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鉴定纲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讲 书画作品中呈现的其他内容

第一节 款识

一、款识的起源和演变

款识起源于甲骨文。《汉书·郊祀志下》颜师古注:“款,刻也;识,记也。”

书画款识,又称落款、题款、款题等,是指作者题写于作品上的姓名、年月、图名、纪事、诗文等。款识可分为:上款、下款、单款(穷款)、双款、短款、长款、重题款等多种。

书法作品落款,形成于奏章和信札,往往也是作品的内容。存世有款识的墨迹始见于魏晋。

绘画作品的落款始见于唐代,确实可信的绘画落款出现于北宋。早期的落款以姓名和创作时间为主,文字简约,或细小隐蔽,藏于山石树木屏柱之中,甚至有落款于作品背面者。

元代及其后世,伴随文人画的发展,诗书画一体,长款渐多。款识渐成为绘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参与作品的整体构图。

书画款识是书画鉴定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鉴定的入手方法之一,或有课徒者曰“看画先看款”,也算一派。

二、款识的种类

(一)单款(又称穷款)

只落作者的姓名或字号者,包括花押。押者,署也,花押,即花式签名,如今之艺术签名者。

图一 穷款
清 朱耷《花鸟图册》 上海博物馆藏
图二 穷款
元 赵孟頫《真草千字文》卷 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二)纪年款(创作日期)

记载某年月日所作,种类和方法繁多,下节专论。

图三 花押
宋徽宗“天下一人”
图四 花押
朱耷“三月十九日”

图五 纪年款
清 朱耷《杂画册》 故宫博物院藏

图六 纪年款
明 文徵明《江南春图》 上海博物馆藏

(三)上款(应酬款)

记述作品受赠者或购买者的名号、事由、时间、地点等项,为表尊重,往往书于作品的上部,故称上款。上款遇有对方之名号尊称,又有空格、平头(换行)、抬头(换行并高出一字)的写法。书法作品多见,信札规矩尤多。

图七 上款
清 弘仁《幽亭秀木图》 故宫博物院藏

图八 上款、下款
元 赵孟頫《楷书道德经》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四)下款

与上款相对,记录作者的名号、创作日期、地点等。上下款齐备,亦称“双款”。

图一 双款(上款、下款齐备)
现代 吴湖帆《集宋词句联》
长风堂博物馆藏

(五)重题款

作者在完成作品后已经题款,隔一段时间因故再题。

图二 重题款
清 郑燮《兰石图》
故宫博物院藏

(六)复款(也称双款)

作者已落了款,同时因故又附加诗文纪事等,并再次落款者。

图三 复款
现代 齐白石《松寿图》局部
长风堂博物馆藏

(七)入画款

将款书写在画的内容中,而不是空白处,看似画的一部分。始于宋,兴于清。

图四 入画款
清 郑燮《竹石图》
故宫博物院藏

图五 入画款
(款在屏风)
清 任薰《闲居绘画图》局部
长风堂博物馆藏

(八)落花款

将款题写满书画,几乎不留白地,洒落满纸。始于清代,不多见。

图六 落花款
清 高凤翰《荷花图》
济南市博物馆藏

三、古人款识习尚和时代特点

(一)只落姓名或加敬语、行为

如:王羲之顿首,仇英制。

(二)只落名或字

如:轼、子昂、其昌。只落名中一字,或再加“生”字,书成“某生”,始于明晚期,多用于信札。如:娄坚落款“坚生”。

双名者多不落班辈排行字。

(三)姓名加字、号

顺序因个人习惯或时代习尚有别。如:钱选舜举、铁生奚冈、板桥郑燮。

(四)只落别号

如:大痴道人、梅花道人、八大山人。

(五)加作者籍贯

地名可用今名或古名。如:安吉吴仓石、晋昌唐寅。

(六)题写图名

宋以前只题在人物画像或历史故实画上。山水、花鸟画罕见,宋代自题图名者如“窠石平远,元丰戊午,郭熙画”(图一)。梁师闵、宋徽宗等亦有题图名的作品。元代赵孟頫好之,传世多幅有图名的作品,其子侄辈多效法,如赵雍、王蒙等。

图一 题图名
北宋 郭熙《窠石平远图》
故宫博物院藏

(七)创作日期

约始于北宋,元代已较普遍。

(八)长款

约始于南宋,为数甚少。仅见于米友仁、扬无咎等文人画家。元代文人画长题,多在画幅上部或中部空白处。

(九)上款

始见于元代,题上款的称呼,各个时代有所不同,书写格式也有较大变化。

(十)落款部位

1.早期落款:藏于树石梁柱间,或有落背面者。亦有罩色覆盖者。

2.手卷:落款多在卷末左下。元代有题于卷首者,如王蒙《惠麓小隐图》(图二)。明末开始多见将款题落于卷上空白处。

图二 长卷在卷首落款
元 王蒙《惠麓小隐图》 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博物馆藏

3.册页:明代在每页画幅上仅落名款或仅钤印记,或有不着一字者,或在对页上另作题记、诗文(称为“对题”),最后另加总跋。清中期以后,多在本幅上每页题字,对题和总跋少见。

册页的落款(对题) 明 董其昌《仿古山水册》 故宫博物院藏

4.直幅:元代开始多题款于画幅上部或中部靠边空白处。穷款多落于中下部边缘处,亦有例外。

图三 直幅的落款部位
元 吴镇《渔父意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5.通景、多幅条屏:往往首幅落上款,尾幅落下款,中间的几幅只用印或书诗文,多不落名款。

图四 多幅条屏的落款部位
清 任薰《花鸟图屏》 故宫博物院藏

【笔记与注释】

款识原指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后来延伸指工艺匠人、书画家在作品上的题名、标记等。书画款识是作者身份的凭证,包含了名、字、号、籍贯以及创作的时间、地点、动机、接受者等信息,同一作者的款识,会随作者的年龄、境遇、心情而有所变化。款识是书画作伪的重点对象,因此也是书画鉴定的重点之一。

书法款识源于奏章和信札,较早的实例如三国钟繇《宣誓表》有“臣繇言”,东晋王珣《伯远帖》开头有“珣顿首”,一些唐摹二王的信札也如此,属于内容的一部分。诗文铭记等题材的款识,如隋《董美人墓志》有“惟开皇十七年岁次丁巳十月甲辰朔十二日乙卯,上柱国益州总管蜀王制”,孙过庭《书谱序》卷首有“书谱卷上。吴郡孙过庭撰”(图一)。

图一 唐 孙过庭
《书谱序》
落款
“吴郡孙过庭撰”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绘画的款识比书法复杂,传顾恺之《女史箴图》卷末有“顾恺之画”四字(图二),以往认为这是最早的绘画款识实例,但经研究,此图时代不到六朝,款字是后添的,因此不可信。《历代名画记》记载梁元帝萧绎作画并有题、印传于后,但题的内容已不可考。存世唐画如《五牛图》《高逸图》等均无款识,是因后人题跋才确定其作者的,至于传梁令瓒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署“奉义郎龙州别驾集贤院待制仍太史梁令瓒□”,真伪和时代待考。

图二 传 东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
落款
“顾恺之画”
已鉴定为后添款大英博物馆藏

目前所见比较可信的、最早有款识的绘画,应是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图三),画心右下角树石间有“范宽”款字,极其隐蔽。然亦有异议,如启功等人表示怀疑。另外,米芾《画史》记载有一幅传为勾龙爽的作品,在重裱时发现山石设色下有“洪谷子荆浩笔”款字。由实物和文献可见,至迟在五代时,部分绘画出现了款识,但位置隐秘,这应是画款的初始形态。

图三 北宋 范宽《溪山行旅图》的落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中期后,画上落款逐渐多了起来,如郭熙《早春图》左侧小字署:“早春。壬子年,郭熙画。”(图四)然与另一幅传世郭熙的《窠石平远图》所题款字,显非一人手笔,待考。崔白《双喜图》树干上有隶书小字:“嘉祐辛丑年,崔白笔。”梁师闵《芦汀密雪图》卷末有:“芦汀密雪,臣梁师闵画。”可见此时的画款包含了图名、时间、署名等内容,有的还有印章,但并不署字、号以及上款人等信息。而这些画家隶署画院,或是官员,所以有的作品为表恭敬而署“臣”字,后世所谓“臣字款”,盖源于此。

图四 北宋 郭熙《早春图》、崔白《双喜图》、梁师闵《芦汀密雪图》的落款

宋徽宗是一个特例,他的款识既题图名,又书自作诗,且使用画押,将款识的内容和形式发展得更为丰富多样。如《祥龙石图》(图五),石上有金书“祥龙”二字,画左另书长跋,说明了祥龙石的珍奇,又作七律一首,并署“御制御画并书”和“天下一人”画押,钤“御书”“宣和殿宝”朱文印,这种诗、书、画、印并举的款识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图五 北宋 赵佶《祥龙石图》(故宫博物院藏) 诗书画印具备

南宋画院继承北宋传统,画家也多在边角、山石上落单款或纪年款,字小而不显,如萧照《山腰楼观图》中部树石间留白处署“萧照”,马远《山径春行图》左下角署“马远”(图一),刘松年《罗汉图》石块上署“开禧丁卯刘松年画”(图二)。而一些文人画家如米友仁、扬无咎等,会在画卷末另纸书写长款,记述作画的缘由、时间和地点,并提及受画者(上款人)。如扬无咎《四梅图》卷后(图三)就书有《柳梢青》词四首,并说明是应友人范伯端之请而作画,末署“乾道元年七夕前一日癸丑,丁丑人扬无咎补之书于预章武宁僧舍”,名、字、号俱全,可见在南宋时画款的内容已大致完备。这时还有题诗后只署别号的,如陈容《墨龙图》(广东省博物馆藏)署“所翁作”,郑思肖《墨兰图》(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署“所南翁”。

图一 南宋 马远《山径春行图》落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二 南宋 刘松年
《罗汉图》落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三 南宋 扬无咎《四梅图》落款 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文人画大为发展,画家常将诗文书画相结合,因而长款盛行。赵孟頫常题图名,又作长款以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创作缘由等。如《人骑图》(图四)卷首题“人骑图”,后署“元贞丙申岁作,子昂”,过了三年后又题:“画固难,识画尤难。吾好画马,盖得之于天,故颇尽其能事。若此图,自谓不愧唐人。世有识者,许渠具眼。大德己亥子昂重题。”这可以叫做“重题款”,而拖尾另纸又有赵氏跋:“吾自少年便爱画马,尔来得见韩幹真迹三卷,乃始得其意云。”这是在款识之外又加题跋的一种形式。当然,赵孟頫的款识也有较简单的,仅署“子昂”或“子昂为某某作”等。“为某某作”是元代普遍的款识形式,也就是上款,为表敬重,在写到上款人名、号时就另起一行,与前一行高度平齐,称“平头款”,如李衎《新篁图》(图五)和王蒙《夏山高隐图》(图六)的款署,均是这类“平头款”。元四家以后,款识成为绘画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明清时几乎无画不题款了。

图四 元 赵孟頫《人骑图》中的重题款 故宫博物院藏

图五 平头款
元 李衎《新篁图》 故宫博物院藏

图六 平头款
元 王蒙《夏山高隐图》 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画院和浙派画家如林良、吕纪、李在、吴伟、蒋嵩等人的款识,多只落穷款(图一),也有少数会加上官职的(图二),而有的只署别号,如张路画都只落其号“平山”(图三)。因这些画家款识简单,多在边角处,所以常被挖款、改款,以充为宋人画。至于吴门画派、松江画派等画家的款识,多沿袭元代文人传统,作诗文题记。明代中期以前,上款的写法依然是平头款,如王绂《乔柯竹石图》署:“戊寅五月,友石生为永昇写乔柯竹石图。”杜琼《为吴宽作山水图》署:“成化八年壬辰中秋,杜琼为原博状元写意,时年七十有七。”而明中期以后,出现了“抬头款”,就是在写到上款人时另起一行,且高于其他行款字。这种习惯源自于信札,如祝允明《致朱凯札》中(图四)写到上款人“尧民先生”时就另行抬头一字,高于他行,这种情况在清代更为常见。另外,元人习惯署“作”,而倪瓒画中开始用“写”,如其《竹石乔柯图》(上海博物馆藏)署:“倪瓒写竹石乔柯图并赋绝句奉赠舫斋父文学”到明清时署“写”就很普遍了,如文徵明《浒溪草堂图》署:“徵明写浒溪草堂图”,董其昌《葑泾访古图》署:“壬寅首春,董玄宰写”,这可视为文人画发展的一种表现。

图一 穷款
明 吕纪《寒香幽鸟图》
明 吴伟《松阴小憩图》
上海博物馆藏

图二 明 边景昭
《花竹聚禽图》落款
上海博物馆藏

图三 别号款
明 张路《山雨欲来图》
故宫博物院藏

图四 抬头款
明 祝允明
《录刘姬词及致朱凯札》
上海博物馆藏

一般赠送上款人的作品,元明人写作“画赠”“写赠”“题赠”,但晚明出现了“题似”“画似”,如王鉴《仿吴镇山水图》(天津博物馆藏)署:“己酉春仿梅道人笔,似舜翁老年台词宗正。王鉴。”(图五)“似”即赠送,贾岛有诗云“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可证。对上款人的称谓,各时代也有不用,如元代直呼字号,明代称字号之外,还尊称“先生”“翁”等,至于“词兄”“词宗”“词长”“社长”等称谓,是明末清初文人喜欢结社的表现,但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禁止结社,这些称谓就不用了,改称“先生”“年世兄”“翁”等,道光以来才有“仁兄大人雅属”等称呼。

图五 抬头款
清 王鉴《仿吴镇山水图》
天津博物馆藏

也有将五代两宋写于画面树石中的款识称为“入画款”的,但这些款识均不明显,明清时入画款又盛行起来,石涛、郑燮、金农等人常将款识写于器具、山石上,如同镌刻一般,看似画面的一部分,同时也不会破坏画面的意境,如石涛《六君子图》(图六)、金农《幽兰图》(上海博物馆藏)等。

图六 入画款
清 石涛《六君子图》
上海博物馆藏

【拓展阅读】

刘九庵著:《书画题款的作伪与识别》《古书画的上款与书画鉴定》,载《刘九庵书画鉴定集》,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王耀庭著:《宋画款识形态探源》,载《书画管见集》,台北:石头出版社,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