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疑似他乡是故乡
我正在倚门而望的时候,春月飘然而至,如春风一样荡到我面前。
女儿对我说:“明天上午,咱们随团去拉斯维加斯和大峡谷。现在,先去超市购物。”
我说:“带一些袋子不?”
春月笑说:“不用。”
其实,这个超市叫AIhersons超市,就在昨晚我们吃饭的凯悦酒店附近,同在一个广场,是一家典型的美国超市。
一进超市大门,最显眼的是十几米长巨幅面包房的油画。上面画的是原始面包作坊的工艺流程图。矮矮胖胖的面包师傅,头戴高筒工作帽,身着肥大的工作服,在缸盆里揉面、在面案上制作、在火灶上烘烤面包。油画下面的房子里,则是真的面包房,现做现卖。当然,不只是面包,还有糕点,都是热烘烘、焦黄焦黄刚出炉。
我觉得有点意思,就拿出数码相机拍照。这时,一位肥肥壮壮的美国中年妇女走过来,用英语向我说什么。我自然听不懂。女儿上前,说了几句,那中年妇女就一脸疑惑地走开了。
我问春月:“她向你嘀咕什么?难道不准照相?”
“不是不准拍照。您看,在这么大的超市里哪有拍照的?她觉得您的行为有些怪异。于是她对您说,需要不需要她帮忙?这是美国人表达自己意见的一种方式,是不可理解的意思。要是中国人会这样表示:你拍它干什么,又不是旅游景点。”春月又解释,“我对她说,他是我父亲。刚从北京到美国来看我。我父亲是个摄影爱好者。她又说,那用不用提供一架人字梯子,可以站在高处拍照,效果更好。我说,不用了,谢谢。”
我听后,哈哈大笑。旁边人扭头看我,可能又觉得我怪异。
春月推着采购车,我跟在后面,在商品的货架中穿行,在货物的巷道中游走,在人群与购物车中挨挨挤挤,碰碰撞撞。放眼一望,偌大的超市,有无数人的手,惬意地放肆地往自己的车上搬中国物美价廉的东西,好像不花钱白给,不要白不要一样。
很快,我就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中国制造的商品,简直无处不在,充斥着超市的各个角落。一包一包大米,来自东北盘锦;一桶一桶植物油,源自山东鲁能;白酒:茅台、五粮液和郎酒;啤酒:青岛和燕京;黄酒,浙江绍兴;青菜:寿光,水果:烟台。涪陵榨菜、洽洽瓜子、速冻饺子八宝粥;北方的杂粮,南方的花卉,山上的核桃,水里的菱角等等,等等,皆触手可及。一不小心,就碰到中国制造。加了小心,还是触到中国商品。要知道,此处是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却觉得比中国还中国,疑似他乡是故乡。
超市的一个角落里,还卖木柴。一瓜一瓜,装在塑料袋里,供有壁炉的家庭使用。
唯有鱼类,多为美国本土所产。活的鱼在玻璃柜水里游动着,张着大嘴吐泡泡;在长条形水槽里蠕动着,折腾着。死的鱼有在不锈钢盘中盛放着,在一堆堆碎冰上静卧着。更多的鱼被切割成四分五裂,各种形状。鲜艳的血肉一字排开去,有二十几米长。真是人为刀俎,鱼为鱼肉。
鱼的品种非常丰富。不但有鲇鱼、鳕鱼、鲈鱼和大龙虾,还有鲱鱼、大菱鱼、鲟鱼、红鲟鱼、黑线鳕鱼、鲻鱼、三纹鱼、大梭鱼。自然还有螃蟹和牡蛎等等。品类之盛,令人咂舌。
“怎这么多鱼呢?”我不由得感叹。
春月却说:“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革命本身就是新英格兰渔业的一个副产品。”
我问:“谁说的?”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丹尼尔·丁·布尔斯。”春月肯定地说。
人们推着满满的购物车,依次排队验物交款刷卡。我看着一条条龙形的队伍,问春月:“美国人会去华人超市吗?”
“会呀!美国不是发生金融危机了吗?老百姓钱袋不是瘪了吗?华人超市东西便宜,自然来的美国人就多啦!金融危机之前,美国人基本上在美国人超市里购物。”春月又补了一句,“有时间我带您去一元店超市,每件商品都是99美分。原来,美国人基本上不去,现在呢,也光顾了。这叫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所以说,中国是美国穷人最好的朋友。”
我还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刷完卡后,商品依次被从柜台上推过来时,收银员从柜旁的栅栏上,扯下一个又一个塑料袋,好像变魔术似的,塑料袋永远扯不完。无论商品大小,就算是一小瓶芥末油,也要单装一个塑料袋,哪怕袋子稍小一些。这些大大小小,鼓鼓囊囊的装着商品的塑料袋,被终端一个墨西哥男人,负责再给装到购物车上,将车交付顾客,才算服务完毕。
春月买了四大桶纯净水。每个桶上都设有手提宽带,根本不需要每桶再装进一个袋子。于是,我将那四桶水提出,将那四个挺大挺厚实的塑料袋交还那个墨西哥人。我还说了一句:“不用,不用。”
那个收银员和那个墨西哥人几乎同时用眼光注视我,眼神很诧异。春月上前,用英语解释几句,那个美国中年妇女收银员,才从口中挤出三个字:三克油(ThankYou)。四个又大又厚的塑料袋,就换来不太情愿的一声“谢谢”,有点不值。
回到公寓,把所有商品掏出来后,大大小小的塑料袋己形成一堆,体积比东西还大。我望着苦笑,摇头:“不是限塑,不是收费了吗?怎还这么浪费?”
“这儿是美国,不是中国大陆。况且这些袋子都是可以降解的。您是不是还没倒过时差来呀?”女儿有点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