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法庭里的坚守
(代序)
华灯初上,时光静然。放下一天的工作,让心灵归于一份闲适。望着办公桌上一摞厚厚的日记文稿,我顿感一股乡村质朴气息扑面而来。这是一个基层法庭法官的呕心之作,融入他法庭工作二十余年的所作所为、所想所感。静静翻阅这些文稿,我从中读出了一种“坚守”。
作者所在的法庭,属于法院中的基层,处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最前沿,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肩负的是化解矛盾纠纷、守护乡村和谐的重任。就是在这样的基层,作者从一名大学毕业生做起,怀着一种信仰,一待就是二十余年。二十余年的法庭工作,二十余年的岁月洗礼,褪去青涩,沉淀成熟,生命融进担当与大爱。乡村法庭将多少青丝染成了白发,信念坚如磐石,奉献和坚守却是永远不变的承诺。挪威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温赛特说过:“信仰坚定的人是一刻也不会迷失方向的,他的灵魂将冲破炼狱的烈焰直奔天堂。”作为一名法官,这种坚定的信仰从哪里来?来自于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对审判事业的崇敬。只有这样,才能在审判工作中始终坚守内心的宁静,才能真正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无愧于党和人民的重托。
说起坚守,中外历史上有许多相关典故:陶渊明东篱采菊,坚守一份自适;李太白醉酒狂歌,坚守一份狂傲;杜子美茅屋疾呼,坚守一份关怀;托尔斯泰高龄出走,坚守一份朴素的心灵,平民的情感……而我们基层法庭的法官长年与法庭相守,默默无闻之中,维护公平正义,奉献最美青春年华,坚守一份责任。
坚守有苦也有累。这本《法官日记》虽也述及当下基层法官的苦楚与无奈,但身在其间的法官们却不畏艰辛,痛并快乐着,执着前行!送达文书的乡间路上,独处僻壤的办公场所中,似火骄阳下或凛冽寒风中的田间地头……成为他们实现人生价值和挥洒青春的舞台。法庭是个生活百象的大舞台,记录过多少分分合合,上演过多少喜怒哀乐。本书讲的虽是作者自己法庭的故事,但也是法庭工作日常的缩影,展现了其间的苦辣酸甜。
坚守中体现智慧。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法律意识日益增强的人民群众,基层法官不仅要有精湛的理论基础与司法智慧,更要有高超的群众工作艺术与纠纷化解能力。这本《法官日记》将抽象的司法理论与形象的司法实践完美结合,在遵循司法规律的实践操作中积累司法智慧,实现与司法人性的最佳结合。本书的出版,想必会为基层法官与后来者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理论支持。
作为一名基层法庭法官,作者具有扎实的法律专业功底,视野开阔,涉猎甚广,对历史、文学、心理学等知识的运用融会贯通,国学素养更是深厚。本书语言风格诙谐幽默,场景描述引人入胜,遣词造句脱口而出,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诗词楹联对仗工整,对人物的刻画更是可爱灵动、栩栩如生。生活中的作者热爱学习,善于思考,在坚守基层法庭二十余年,完成繁重的办案任务的同时,还利用点滴闲暇时光,静心学习,乐在其中,是铅华洗尽,是年岁沉淀,更是对生活价值的追求。
虽说本书采“日记”式的叙述,源于工作之中的点滴琐事和碎片式的感受心得,但作者在其中流露的思想颇有古隐士之风。也许这与他出生、成长、工作在南太行山脚下,受竹林七贤、梅溪先生、夏峰先生,特别是邵公康节等隐居辉县的大贤们的思想影响有关,故其生活方式虽多姿多彩,但也恬淡自然。国学大师冯友兰曾为其女宗璞手录一副对联:“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清风酒一船。”作者的精神特质也颇契合此意境。在一些人心浮气躁、物欲涌动的今天,能守一份淡然与恬静的心情不易。作者用一种法官的坚守,扑下身,安下心,扎下根,奉献出的品质与精神弥足珍贵。
读完《法官日记》文稿,我始终在想,法官在坚守着自己的良知,坚守着法律、法院这块神圣的领地。那么,是什么力量让法官一直坚守?我想,对法律的信仰、对法院工作的深情是必不可少的。听到法庭闭庭时响起的掌声,看到当事人在领到赔偿款时那会心的笑容,目送调解和好的夫妻结伴离开法庭,感受赡养案件中原本已现裂痕的亲情在法官的调解下重新弥合时的温馨,这时的法官是欣慰的,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平常事,同时也是在做有人生意义的事,用一颗平常心为法治建设贡献了一份“微力量”。我想,这就是人民法官“坚守”的意义!
谨以此序,献给在基层法庭默默坚守的广大法官,献给所有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的人。
袁荷刚
河南省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2017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