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诊疗体会】
该患者没有明确的牛、羊接触史,临床表现没有布鲁氏菌病常见的发热、多汗、骨关节疼痛,而且第一次虎红平板凝集试验阴性,故没有考虑布鲁氏菌病。实际上,第一次、第二次住院用左氧氟沙星治疗有效,提示可能为细菌感染,由于PCT升高不明显,也没有明确感染灶,不支持常见细菌感染,应想到特殊细菌感可能。但是3次EBV-DNA阳性,虽然EBV抗体阴性,外周血异常淋巴细胞计数不高,但由于EBV感染除常见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外,尚可引起血液系统损害,严重时导致嗜血细胞综合征,给临床诊断造成误导,在病因不清的情况下,不能除外EBV感染。
该患者发热伴有血小板明显降低,需与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和药物诱发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drug-induced immune thrombocytopenia,DITP)相鉴别,但临床没有相应证据支持。临床转归更符合特殊细菌感染。
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感染原因中,病毒感染性疾病中,EBV、CMV(巨细胞病毒)、HIV、汉坦病毒、新型布尼亚病毒、登革热等出血热病毒常见,但该患者除EBV-DNA阳性外,无其他病毒感染证据。
严重细菌感染所致的脓毒症、DIC可引起血小板减少,但该患者无DIC相应证据。
少见细菌感染中的布鲁氏菌、志贺菌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但布鲁氏菌、志贺菌在临床上培养阳性率较低,尤其是使用抗菌药物之后。
结合诊疗过程,左氧氟沙星治疗一度有效,反复进行血培养,最终依靠血培养结果确诊为布鲁氏菌病。
复习文献发现,布鲁氏菌感染除发热、出汗、骨关节疼痛、乏力等常见症状外,也可引起急性血液系统损害,以血小板下降多见,可达10%~15%。此外,可引起全血细胞减少,严重时引起嗜血细胞综合征。
因此,为做到对布鲁氏菌病的早期诊断,要对易发生暴露的职业人群(如屠宰工人、养殖户、皮毛加工人员、兽医、实验室人员等)重点关注,对临床上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的患者,除了对常见引起血小板下降的病因进行鉴别诊断外,要警惕布鲁氏菌感染的可能。
(蒋荣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