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过紧日子,全国支援帝都的时代来了?
如果我跟你说,最近国内有一个城市比较烦:
因为财政收支形势较严峻,财政局局长公开喊穷,向上级要钱要支持,市长则呼吁过紧日子,准备把三公经费砍掉20%以上;在这个地方,房地产业这头现金奶牛有点病恹恹,整座城市面临压力。
根据这些症状,你会想起什么画面?是不是荒废的工业园,过剩的住宅库存,讨薪的教师,空荡荡的双向六车道马路?怎么看都像是中西部某个十八线小城吧。
不,这里说的,其实是北京,中国地域“鄙视链”上最顶端的城市。
今天北京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巨变。经济上的北京逐渐远去,政治上的帝都缓缓袭来。伴随着这股不可逆转的力量,首都的财政状况也开始吃紧了。
中国当代史就是充满了戏剧性。过去,是北京睥睨众生,未来可能要倒过来,由全国各地来支援北京了。
财政局局长公开向中央要钱
2019年3月7日上午,全国两会时间。北京代表团召开分组会议审议工作报告,并向中外媒体开放,从这里发出去的声音可以传遍地球每一个角落。
大家很踊跃,你一嘴我一嘴地议开了。其中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吴素芳的发言,可能是最令人意外的,她一开口就是向中央“要钱”: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该说我们进入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北京正在面对城市减量发展带来的财政收入增速放缓问题,2019年应该说是收支平衡最紧的一年”,“未来,在京央企及分支机构、金融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将会迁移,这都将对北京市的产业发展、财政收入的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根据北京晚报的报道,她当场建议中央财政加大对北京的资金支持,并给予更多的业务指导和政策倾斜。
吴素芳局长内心着急当属情理之中。不久前的1月14日,北京市市长陈吉宁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就拉响了预警器。他说今年北京“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存在下行压力,财政收支矛盾凸显”,“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一般性支出压缩幅度不低于5%”。
随后,吴素芳局长上台作财政预算报告时坦承,2019年北京市财政收支形势较为严峻,财政收支“紧平衡”的特征更加凸显,今年会是近年来财力最“紧”的一年。
看来财政大管家也不是那么好当啊。
房地产这根拐杖不好用了
为什么北京的财政运行会面临一些困难?原因主要有几个。
第一,北京正在做减量运动。
前文已经提到,近年来北京坚定不移地疏解非首都功能,以整治拆墙打洞、停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等方式清理外来人口。而且还制定了非常严格的《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将制造、零售、批发、运输、仓储等业态通通外迁。对北京来说,这种经济要素的外流也意味着GDP、地方税收的流失,造成局部地区经济波动。
第二,房地产这根拐杖不好用了。
别以为北京有“总部经济”,有央企,有中关村,就不在乎房地产了。从2016年至2018年,北京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分别为1169亿元、2945亿元、1819亿元,占当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23%、54%、31%。这股力量不容小觑。
2019年北京财政预算报告也承认,房地产业是“我市传统支撑行业”,但是受“房住不炒”影响,“房地产等传统行业财政收入出现波动”。
图2-1 北京政府性基金收入情况
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构成是卖地收入)只有2009.3亿元,同比减少了1123.5亿。2019年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有关部门预计政府性基金收入为2085亿,相当于4年前的水平。
从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看也是一样的。2018年3873.2亿元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的比重为12.8%,比十年前少了6个百分点。
表2-1 北京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的比重(单位:亿元)
图2-2 北京房屋新开工、竣工、销售面积
自2016年北京率先开启新一轮楼市调控后,房屋新开工面积、竣工面积、销售面积都大幅下滑。北京财政预算报告称:“在持续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下,房地产业财政收入预计仍将呈下行趋势。总体看,2019年我市财政收入增长将明显放缓。”
第三,北京的减税降负力度很大。
2018年北京积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为北京市企业减税约400亿元,其中地方级减税约187.8亿元。我们知道,税收是地方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大头。像杭州,其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就达九成以上。
图2-3 北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减税减得多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就会受到影响。北京就是这样,2018年北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只有6.1%,为十年来最低,官方预计2019年将会进一步跌至3.8%。
未来财政收支会更紧张
钱袋子是一切上层建筑的根基,关系着北京2000多万人口的命运。
会不会放松限购限贷,拿出房地产这个“夜壶”刺激下经济;会不会变相松开户籍制度,加入抢人大战;会不会减少国企补贴,影响体制内人群福利;会不会放缓底层人口的清理,使得服务行业的成本少增加一些……
这些,说到底都跟地方的财政收入有关。如果是一时紧张,可能熬一熬就过了。大家舞照跳,股照炒,生活不至于有大影响。但是很遗憾,未来两三年北京的财政收支可能还会更紧张。
第一,中央宣布进入大减税时代,财政收入变少。
2019年中国要深化增值税改革,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的税率降至9%,并继续推进税率三档并两档。
自从2012年试点营改增之后,增值税在帝都的钱袋子里地位越发突出,2017年、2018年两年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均超过30%。
增值税深化改革,势必会让北京的税收进一步萎缩。根据北京财政预算报告,“国家已明确的减税降费政策,将减少我市地方级收入约300亿元”。
第二,近来北京大事喜事多,财政支出变大。
70周年国庆、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世园会,以及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哪一项不是关系大国形象的工程,资金需求旺盛?
以冬奥会为例,北京公布的预算为39亿美元,其中赛事编制预算约15.6亿美元,政府补贴6%(约6.3亿元人民币);场馆建设预算约15.1亿美元,政府投资35%(约35亿元人民币)。单这一个项目就要花去40多亿元。
图2-4 北京增值税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变化
而且这还只是账面上的花费,现实中的配套基建并没有计算进去,一系列的隐形成本也没法估算,比如“奥运蓝”的成本,维稳安保的成本,企业停工的机会成本,等等。
表2-2 2018年财政总收入城市排行榜(单位:亿元)
真正花费多少,有点像糊涂账。与此相比,2014年俄罗斯索契花了500亿美元搞了史上最豪华冬奥会,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花了90亿美元。
所以,你别看2018年北京财政总收入超过一万亿元,排名全国第二,感觉蛮高的。真花起来还是不够用。
中国当代史充满戏剧性
北京确实也不容易。
今天的“帝都”,早已不是北京市的北京,而是中国的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全力做好政治中心角色,成为北京当前最大的政治。
它既有自身的刚性支出,要在改善民生方面加大投入,成为中国首善之区;又要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城市转型升级;还要肩负两个千年大计,支援雄安、建设通州城市副中心。说起来句句都是“不容易”。
为此,吴素芳局长在全国两会上公开提了几个建议,一是中央允许北京多发债,二是中央对北京多发钱。
从2016年至2018年,北京市分别发行了1166亿元、1070亿元、644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券,截至2018年12月其债务余额为4248亿元。
而财政部给北京核定的债务限额是8666亿元。理论上还有发债的空间,如果额度全部用满,可多发债4418亿元,相当于北京全年财政总收入的1/3左右。
如果中央加快发债审批,或者单独安排通州副中心发债权限,确实可以解燃眉之急。不过对于这种“花明天的钱”的做法,中央一直很慎重。
考虑到北京债务风险可控、项目成熟度比较高等因素,中央确实有可能增加其发债的空间,但应该不会允许一次性用完4000多亿元的剩余额度。
至于中央加大资金转移的建议,从2015年至2017年,中央对北京的转移支付(一般转移加专项转移)分别为279.7亿元、292.6亿元、294.8亿元,合计867.1亿元,比同为直辖市的天津少了近150亿元。
图2-5 北京、天津的中央转移支付对比
天津的政治地位远不如北京高,这样的拱卫之城3年内尚且有上千亿元资金转移,北京作为共和国嫡长子有何不可?
只要上边点头,北京确实能够分到更大的蛋糕。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全国财政的总盘子就那么大,北京多拿了,众多小兄弟们拿到手的就会变少,相当于全国各地都在支援北京了。
中国真是充满了戏剧性。
2018年,站在鄙视链下游的一些城市,频频被爆财政揭不开锅。安徽出现教师讨薪潮、云南出现中国首例省级融资平台炸雷,天津最大国有房企天房集团惊爆1800亿负债。
今天,轮到了最顶端城市的财政收支紧张。不过细细想来,这两者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上一轮经济周期里,中西部缺少内生增长动力,长期依赖投资驱动。地方政府要么从银行直接借贷投资,要么以担保、明股实债的形式诱导相关企业下水投资。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大量投资或者无效,或者沉淀在产能过剩的产业。
项目回报率低,债务又高。要化解这些天量地方债,只有两种方式,要么印钞稀释,要么全民征税,反正最终都是由老百姓买单。中央即便出面兜底化解了危机,地方上还是遵循老的发展逻辑,一切照旧。
北京可不一样。它是在减税让利于民的时候,在摆脱传统支柱产业、培育新增长点的时候,在强化首都功能的时候,遇到了财政收支压力。
中央若给予北京支持,使之蹚过这道急流,北京将会是全新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