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悲剧的诞生》的接受情况
《悲剧的诞生》自从出版后在哲学界与古典语言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但这种影响有一个过程。就英美学界来说,考夫曼在1950年出版《尼采:哲学家,心理学家,敌基督》(1974年出版了第四版)无疑是一本为尼采正名的书。考夫曼的这本书及其尼采翻译主导了1950—1970年代英语世界,特别是北美的尼采研究。《尼采:哲学家,心理学家,敌基督》主要不是研究《悲剧的诞生》,但其中的第4章“艺术与历史”主要是分析《悲剧的诞生》,他从德国18世纪到19世纪的哲学、古典美学、文学发展以及英美的古典学的背景中理解尼采的悲剧观念,对阿波罗与狄奥尼索斯二元对立与统一提出了自己独特见解,认为尼采是以阿波罗精神来克服狄奥尼索斯精神,尼采着意于人性的健康,与德国的启蒙精神接近。他的这一解读成为以后学界理解《悲剧的诞生》的一个基础。(23)另外,本书第13章《尼采对苏格拉底的态度》也可以用来理解《悲剧的诞生》,考夫曼认为尼采并没有真正反对苏格拉底,尼采对苏格拉底的批判是对苏格拉底变相的赞许,将苏格拉底理性精神看作了阿波罗精神的同类。考夫曼对尼采的苏格拉底问题的解读成为一个影响广泛的观点。(24)
在对《悲剧的诞生》的研究中,斯尔克与斯特恩的1981年出版的《尼采论悲剧》(剑桥大学出版社,1981年)是英美世界第一部全面论述《悲剧的诞生》的专著,形成了英美世界理解《悲剧的诞生》的一个新起点。斯尔克与斯特恩两位是古典学者,不同于考夫曼主要从哲学角度出发理解尼采,这两位学者是从古典学发展的角度理解《悲剧的诞生》。这是一部目前最为全面、系统、以编年史的方式研究《悲剧的诞生》的著作,体系完备、资料翔实,主要的学术观点是建立在剑桥古典学派、牛津古典学者等的尼采研究基础之上。尼采《悲剧的诞生》起始是一部古典语言学著作,一般认为在维拉莫维茨的攻击下,《悲剧的诞生》在古典学界是受排斥的,是一部失败的古典语言学之作,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康福德对《悲剧的诞生》的赞扬已经是它发表之后四十年了,与康福德友善的剑桥大学的古典女学者哈里森(J. Harrison)在《希腊宗教研究绪言》(1903)与《西弥斯女神》(1927)中对阿波罗与狄奥尼索斯的理解主要受到尼采《悲剧的诞生》的影响,哈里森认为自己是“真正的尼采信徒”。牛津大学的古典学者多兹(E. R. Dodds)的《希腊人与非理性》(1951)主要是研究狄奥尼索斯酒神精神的非理性特征,这种非理性精神是20世纪现代性社会的一个基本面貌,学者不可能离开他的时代思考问题,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通过酒神精神揭示了现代性的这个基本特征。(25)这是多兹从1948年美国伯克利大学的讲演稿整理成的一部著作,对狄奥尼索斯精神的理解主要建立在《悲剧的诞生》的基础上,这部著作是当代理解酒神精神的一个起点。而多兹在牛津大学的老师默里(G. Murray)的希腊宗教研究基本上来自尼采《悲剧的诞生》的影响。哈佛大学的古典学教授亨里希斯(A. Henrichs)的论文《最后的批评者:尼采对欧里庇得斯的谴责》(1986)是对以前古典学者评论尼采论欧里庇得斯观点的一个总结。他的论文《他身上有一位神在:对狄奥尼索斯人性与神性的现代认知》(1993)是对历代学者的狄奥尼索斯研究的总结,特别分析了尼采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当然,尼采的影响主要促使了这些古典学者对非理性、黑暗的希腊宗教与神话世界的研究。当代的美国古典学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波特教授(J. I. Porter)是当下系统研究尼采古典学的代表,他的《狄奥尼索斯的发明:一篇论〈悲剧的诞生〉的文章》(2000),论文《尼采和悲剧》(2006)等试图从更开阔的视野研究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波特注重从尼采的知识背景出发,发现一些前面学者没有注意到的领域。(26) 波特对尼采古典语言学家身份的界定是:他是一位激进的语言学家。
考夫曼也注重古典学者的尼采研究,在他1968年出版的《悲剧与哲学》中,特别在本书第15章《尼采与悲剧的死亡:一个批评》中,考夫曼系统总结了默里、多兹以及剑桥古典学派等学者的《悲剧的诞生》的研究。考夫曼的尼采在英美哲学界的主导地位持续到1980年年初。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65年,丹托出版了《作为哲学家的尼采》,试图将尼采纳入分析哲学的领域中来,一定程度挑战了考夫曼尼采解释的主流地位。考夫曼尽管认为丹托这部尼采著作具有重要性,但又认为丹托对尼采的研究是进入了他不熟悉的领域,所以,丹托对尼采有根本性的误读。1980年代,法国的后结构主义深刻影响了英美的尼采研究,对《悲剧的诞生》的认识有了新的视野。尼赫马斯(A. Nehamas)在1985年出版了《尼采:如同文学的生活》,代表了美国的法国新尼采的主导地位的确立,尼赫马斯也接受了考夫曼、丹托等人的尼采研究,给人一个新的后现代、解构主义者的尼采形象,他的尼采研究在英美世界的影响至今。在这种趋势下,英美很多尼采学者开始以新的方法研究《悲剧的诞生》,代表性的论文如收录在《国际哲学研究》1987年第19卷中的克拉克(M. Clark)的《解构〈悲剧的诞生〉》,在德里达、德勒兹与保罗·德·曼等人的解构主义背景中,用自然主义方式来理解《悲剧的诞生》。萨利斯(J. Sallis)1991年出版的《十字路口:尼采与悲剧空间》主要重新研究了尼采《悲剧的诞生》中的阿波罗、狄奥尼索斯与苏格拉底形象,注重揭示尼采悲剧观念的多重意蕴。博纳姆(D. Burnham)与伊申豪森(M. Jesinghausen)2010年出版的《尼采〈悲剧的诞生〉导读》重点指出了尼采与达尔文进化论、尼采与荷尔德林、尼采的语言哲学等方面的内容,集中总结了近年来尼采研究的成果。尼赫马斯的《尼采:早期笔记选》(2012,收录在皮平R. B. Pippin编的《尼采导论》,剑桥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是一篇导读文章,对理解尼采《悲剧的诞生》写作时期的思想有启发意义。收录在同一本书中的剑桥大学的高斯(R. Geuss)的《尼采:悲剧的诞生》(2012)也明显受到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影响,也可以看作英美与大陆的哲学、美学合流的表现。在德国,雷比尼茨关于尼采《悲剧的诞生》的前十二章的解读的博士论文是目前为止对这一部分最详细的解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