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
一、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属性
《旅游法》从广义的角度界定了公共景区门票价格,即公共景区门票价格不仅包括进入景区参观游览的价格,还包括景区内交通运载工具、导游讲解服务等价格。公共景区门票价格是景区旅游资源历史文化、审美、科研教育、经济等综合价值体系的反映,是旅游者进入景区进行游览观光、休闲娱乐所支付的费用,是景区临时使用权的购买价格,不是景区所有权的价格。
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属于服务价格范畴,作为由政府批准在旅游景区内向游客收取的专项费用,公共景区门票价格兼具公益性和盈利性。首先,公共景区门票价格是一种资源补偿费,是游客对景区资源和环境损耗或使用的一种生态补偿,属于公益性公共事业收费范畴;其次,公共景区门票价格是国家委托旅游景区管理机构收取的,是国家行使景区所有权、收益权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景区准入的门槛高度,是一种接入服务费或通道费,属于具有一定程度盈利性的公共服务收费范畴;最后,门票价格是旅游景区正常运转的资金来源。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由于政府财力不足,尽管公共景区所有权归全民或集体所有,但为了合理补偿成本、保障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目前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在很大程度上仍体现盈利性特征。
二、影响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公共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景区作为准公共产品特有的基本属性在成本分摊与定价机制上的特定微观因素,也有行业特征、产权结构和经营管理方式等供求方面的中观层次因素,还有经济发展水平、政策环境和市场结构等宏观层面的因素。多方面的因素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景区价格门票的变化。
1.公共景区的基本属性决定其门票价格的合理区间
一是公共景区具有公益性。公共景区依托的核心旅游资源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在我国社会主义体制下,核心的公共旅游资源本身就具有公益性,公共景区属于一类公益性服务,这在相应的法律法规中有明确体现。
二是公共景区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公共景区凭借其旅游资源可以满足游客多层次多维度的需求,对国民素质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同时,公共景区还具有负外部性,在某些时候出现拥挤外部性问题。此外,由于景区经营管理者为了经济利益,过度开发景区旅游资源,对景观造成不可恢复的影响,产生负外部性。
三是公共景区具有一定的区域垄断性。由于自然风景区、人文名胜古迹等公共景区地域分布的不可移动性,或者不同旅游资源的自然形态或人文形态特点的唯一性,旅游者游览旅游景区的感受是不同的,使得不同旅游景区之间几乎不可替代;同时,由于景区资源的不可分割性,或者经营管理的规模经济和范围,使得公共景区具有较强的区域垄断特征。
公共景区的技术经济特征是决定景区门票价格形成的基本因素。公共景区所具有的区域垄断性,使得市场定价可能会产生垄断高价和低质量服务,要求对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进行有效的规制,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同时,公益性和外部性的特性要求景区门票价格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以便对旅游者进行承载量管理,减少或消除负外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景区的正外部性,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效平衡。
2.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机制是影响公共景区门票价格的重要因素
从供给层面看,公共景区的产权结构、经营主体及相应的管理体制,对旅游景区投资、经营管理和门票价格形成具有直接影响。旅游景区所有者、开发者、经营者与旅游者共同构成旅游景区门票管理的利益相关者体系,都影响着旅游景区供给方式选择和门票价格形成。
景区开发和管理成本是门票价格形成的基础。绝大部分旅游景区如果没有进行有效保护和基础设施开发投入,是很难对旅游者开放的,因此,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成本必然是门票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旅游景区的开发和管理成本包括人工成本、管理成本、专项建设成本和资源有偿使用的补偿成本等。
从需求层面看,相对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旅游是一种非必需品,是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增加的。一般而言,旅游者对公共景区的市场需求是富有弹性的,且其对不同类型景区的需求弹性存在差异,不同客源地的需求弹性也存在显著差异。对于世界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旅游景区,由于其资源稀缺性和珍贵程度较高,旅游者对其需求弹性相对较小;旅游旺季时,旅游者对公共景区的需求弹性也较小;外地旅游者对高等级、高品质的旅游景区的需求弹性要比本地人低。此外,旅游者支付能力也是影响其对不同类型景区需求的重要因素。支付能力强的旅游者对门票价格承受能力较强,愿意为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支付更高的溢价。
3.产权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差异化导致门票价格形成走向分化
(1)产权结构多元化
我国公共景区数量大、类型多、归属复杂,尽管名义上公共景区的所有权都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景区经营管理的格局(见表1-3)。以A级及以上等级旅游景区为例,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主体主要包括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企业和部队四种类型。其中,企业负责经营管理的景区数量最多,其次为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部队经营管理的景区数量所占比重较小。
表1-3 2015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
资料来源:国家旅游局,《2015年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
(2)经营管理方式多元化
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部队属于非独立市场主体,它们对公共景区的经营管理,形成了公共景区经营管理的非企业化模式;企业属于独立市场主体,它们对公共景区的经营管理,形成了公共景区经营管理的企业化模式。前者又可细分为租赁经营等五类。可以看到,不同的公共景区经营管理模式,其特点有着明显不同(见表1-4)。尽管它们的所有权都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但所有权、保护权、经营权和管理权的关系却有所不同,行政单位经营管理的公共景区通常“四权统一”,企业经营管理的一般实行所有权、保护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四权分离”。
表1-4 公共景区典型的经营管理模式
资料来源:根据王咏(2005)、各省旅游景区(景点)体制改革的相关文件整理。
4.其他影响因素
景区性质、资源价值、等级和服务质量也是影响景区门票价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对于绝大部分公共景区而言,由于其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同时具有较高的历史、观赏、科教、社会、科研、审美和生态等综合价值,且属于全民或集体所有,是全体国民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应坚持定价的公益性,同时鉴于这些旅游景区较高的经济价值,应从促进大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合理确定其价格,尽可能平衡定价的公益性和盈利性。此外,一般景区等级越高,服务质量越好,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就越大,门票价格也就会越高。
门票的定价还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相关。因此,景区门票定价应在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的人均收入和居民的消费水平等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出游客经济和心理都能接受的价格范围。
国家价格管理政策和旅游景区价格管理体制也是影响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公共景区门票价格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调节价,其价格形成必然会受到国家价格管理政策影响。另一方面,公共景区门票价格实行分级属地化管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方政府对旅游景区的利益诉求差异较大,对门票价格形成也有重要影响。通常,经济欠发达、经济结构单一地区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更倾向于追求短期利益,提高门票价格;相反,经济发达地区则倾向于降低门票价格,更大限度地吸引旅游者,带动大旅游产业发展。当前全域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这必然对作为旅游核心吸引物的旅游景区的门票价格形成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