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悦英语:“玩”出最好的课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英语教学路上,我们遭遇的三个“路障”

1. 缺乏交流语境

在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中,语境缺乏被认为是最突出的问题。学生学习母语是在自然的状态下,没有任何任务意识,自然而然地形成对词汇的积累与对语言的认识。而对非母语的英语学习来说,我们的学生则是一种刻意的学习,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中,学习的兴趣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学校,学生接触的语言信息源几乎只有课本、课堂,并且,这种通过课本和课堂的学习也只限于一周三次(或一周四次),每次30—40分钟。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家学习英语的时间非常有限,加上遗忘规律的作用,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语境的缺乏,成为影响当前小学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1)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就是我们接收和交换语言信息的环境。在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语言是自然、生动的,信息量大,重复率很高。一般的日常用语,如告别、问候等,一天就会重复多次。此外,学习者还经常接触到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听到不同类型和不同题材的谈话。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不但学习到语言本身,还能学到如何得体地使用语言,知道什么情况下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所以,这样的习得过程首先是大信息量、大输入量的过程。强调语言环境的重要,首先就是强调大输入量的重要。

一直以来,北大附小都强调建立真实有用的语言环境。教师们想方设法让学生高频次地接触英语,在低年级还增加了课时(比市区的统一课程标准增加了1课时)。此外,我们还利用广播时间播放英语节目,目的就是尽可能地优化语言环境。

(2)语言情境。

语言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把语言放在一定的情境或故事场景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提升语言学习效果。这里的情境不仅指实际的生活情境,还包括模拟的生活情境,如交际情境、有关衣食住行的各种情境、直观教具情境、表演情境、想象情境等。

北大附小的英语教学一直倡导优化语言情境,具体来说,就是帮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生活场景中,通过表演和体验等多种方式感受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提升语言学习实效。然而,创设的情境毕竟是模拟的,不真实,不地道,甚至还会出现教师创设的语境可能与真正的语用情境不一致的情况,不仅不能准确地实现语言的表达和输入,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高年级的学生往往对这些假的情境嗤之以鼻,课堂学习参与程度较低,课堂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近年来,我校英语团队的教师做了很多尝试,比如在故事单元的学习中,教师会将童话或寓言故事改编成剧本,然后请学生来分角色表演。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再比如,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们会利用实物、图片、PPT课件、肢体语言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呈现接近真实的模拟语境,努力帮助学生提升英语学习效率。但显然,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尝试,创新,通过多种途径多为学生创设真实地道的语境,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文化情境。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基础内容,如词汇、语法、阅读、试听等方面的内容,还要特别加强对东西文化差异的教学与渗透。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挖掘语言的文化内涵,渗透文化意识。教师要尽可能全面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如西方国家的人不喜欢谈论个人年龄、收入、婚姻等个人隐私),让学生学习地道的英语;其次,尊重和理解语言的文化差异,开展基于国际理解的教育。教英语并不意味着一味弘扬西方文化,身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对本民族的文化有着浓浓的挚爱情怀和主体意识,在尊重、理解、理性、辨别的基础上对西方文化进行有选择的教育,让学生有一个宽广的多元文化立场和国际视角。

2. 母语和外语的不同习得机制

影响英语教学效果的另一个深层原因,就是母语和外语的习得机制不同。有研究者指出,在所有影响外语学习成效的因素中,有四个是最主要的因素——情感、输入、语言环境和关键期。在这其中,情感和语言习得机制是自然生发的,是外语学习很难向母语效仿的。

(1)情感差异。

几乎所有正常儿童六七个月时开始咿呀学语,到五岁左右,就能掌握相当复杂的句子结构,可以比较自由地运用语言来进行交流。而大多数中国人学习英语都困难重重,学习效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在这里,外语学习心理理论所说的情感因素包括动机、态度、自尊、自信、焦虑、移情、自我形象等。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为:输入→过滤→吸收→组织→监控→输出。如果学习者对所学课程感到惧怕和忧虑,就会产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心理障碍,语言材料在“过滤”这一阶段就会停止不前,无法到达大脑并被吸收,当然更无法进入此后的各过程乃至输出运用了。

(2)语言习得机制差异。

儿童为什么五岁左右就完成了母语习得,在语言掌握方面有如此非凡的表现呢?诺姆·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认为,儿童之所以有如此非凡的表现,是因为大脑中存在一个内在的语言习得机制,它由普遍语法和一些学习操作程序组成。儿童学习语言既快又好,靠的就是与生俱来的普遍语法。但是,普遍语法在成人身上却不再发生作用。在语言习得的生理性这点上,乔姆斯基的观点与伦纳伯格(Eric H. Lenneberg)提出的“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是一致的。伦纳伯格认为,语言是大脑的产物,语言能力的发展受到人的生理基础的严格制约。他把儿童习得语言的优势归因于生理因素,认为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是在两岁至青春发育期之前这段时间,过了这个阶段,语言学习就会变得困难起来。而英语不像我们母语那样自然而然地存在于生活中,我们的文化和认知结构都不是由它编码的,它无法作为我们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更不可能像母语那样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地生成。所以,中国人学习英语是一种人为的学习过程,它不存在一个发展的关键期。

3. 不一样的学生需求

学生学习能力两极分化是英语教学中面对的又一大困难。在英语教学中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一直是我校英语教学的努力方向。我校作为北京大学的子弟学校,高素质、高期待的家长群体和起点高、思维活的学生群体,也是对英语教学顺利、高效展开的巨大挑战。

我校现有学生约2300人,分布在六个年级的63个班级中。这些学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甚至不同的国家,他们兴趣爱好各异,英语学习起点和需求也各不相同。

从生源的家庭背景看,我校学生大致呈现如表1.1所示的四种状况。

表1.1 北大附小学生生源分析

从表1.1可以看出,我校学生大多出生在高素质的知识分子家庭,家长们普遍学历高,见识广,留学经验丰富,对孩子英语学习的期望值更高,付出的精力和代价往往更大(90%的学生曾在外报班),对学校英语课程开设和教学往往表现出更深的关注。如要求教师专业基础扎实,口语地道;要求提升孩子的英语综合能力;要求作业少,有效率,教学生动活泼。与此同时,由于家长的文化层次和教育背景不同,家长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关注程度和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截然不同。例如部分家庭未来打算把孩子送往国外学习深造,他们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要求比较高,这种家庭往往能够给学生提供语言交流的环境,培养其英语阅读的习惯,同时对学生进行课外英语学习的补充。

在尝试英语课程改革之初,我们曾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摸底。受家长耳濡目染的影响,北大附小的学生大多数从入学起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是带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文化积淀走进校园的。同时,北大附小的很多学生有过不同形式的国外游学经历。我们把差异化的学生学习水平分为三类:有国外游学经历的、在国外学习半年以上的(含半年)、在国外学习两年以上的。总体上看,北大附小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外籍生的融入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整体英语学习水平。

父母在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或客座教授的外籍专家的孩子来我校就读,这部分学生的母语大多是英语。北大附小是北京市少数有招收外籍生源资质的学校之一,目前有正式外籍生100人左右。他们的融入,大大提升了学校整体英语学习水平。

第二,丰富的游学经历让学生的口语与阅读能力十分突出。

我校在读学生中,出生在中国但随父母有过驻外学习经历的约占40%;在国外学校学习半年以上的学生约150人,占总人数的7%;在国外学校学习两年以上的学生约60人,占学生总人数的3%。四、五、六年级有近50%的学生入学后有过国外游学、出访的经历,且年级越高这样的学生越多。由于家长工作的需要,学生在国外接受较长时间的教育,其英语水平虽然赶不上母语水平,但他们的口语和阅读能力明显强于国内其他学生。

第三,课外补习的甄选和投入助推了英语学习的起点。

虽然很多学生并没有较长时间国外生活和英语学习的经历,但其家长对英语学习非常重视,多数家长从孩子上幼儿园起就让孩子通过各种途径学习英语,有的甚至在幼儿期就开始亲子英文阅读。这部分学生在一年级入学时早已不是零起点。这样的学生占我校学生群体的多数部分。

综合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北大附小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好,学习水平在同类学校中处于相对突出的位置。在这种高起点、高期望值的教学背景下,学生英语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极高,有的学生已不能满足于正常教材所学的内容,有的学生对视听课、戏剧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明确提出不做英语作业,还有的学生对老师的口语“提出质疑”,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差异对学校的英语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