科医生的临床工作特点、内容和方法,提高全科医生对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诊疗水平,提高开展健康促进、社区预防与保健、临床和社区康复服务的综合素质,提高全科医生对常见疾病的识别能力与鉴别诊断能力。
6.研究全科医疗服务模式、内容、服务绩效及效益、质量保证体系以及服务管理工作的评估方法、内容、指标体系和标准等。
7.研究和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
8.研究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考核与配置等。
二、全科医学的产生与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
全科医学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1844年,英国 Lancet首次提出通科医疗“General practice,GP”的概念,而从事通科医疗的医生称为通科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s,GPs)。尽管当时医疗水平不高,但他们为社区患者提供周到细致的医疗卫生服务,受到居民的欢迎,在社区享有很高的威望。到19世纪末,通科医生一直都占据着西方医学的主导地位。1977年WHO通过了“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卫生目标,1978年提出“实现该目标的基本途径是初级卫生保健”。要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首先需要建立“低成本、广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各国以基层为重点、首诊在基层的医疗卫生改革实践证明,居民80%以上的健康问题可以在基层解决。随着全球医学目的的转变,各国疾病谱、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疾病及健康保健负担的急剧加重,长期实施的以患者疾病为中心的纯治疗型被动服务体系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高的健康服务需求,日益迫切呼唤全科医学倡导的以保护促进个体及群体健康为中心的防治结合型主动服务模式。全科医学在全球得到快速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时期:20世纪60~70年代发展早期;20世纪70~90年代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步成熟期。
英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早发展全科医学的国家之一,其全科医学发展史具有代表性。英国的全科医学从无到建立的过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事件:1805年,成立了英国皇家医学会(RSM);1952年,成立了英国皇家全科医生协会(RCGP);1966年起,英国正式开始了大规模全科医学职业培训项目。几乎同时,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也先后启动了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的专业培训项目。1947年美国通科医学学会(AAGP)成立。1969年美国批准家庭医学为一个独立的医学学科,这是全科医学/家庭医学发展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性质的变化,1971年AAGP的名字修改为美国家庭医生学会(AAFP)。到1995年,已经有超过56个国家建立了全科医学专业培训教育学科,越来越多的全科医生住院培训项目在医学院校、医院和社区诊所中开展,全科医学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推广。
(一)发展分期及大事记
1.通科医师时代
18世纪初至中期,欧洲出现少数经过正规训练且以行医为终身职业的医师。19世纪初,英国 Lancet首次将具有多种技能的医师命名为通科医师。
2.专科医疗兴起和通科医疗的衰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生物医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医学向技术化、专科化方向突飞猛进,专科医疗成为医学的主导。通科医师受到社会冷落,数量逐渐减少,通科医疗逐渐衰落。
3.全科医学的产生
20世纪50年代后期,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和退行性疾病患病率的快速上升导致了疾病谱和死因谱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由于医院的专科越分越细,医师很少能主动走出医院去家庭访视和照护患者,使得医疗服务的方便性、可及性、连续性和综合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专科服务越来越显得机械化、单一化和失人性化,高技术的专科服务逐渐显现出局限性和片面性。同时,专科医师越来越细化的专业分工难以综合应对人类天人合一的环境、心理、社会、预防保健、康复、家庭等所需的综合性健康照护问题。能在基层提供全面、综合性医疗保健照护的通科医师又重新为社会所重视,人们开始呼唤通科医疗的回归。
4.全科医学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后期,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建立了全科医生学会(学院)。20世纪60~70年代,美、加两国又将该学会改名为家庭医师学会,并且将通科医师改称为“家庭医师”(family physician),将他们提供的服务称为“家庭医疗”(family practice),将指导其实践的基础理论知识学科称为“家庭医学”(family medicine)。1969年,美国家庭医疗专科委员会(American Board of Family Practice,ABFP)创立,家庭医学正式成为美国第20个临床医学专科委员会,标志着家庭/全科医疗专业学科的诞生,这是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里程碑。2005年更名为美国家庭医学专科委员会(the American Board of Family Medicine,ABFM)。随后,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建立了相应的全科医学/家庭医学住院医师培训制度,新型的全科医生必须经过3~4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学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
为与历史上曾有的通科医师加以区别,北美(美国、加拿大等)、日本等多数国家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及中国台湾地区将通科医师改称为“家庭医师”,将通科医疗改称为“家庭医疗”,进一步强调家庭和个人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及全科医疗以家庭为单位的服务特点。而英国和英联邦等国家仍沿用“通科医师”的称谓。
1972年,世界家庭医师组织(World Organization of Family Doctors,WONCA)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正式成立,是全世界全科/家庭医师的学术组织,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在社区卫生方面的高级顾问与工作伙伴。1993年11月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成立,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学科的诞生。1994年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成为其正式团体会员。至今,WONCA已有131个成员组织,遍布全球约120个国家。WHO和WONCA指出,在21世纪,全科医生与专科医师的比例至少应达到1∶1,即平均每2000人口应有一名全科医生,以满足社区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因此,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大力培养全科医生已成为各国发展基层医疗保健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全科医学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是医学科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
1.人口迅速增长和老龄化进程加快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世界人口从1950年的25亿激增到2009年的68亿。卫生服务供需之间出现尖锐的矛盾,并已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
在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同时,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并已成为当今全球重大社会问题,诸如营养与保健、福利与保障等。由于老年人患病率高、行动不便、经济来源有限等客观原因,这就要求改变卫生服务模式,使其就近能够得到预防、保健、医疗和康复等一体化的卫生服务。
2.疾病谱和死因谱变化
20世纪初期,世界各国的疾病谱和死因谱前几位均为传染病、寄生虫病、感染性疾病以及营养不良等,而至20世纪80年代,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意外死亡逐步成为前几位死因,由慢性病造成的疾病负担不断增加。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病程漫长,常涉及身体的多个器官、系统,且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手段。对付这类疾病必须改变卫生服务模式,建立基于社区的防治结合型主动服务模式,从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调整心理压力、消除环境和社会致病因素等方面着手,需要人性化、综合性、持续性的长期基层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促使社会对全科医生的价值再思考,重新呼唤发展全科医学。
3.医学模式转变和健康概念扩展
从医学历史看,生物医学模式对现代医学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使人们从生物学观点认清了疾病与健康的关系,但该模式导致医师仅注重生理或身体本身的疾病,而忽略了患者是一个具有心理活动的社会人,医师的思维局限于“治病不治人”阶段,仅强调用药物或手术来消除疾病,未能考虑患者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下,具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心理状态,这些因素可制约人类的生理功能。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充分地将人类的疾病与环境、心理、社会等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考虑在内,使人们更全面地认识健康与疾病的问题,健康的内涵不再仅局限于“无病”或“无虚弱的状态”,而被赋予更多的人文和社会内涵。1948年WHO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医学以促进人类健康为目标”的理念催生了全科医学,并得到飞速发展。
4.卫生经济学压力和卫生改革的需要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医疗服务的高度专科化和高新技术的过度使用,世界各国普遍面临医疗费用高涨的压力,且卫生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85%以上被用于危重患者,仅有少部分用于成本效益好的基层卫生和公共卫生服务。尤其在我国,70%左右人口在农村,但拥有的卫生资源仅占总数的20%;在城市,卫生资源过分向大医院集中,基层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财、物等卫生资源相当匮乏,迫切需要从卫生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等根本问题上深化卫生改革,寻求新的突破。
(三)我国全科医学事业的发展
1.引入
1986—1988年间,时任WONCA主席Rajakumar博士和李仲贤医师(Peter Lee)多次访问北京,建议中国发展全科医学。1989年首都医学院(1994年更名为首都医科大学)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全科医学培训机构——全科医生培训中心,同年11月,在众多国际友人帮助下,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全科医学学术会议,促进了全科医学概念在国内的传播,对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93年11月,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在北京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学科的诞生。
2.发展
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做出要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大力培养全科医生,使社区居民都能够拥有自己的全科医生的重要决策。2006年《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科教育”。同年人事部、原卫生部、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颁发的《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还指出:“有条件的医学院校要成立全科医学/家庭医学系、社区护理学系,将该类学科纳入学校重点建设学科整体规划之中。”“高等医学院校要创造条件积极探索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举办全科医学研究生学位教育。”2011年7月1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这些文件为我国新时期全科医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各级政府领导和关怀下,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区)成立了全科医学分会。《中国全科医学》《中华全科医生杂志》《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分别于1998年、2002年和2003年创刊。2003年WONCA在北京召开了第13届亚太地区会议,同年,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学分会成立,全科医生有了自己的服务、协调、自律、维权、监督、管理的行业组织。2000年、2002年、2006年和2008年分别在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昆明、北京和我国台湾地区台北市召开了海峡两岸(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全科医学学术会议,进一步加强了两岸全科医学与家庭医学界的学术交流。
3.全科医学教育
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试点,1999年首届全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的全面启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初步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包括高等医药院校在校医学生的全科医学学历教育、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继续医学教育等。
在制度建设方面,原卫生部组织并下发了一系列全科医学教育的文件和标准,2000年原卫生部颁发了《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和《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大纲(试行)》,201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卫生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布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等系列文件,明确提出了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目标。2011年7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全面阐述了要充分认识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近期多渠道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改革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建立全科医生的激励机制、相关保障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全科医生制度建设等。2018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就建全适应行业特点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和创新全科医生使用激励机制作出重要部署,为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组织保证。
在组织建设方面,一些省(市)相继成立了以卫生厅(局)或分管厅(局)长为组长的全科医学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在网络建设方面,形成了以国家培训中心为龙头,省培训中心为骨干的全科医学培训网络。此外,各省(市)积极开展师资队伍以及临床/社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写出版了供本(专)科生使用的全科医学相关教材和全科医学培训规划教材,国内一些医药院校相继建立了全科医学学院(系)或研究所,同时正在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学本科及研究生学历教育,为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的探索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虽然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观念、教育体制以及卫生服务模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全科医学的发展仍面临不少困惑和挑战。随着居民健康保健需求的增加以及我国健康中国战略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迫切需要具备社区综合防治能力的全科医学人才充实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队伍中去,为全科医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应用空间。
三、全科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全科医学与社区医学的关系
全科医学与社区医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两者均立足于社区,改善和促进社区人群的健康是两者共同的目标,全科医生是执行社区医学任务的骨干和带头人。全科医学与社区医学也有异同点,全科医学属于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其研究内容和目标主要以全科医疗照顾为主,同时将个体和群体的卫生保健融为一体,而社区医学属于社会学及预防医学相融合的二级学科,其研究内容和目标主要以社区人群健康照顾为重心。
(二)全科医学与社会医学的关系
全科医学与社会医学联系紧密。第一,全科医学吸收社会医学的研究成果,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作为认识和解决健康问题的指导思想;第二,全科医生在服务过程中也强调大卫生观,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素养及健康水平;第三,全科医学是基于全人整体照顾及家庭和社区的医疗卫生照顾,重视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全科医疗服务的发展扩大了社会医学的应用范围并丰富了其内涵。
(三)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关系
社区卫生服务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医疗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生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全科医学的最佳实践场所,全科医学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同时,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也会进一步丰富全科医学的内涵。近年来,我国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效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为促进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深入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全科医生。
(四)全科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关系
全科医学与公共卫生的联系紧密。全科医学强调以社区人群整体健康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以预防为导向、利用各种卫生资源解决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注重提高社区全体居民的参与意识,促进其自我保健意识与能力的提高,将预防、医疗、康复与健康促进有机结合,使个体保健和社区群体保健融为一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属于公共卫生公益一类机构组织,是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全科医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全科医学与中医学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一,都强调整体思维观念,认为人与自然、社会环境是相互协调的统一整体,人本身也是一个整体;其二,提倡治未病预防为主的观点;其三,提倡自我养生保健。全科医生学习中医学相关知识,有利于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充分发挥我国传统中医学的特色及优势。中医师是全科医生团队的重要成员。
相关链接1-1
学习全科医学要善于利用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和全科医学相关资料,现提供一些常用网站供进一步学习时参考:
世界家庭医师组织网站http://www.globalfamilydoctor.com/
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www.nlm.nih.gov/
澳大利亚皇家全科医学学会网站http://www.racgp.org.au/
医景http://www.medscap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