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关于钙的严重问题
第1章 钙是真正的杀手吗?
毫无疑问,补钙过度能产生毒副作用的观点,会引起舆论界的一片哗然。乳品行业、医疗机构,还有保健品公司,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不遗余力地宣传推广补钙的必要性以及补钙在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的重要性。所以,钙——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有营养的“好东西”。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有人说过量补钙会引发疾病甚至造成死亡,既得利益者的自信心和经济利益就会遭受双重打击,因此他们一定会剧烈反抗。而且,如果相关证据得到全面曝光,相关利益操纵者和律师们也一定会因为惧怕集体诉讼而不得不采取激烈的应急反应,以便减少损失,为既得利益者提供保护。
你是否觉得这一幕似曾相识?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人亲眼目睹了烟草行业是如何捍卫“吸烟是健康生活习惯”这一主张的。小规模抵制诉讼失败后,烟草商们把战斗转向了历时数年的口水仗。他们不断叫嚣“吸烟有害不是真的”“没有证据表明吸烟能引发疾病”。再次挫败后,他们又打起了苦情牌,千方百计地试图说服总检察长和大众,说他们完全不知道吸烟与肺癌有直接关系。最终,他们输掉了巨额资本,赔上了声望名誉! 今天,没有人再会质疑当初反烟草起诉书的真实可信度,然而,有多少不幸的吸烟者由于烟草行业的贪婪而饱受病痛折磨、折寿,甚至丧命?
真正的问题不是饮食中缺钙,而是钙从骨骼中“迁移”到身体的其它部位。
在同业评审的医学期刊上有很多涉及钙的研究。这些最新的调查研究结果和科学数据都呈现出对钙的否定态度,也成为了控诉成人过量补钙有害健康的有利证据。
在我撰写本书的时候,几乎没有人认为,任何人,尤其是老年人,可能会由于过量补钙而致使身体中毒。不但医生们不断警告,大众媒体不停提醒,乳制品行业、保健补品供应商甚至还断言:缺钙是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本章中提供的证据表明,事实恰好相反。骨质疏松症,顾名思义,是一种因骨结构基质中钙离子显著缺乏而引发的退行性病变。这种钙缺失状况仅存在骨质疏松的骨结构中。但是不知何故,这种针对性钙缺失状况反被当作是全身性缺钙的证据。
科学证据所描绘的真实图景其实是这样的:骨质疏松的骨结构中缺钙的程度,实际上反映的是在非骨组织中钙过量存在的指数。真正的问题不是饮食中缺钙,而是钙从骨骼“迁移”到了身体的其它部位[1、2、3]。
如果你每天服用500毫克以上的补钙剂, 你的心脏病发作率就会增高30%,中风的机率也会高达20%。
比起类似骨质疏松症的疾病,过量钙离子的全身性分布会严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和寿命。增加钙离子的摄入量,不仅不能提高骨骼的强度,相反, 会激化钙离子在全身的过量沉积,这无异于火上浇油。
已经有证据显示,非骨组织中过量钙离子的沉积会增加全因死亡率。特别是对美国的两大致命疾病——冠状动脉心脏疾病和癌症来说,其死亡率与过量钙离子的沉积有极大的关联。是时候了,我们应该认真思考这些发人深省的证据了……
过量钙离子沉积易导致心脏病
如果你每天服用500毫克以上的钙,你的心脏病发作率就会增高30%,中风的机率也会增高20%,这是对15个独立的临床研究进行全面审查后得出的结论。该项目的调研报告显示,服用钙补充剂(每天500毫克或以上)的受试者,心脏病发作的风险会增高27%至31%,中风的几率会增加12%〜20%[4、5、6]。
如果将钙元素添加到酿造品中,所制成的物品更加致命。有一项超过61000人参加,为期19年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7],总的来说,如果每天摄入超过1400毫克的钙,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可以增加40%,而死于缺血性心脏疾病的风险更可以增加114%。
美国45岁以上的人口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动脉已经钙化。
另有一项最近的临床试验,把定期补钙的人群与未服用过任何钙补充剂的人群进行了对比。该试验的研究人员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定期补钙的人罹患心肌梗死的风险明显增高[8]。他们还发现,补钙使绝经后妇女的总胆固醇指数升高。而总胆固醇指数一般被认为是衡量冠状动脉疾病发病风险的一项重要指标。
针对健康绝经后妇女服用钙补充剂的专题研究已历时五年。这项研究的报告显示,这些妇女发生血管方面意外的疾病(如心脏病和中风等)的机率极高。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与钙离子摄入量过多有关,因为发生血管方面意外疾病的妇女几乎都经常规律性服用钙补充剂,她们也往往消化吸收了较为大量的钙离子[9,10]。
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我们也许可以发现更为确凿的证据。采用计算机技术和X射线原理,用CT仪对身体器官进行断层扫描成像处理。这个功能强大的诊断工具所提供的扫描结果显示,超过45岁以上的美国人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动脉已经钙化[11]。这一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急剧上升,尤其在绝经后的妇女以及睾酮缺乏的男性中,此比例值更是急速飙升。
晚期粥样硬化斑块(的干重)中,大致50%都是钙盐。
动脉钙化与冠心病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所以冠状动脉中钙化的程度常常被用来作为诊断或评估冠心病病情发展状况的参数[12,13]。一项1990年的研究表明,随着动脉 斑块的发展,钙离子在动脉斑块中的含量也会增加。清晰可见的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最早是出现在动脉壁上的脂质条纹。调查报告说,和健康的动脉组织相比,这些脂质条纹中钙离子的含量可高出13倍之多;中度硬化斑中的钙离子含量比正常的动脉组织高25倍以上,高度硬化斑中的钙离子含量则高出正常值80倍以上。晚期粥样硬化斑的干重中,大致50%都是钙盐。也就是说,动脉粥样硬化组织恶化过程中,早期阶段,是胆固醇含量偏高,但是在晚期阶段,则是钙离子的含量过高[14]。
其他研究者还报告说,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钙的含量更高[15]。这一发现,与越来越多的老龄患者中所观察到的钙离子过量的情况是一致的。
还有证据表明,钙离子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发展阶段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即使患者的冠状动脉钙指数(Coronary Calcium Sore)为零。硬化的斑块不仅仍然存在于这些患者体内[16],而且斑块的分布状况,也和有钙化斑块的患者相似[17、18]。
这一发现有力地说明,有斑块的年轻人同样应该关注钙离子过量的问题,因为在斑块被CT扫描检测到之前,钙离子早已经参与并影响斑块的早期变化过程了。
研究发现,甲状腺钙化能增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
我们检测到的钙沉积斑块并非一天所形成的。在早期发展阶段中,斑块往往是检测不到的。对于一位八十岁的老人来说,如果冠状动脉钙化值为零,那简直是奇迹,但对于一个40岁的成人来说,即便钙化值为零,也要根据其他实验数据和临床观察结果进行综合评估。无论是钙载荷量极小还是冠状动脉钙化值为零,都不意味他的生活方式完全没有问题或者根本不需要改变。因为可被检测到的钙沉积程度是有限的。所以,最好在检测到钙离子沉积以前就调整生活方式,防范患病风险。
过量的钙离子能激化癌细胞的生长
钙元素和癌症是盟友。几十年来,这都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医学研究人员就是不愿意把神化的营养剂和万恶的肿瘤联系在一起。
但事实是,在恶性病变组织中,经常能找到钙化结构,有些是容易看到的,有些是不容易看到的。钙化沉积物往往存在于人体发炎的部位或者抗氧化剂不足的地方。但是,如果钙/磷代谢严重失衡,钙离子沉积也可以在没有炎症发生的情况下生成。一旦钙离子开始积累,无论有没有炎症源点的存在,问题往往都会随之而来。钙沉积结构要么引发炎症发生,要么加重炎症反应,结果都会进一步激化钙离子沉积的恶性循环。
这些钙化组织在癌症患者中最为常见。有证据表明,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因果关系。例如,研究发现,甲状腺钙化能增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19]。
通过运用先进的磁共振成像技术,95%的前列腺癌样本中都存在钙化结构。
不少研究都清楚地证明了过量钙离子与癌症之间的密切关系。有一个针对前列腺癌的调研。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使用了先进的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23例前列腺癌样本中,22例都有钙化结构,概率值为95%[20]。
当然,仅凭钙离子和癌变组织常常存在在同一空间内,还不足以证明钙离子的危害。但是,科学家们所说的“氧化压力”机制,为我们提供了确凿的证据。以下两个事实,就说明了过量钙离子和癌症之间不容置疑的关联:
1. 众所周知,氧化压力是所有退行性疾病的致病因素,尤其是癌症。
2. 细胞内钙离子数量的增加,总是会增加氧化压力,即便检测不到钙化结构,这一事实也不容忽视。
某些癌症的恶性程度与钙离子在细胞中的浓度也有直接关系。小细胞肺癌,是一种极为恶性的癌症,其癌细胞实际上是通过一个化学过程来增加细胞内钙浓度来繁殖的。研究结果证明,随着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增加,癌细胞的侵入性也随之增加,从而导致大面积的转移性扩散[21,22,23,24]。
还有研究显示,骨总量和罹患恶性肿瘤的风险息息相关。骨总量极高的妇女患乳腺癌的风险就会增加[25,26,27,28]。但是,研究员们都无法令人信服地解释骨总量偏高会产生危害的原因,也不能确定骨总量偏高与罹患乳腺癌到底有什么关系。但如果结合其他三种关联,我们就可以发现一种便于理解的可行性机制。
1.骨总量高并不一定意味着骨骼更健康。骨总量偏高的妇女常常都是那些摄取了过多钙补充剂的群体,这就意味着,她们体内极有可能存在着过量的钙离子。
2.如果持续过量地摄入钙,钙离子就有可能沉积在非骨组织中,包括乳房。在X光检查结果中,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乳房上经常存在钙化组织,有些肉眼可以察觉,有些则需要在显微镜下观测[29,30]。事实上,很多患者都是由于发现了这些钙化组织的存在,才开始进行乳房活检的[31]。
3.最后,乳腺组织中的钙沉积会促使钙离子迁移到单个乳腺细胞内。随着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增加,增加癌变的氧化压力也随之加大。
此外,研究表明,有钙化组织的乳腺癌患者,存活率相对较低[32]。还有更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癌症对钙离子的依赖。癌细胞的扩散,似乎极为需要,至少是极力促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增加。
许多癌细胞实际上是通过病变增加流失通道来加速钙离子迁移进入细胞的。在迅速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同时[33],氧化压力也急速加大,癌细胞也就可以随之扩散到其它腺体和器官。
这种钙离子向细胞内的聚集增加了氧化压力,激化了癌细胞扩散。
相对应之前所述,如果能抑制钙离子的吸收,似乎就可以减弱癌细胞的扩散能力,也不容易刺激新血管的增生[34]。实验表明,去除转移性脑黑素瘤细胞中钙离子后,癌细胞的扩散速度也被降低了。此外,减少此类细胞中钙离子的含量,也会降低细胞内的氧化压力。氧化压力的降低实际上会增加这些恶性细胞的抗化疗性,因为化疗(有毒化学物质)方法是试图通过增加细胞内的氧化压力来杀死癌细胞[35]。
虽然过量的钙离子在细胞中存在,不一定会导致癌症的发生, 但是它一定会通过增加氧化压力来损害细胞健康,结果就是机体患病,包括心脏疾病和癌症。
过量的钙离子和毒素能促进细胞功能障碍,甚至导致死亡
毒药之所以有毒,主要是因为它能引发分子巨变,并通过连锁反应产生更多的毒素,如同森林大火般急速蔓延,吞噬并摧毁所能触及的一切组织结构。科学家们把这种有促氧化剂作用的“火”称为氧化压力。抗氧化剂,则是人体防御促氧化剂及其产生的氧化压力的卫士。抗氧化剂不但能够压制氧化压力,还能抑制其产生更多的毒素,防止自己被转化成毒物,因此日常补充抗氧化剂很重要。
如果钙浓度持续过高,随之的大量连锁反应会导致细胞凋亡。
由于细胞的类型不同,细胞外的钙离子[胞外钙]量可能比细胞内的钙离子[胞内钙]量高1,000至10,000倍。这种浓度的差异意味着细胞外面的钙离子总是想要进入到细胞内部。钙离子能通过各种渠道进入细胞。但是,钙离子一旦进入,且浓度持续过高,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会导致细胞的凋亡(apoptosis)或着坏死(necrosis)[36]。
有证据表明,一些已知毒素能极大地促使钙离子穿透细胞膜。例如,甲醛就会诱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上升[37]。人体如果接触到了甲基汞(汞的一种巨毒形式),钙离子进入细胞内的程度就会增加,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率的升高[38,39]。砷也能诱使钙离子急速涌入细胞[40]。在糖尿病中,血糖浓度升高往往会引发对机体的损害,但它们似乎也是通过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水平来导致细胞死亡的[41]。
如前所述,许多癌细胞中钙离子浓度的增加,是因为这些癌细胞中钙离子通道的数量增加造成的[42]。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的作用,就是通过阻断这些渠道,防止钙离子进入细胞,进而预防某些疾病。例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防止接触过强毒[甲基汞]的大老鼠出现神经障碍问题[43]。
最近公布的一项研究发现,钙离子浓度的增高与任何疾病造成的死亡之间都紧密相关。
即使没有毒素的存在,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过高,也会引发神经细胞的损伤和死亡[44]。即便没有接触到已知毒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也是不祥之兆。虽然不是全部,但也是绝大多数人中,由氧化剂诱导性细胞损伤及死亡的发生似乎都始于钙离子浓度的居高不下[45, 46,47,48]。正是这 种细胞内钙离子水平持续升高的状况,引发并加剧了某些退行性神经疾病,如卢伽雷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或ALS)[49]、帕金森氏病[50]和阿尔茨海默氏病[51]。
钙离子过量会增加所有疾病的致死率
如前所述,冠状动脉钙化指数能较为可信地预测心血管意外发病率及心肌梗死致死风险率。冠状动脉钙化指数还能准确地预测出各种疾病致死(全因死亡)风险率[52,53]。从钙离子数尚未被检测到起,随着钙离子指数上升,各种原因造成的死亡率也随之增加[54]。
作为一个独立因素,钙离子在体内的沉积会造成各类疾病死亡率的升高。很多相关领域的研究都已证实了这一重大发现。最近发表的一项为期8年的研究发现,钙离子水平的增高与全因死亡率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55]。另一项针对冠状动脉疾病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对比研究了两类病人。一类是没有其他传统冠状动脉疾病危险因素存在、但冠状动脉钙指数偏高的病人,另一类是存在三个或三个以上传统冠状动脉疾病危险因素、但是冠状动脉钙指数为零的病人。结果发现,第一类人群的死亡率明显高于第二类人群[56]。
冠状动脉钙化与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率增加有密切的关系。
即使不检测冠状动脉中的钙离子状况,钙离子的沉积仍可预测全因死亡率的情况。位于主动脉瓣和二尖瓣根部周围的钙化组织也与全因死亡率的增加有关。相对于瓣膜都没有被钙化的病人,一个瓣膜周围有钙化组织的病人的死亡率(包括全因死亡)更高。如果病人的两个瓣膜周围都有钙化组织的话,死亡率就更高了。瓣膜钙化与死亡率是相对独立但密切相关的问题[57],也就是说,机体钙化的过程不仅仅能增加心脏病的死亡率,它和各类原因造成的死亡都是密切相关的。
“冠状动脉钙化与由各种原因造成的死亡率增加有关”,重视这一发现非常重要。和身体的其他部位相比,冠状动脉中的钙离子累积情况更容易检测。通过检测冠状动脉钙化情况,我们可以预测所有慢性退行性疾病的病变情况。冠脉钙指数,不仅是判断冠状动脉疾病和斑块负荷的良好指标[58],也是评估一般慢性退行性疾病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
此外,也有研究发现,血清甲状旁腺素数增高与全因死亡率增加有关[59,60,61,62,63,64]。甲状旁腺激素能通过若干渠道增加血液中的钙离子浓度,因此这一发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早年对乳碱综合症的鉴定确认了钙补充剂能毒害机体的观点。
上文中提到过一项超过61000名女性参加的大型研究。其研究结果显示:如果每日钙元素摄入量超过1400毫克,不仅有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机率更大,而且死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疾病的机率更高。令人警觉的是,无论是从饮食摄入,还是通过服用钙补充剂,摄入最高量钙元素人群的死亡率是摄入较少钙元素人群的2.57倍(257%)[65]。
钙补充剂的毒性
早年对乳碱综合症的鉴定,其实已经确认了钙补充剂对身体有毒的观点。这一发现源于1923年,当时消化性溃疡病通常是用牛奶和碳酸氢钠来治疗的[66]。尽管牛奶和碳酸氢钠足以诱发乳碱综合症,但是这种疾病并不常见。80年代中期,质子泵抑制剂被广泛用于治疗溃疡时,乳碱综合症几近消失[67]。但是,当人们用非处方类碳酸钙抗酸剂(取代牛奶作为优质钙的来源)自行治疗消化性溃疡时,他们的乳碱综合症发病率就大幅增加了[68、69]。当年的乳碱综合症,如今是由碳酸钙引起的,几乎没有或者极少有因牛奶发病的。乳碱综合症已经成为诱发任何程度高钙血症(钙离子过量)的第三大成因,也是诱发末期肾病病人罹患高钙血症的第二大成因[70]。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个人摄入大约2000毫克的钙补充剂,再服用牛奶和一些维生素D补充剂,这个人就可能患上乳碱综合征[71]。一位女性乳碱综合征病人的情况就是如此。她其实特别注意控制碳酸钙的摄取量,每日只服用1000毫克的碳酸钙。但实际上,她每天还服用800IU(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和一碳酸钙抗酸剂。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一发现,因为目前广泛建议的每日钙元素摄入或补充量高达1500毫克,远远高于这位患者的摄入量[72]。
即便补钙是必需的,推荐的补钙量也太接近可能导致乳碱综合症(含代谢性碱中毒,肾功能不全和高钙血症等三要素)的最小量了[73,74]。这也从另一方面证实了很多人定期摄取的钙元素量过多的原因。在日常补钙的同时,人们常常还摄入一定剂量的维生素D,这就会使体内的钙元素含量增加。即使没有患上乳碱综合症,这样做的结果也是弊大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