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
種花之新舊法(附出天花)
“您帶着小孩兒上那兒呀?”“我帶着他種花[1]去。您上那兒呀?”“我到東邊看個朋友。您打算帶他到那兒種去哪?”“我打算到醫院裏去。本來我們胡同裏有一個施種牛痘的地方,他們還是按着老法子。因爲有朋友告訴我説,新法子可比舊法子强,又省事又没危險,您何妨帶他上醫院去呢。於是我纔帶着他到醫院去種花。可是究竟好不好我還是不知道。”“現在醫院裏給小孩兒種花是非常的好。頭一樣是種的時候不疼,又簡捷又省事,您想要是不好,那醫院裏爲甚麽有好些人去哪?”“是呀。那麽到了醫院是怎麽個規矩呢?我還不懂哪。”“我可以大概給您説一説,省得您到裏頭摸不着頭緒。”“好。我們一邊走着一邊説罷。”“您到了醫院進門先掛號,他們跟您要掛號錢,您給他們錢,他們給您一個牌子,牌子上有號數。後來是按着次序叫,到了您這一號您就過去。他叫小孩兒把胳膊伸出來,用小刀子蘸上藥,輕輕刺破了一點肉皮,然後他取出一點牛痘漿來給種上,再用紗布和棉花給小孩子纏上,這就算完事了。”“那麽還漿不還呢?”“新法子種花兒没有那事。若是有相好的外國醫生,過了三五天再請他看看,或者再給一點藥吃,也就得了。”“是了,外國醫院也是這麽個辦法麽?可是比從前的舊法子强的多了。”“可不是麽,兄弟就是用新法種的,至於舊法子種花,兄弟因爲没經過,所以不很知道。”“中國古時候,本有種花的法子,人人都不肯用。差不多的人都是出花,出花的時候就如同得了一場大病一樣,必得請大夫吃藥,一個不小心就能喪了命。後來纔有外國人把種牛痘的法子傳到中國來,中國從此纔有這個法子,慢慢的種的人就多了。”“從前是怎麽個種法呢?”“比方有一位先生,他要作這慈善事情,在春秋兩季找好了地方,預先貼出報子[2]去,上寫‘施種牛痘’。我們看見這個報子,按着日子把小孩抱到那裏去掛號,他們也按着次序叫號,叫小孩子把衣裳脱下來,在左右胳膊上用小刀子刺破一點肉皮。每只胳膊上種三棵[3],種完以後到了七天纔能灌漿。”“甚麽叫灌漿呢?”“灌漿就是所種的花都發起來了。”“灌漿之後怎麽樣呢?”“就得把小孩子還抱回原種花的那裏去。他們把他的漿用針挑破刮下來,把這漿再給别人種上,這叫還漿。”“後來怎麽樣呢?”“後來到了十二天,疙痂[4]掉了就算没事了。要是出花到了十二天可就麻煩了。小孩子若是平安了,就要供娘娘了。”“娘娘是甚麽?”“就是管花兒的神,甚麽[5]疹娘娘、痘疹娘娘,一共有九位。到了這一天,親友們都來燒香送禮。”“那麽本家兒有甚麽舉動哪?”“本家兒必得預備酒席,對於娘娘還要糊紙龕、寶蓋、執事轎子,燒香上供。”“親友送甚麽禮物呢?”“有送燒小猪的,有送燒肉的,還有送凸蓋[6]。總是燒的、烙的、有皮的纔好。”“那是甚麽用意哪?”“爲的是小孩子吃了把這花的疙痂揭下來,所以送禮也呌‘揭疙痂’。”“那麽種花也要供娘娘麽?”“種花也有供娘娘的,那不過都是婦女們迷信就是了。”“是是,天也不早了。您趕快抱着小孩兒種花去罷。改天見。”“改天見。”
青年會大綱
“您到那裏去?”“我到青年會洗澡去。”“青年會是澡堂子麽?”“不是澡堂子。”“既不是澡堂子,您怎麽到那裏洗澡去呢?”“因爲青年會裏頭有沐浴室,凡是會員都可以到會裏洗澡去。”“真不‘一處不到一處迷’。那麽這個青年會是個作甚麽的地方呢?”“青年會的宗旨是輔助青年人增進道德,造成一個完全高尚的人格,後來可以服務社會。”“這個會是誰發起的呢?”“從前有一個英國人衛良佐治他發起的。後來各國看着這個會實在有益社會,所以現在中西各國没有一國没有城市青年會的。”“我們中國有幾處青年會呢?”“現在一共有二十二處。”“按這麽説,豈不是各省都立了麽?”“是,不但有男子青年會,而且還有婦女青年會,各學校還有學校青年會。”“學校青年會是誰設立的?”“是各學校全體學生組織的。近來華語學校全體教員也組織了一個教員青年會,真是全國首創破天荒的一個青年會。”“這個城市青年會的内容是怎麽樣的組織法呢?”“總理會務爲董事部,以正宗基督徒爲主體。所以基督徒的會員爲義務會員,有選舉權及被選舉權。每年由義務會員中選舉會正一人、會副一人、司庫一人、書記數人。”“還有甚麽部呢?”“有總務部、德育部、智育部、體育部、學校部、編輯部、庶務部。各部設委辦數人,也是由義務會員中推舉以上各職,完全都是中國人擔任。”“也有西國人擔任職務嗎?”“各部均設幹事數人,中國人西國人都有。”“總務部管理甚麽事情呢?”“總務部設總幹事、副總幹事各一人。輔助會正辦理會中一切的事情。”“德育部辦理甚麽事情呢?”“德育部以基督教旨爲本,設立查經班、服務股、佈道團、德育講演會。”“智育部呢?”“智育部講求新學術,補助舊學的不足,所以設立了一個財政商業學校,一個英文夜學校。樓上有圖書室,陳列着各種書報。”“體育部講求甚麽呢?”“體育部是注重操練人的身體,身體健壯了,後來纔可以做事。所以有臺球、地球、籃球、網球、乒乓球、體操班、拳術班、溜冰場各樣有益的游戲。”“學校部作甚麽呢?”“是專爲辦理會中的學務及聯絡北京各學校,所以組織了一個學校聯合會。”“編輯部都編輯甚麽呢?”“編輯部是編輯會裏頭應用的書籍,每禮拜還出一次會務紀聞。”“庶務部管甚麽呢?”“管理會中一切的雜事跟添補東西甚麽的。”“這個青年會的房子一定不小了。”“也不算很大,一共是五層樓房。進了大門就是櫃台,櫃台旁邊就是庶務部。庶務部北邊是演講廳,每禮拜四有活動、電影。由櫃台往南就是體育部。第二層樓上有食堂,中西餐都很方便。德育部、學校部都在這層樓上,第三層樓都是宿舍。”“一定都是委辦幹事住的房子了。”“不是他們住的,是預備租給會員的。第四層就是露台,四面都有短墻,可以看北京的全景。”“您説是五層樓,那一層在那兒哪?”“還有一層是樓底下的地窨子,智育部、日夜學校、沐浴室、理髮所、臺球、地球都在那裏。”“這個會佈置的很完全哪,那麽人人都可以入會嗎?”“都可以。”“每年會費多少錢?”“會費不是一樣。會員分四樣,在五十塊錢以上的是贊成會員,二十五塊錢以上的是維持會員,十二塊錢是特别會員,六塊錢是通常會員。”“我也打算入會,您可以給我介紹嗎?”“可以可以。等秋天開徵求會的時候,我再徵求您吧。”“好,好,一定遵命。”
貧兒院
在前清宣統三年,有一位臧守義先生,在皇城根新監胡同創立了一處貧兒院,專收貧寒子弟。院中的課程是念書、寫字、習學木工、織毯子、織花邊。學到十六歲就可以出院自謀生計。貧兒的一切衣食、筆墨、書籍,都是院中預備。凡在七歲以上身無夙疾的貧兒,皆能入院。報名的時候,總得他們的父母或是他們的親族填寫願書,還得有本地的紳董作保,方能入院。後來入院的貧兒日漸增加,新監胡同的房子不夠住的了,就挪在甘石橋蒙養院内。又過了一年多,纔搬到西長安街去。到了民國四年,在北城千佛寺找了一所寬大的房子,數目約有七十多間。房子可是夠用的了,款項又不足了。臧先生是一個極熱心慈善的人,所以不辭勞苦,就在外邊勸募了許多捐款,又添招了許多的女孩子入院,聘請馮章克嶷[7]太太爲女院長,臧先生自己爲男院長。現在院中有名譽院長一人,男女學監各一人,教員十數人,男學生七十多名,女學生六十幾名。院中的規矩很嚴,學生不准隨便告假出院。遇有特别的事故,必須學生的家長寫信來請假,經院長認可後纔能出院。每年開兩次懇親會,請學生的父母或家長到院裏來看一看他們的兒女,就便參觀參觀本院的規模跟學生的成績。若是外人有要到貧兒院去參觀的,甚麽時候都可以去,他們那裏是非常的歡迎。
服務舉動
“昨天我從燈市口過,看見街北有一個地方,門口掛着一塊牌子,寫着‘地方服務團’,那是作甚麽的?”“那是因爲北京的窮人太多,終日缺衣乏食,貧寒子弟又無力念書,所以中西人士組織了這個地方服務團。”“嘔,那可以算是慈善的機關了。”“不錯,不錯,算是服務社會,這樣的事纔興了没多少年。”“不然。我們中國像這樣的善舉早就有了。”“這‘服務’兩個字,是從西國發生出來的,您怎麽説中國早就有了呢?”“您不知道。就以北京而論吧,到了冬天有捨棉衣裳的,有捨麪票子的。到了年關,窮人過不去年,還有一樣的善人不肯露名,帶着錢到各家調查去。調查明白了,當時就送給他們幾個錢,叫他們過年。還有窮人病了没錢吃藥,也有捨藥的;死了没錢埋葬,也有捨錢、捨棺材的。要是小孩子無力念書,也有義學。”“那不過是遇見這樣的事纔有人辦,究竟没有一定專辦這個事的地方。”“怎麽没有呢?在各省各處都有善堂,就是專辦這類事情的機關。”“您所説的不過都是濟人之急的一方面,然而這服務的舉動,不但專辦這類的事,而且還要改良國家,改良社會,改良家庭哪。”“改良國家是一個大題目了,應當從甚麽地方入手呢?”“要國家改良,先要改良社會。”“何爲社會呢?”“國家爲一個大社會,家庭是一個小社會,所以統而言之爲社會。然而社會服務實在是共和國家的根本。共和國家的人民要是不明白服務的宗旨,不存服務的熱心,雖然有共和的虚名,到底這樣的國不能成立。”“怎麽見得呢?”“比方總統、議員及一切的官吏全算是國家的公僕,應當抱着社會服務的熱心,而盡各人的天職。若總統不爲社會而自私自利,那就跟專制國的皇帝没有甚麽分别了。議員要是爲己不爲公,就算是暴民。官吏不肯爲社會服務,簡直的就是貪官汚吏了。要打算一個國有好總統、好議員、好官吏,先要改良社會,培植人民的道德,養成服務的良知。要打算改良社會,還是先要改良家庭。”“那是甚麽理由呢?”“人在幼穉的時代,萬不能離開家庭,所以家庭是人的根本。有好家庭纔能造就出來好子弟;有好子弟纔能造就成了好社會;有好社會纔能造成一個最良好的共和國家。所以人的一生,對於國家、社會、家庭都當盡心服務。《聖經》上説,‘人子之來,非欲役人,乃爲人役’,又説‘所服事之人愈多,其人愈大’。”“是了,是了。孔子也説過,‘見義不爲,是無勇也’,我想也就是這個意思了。”“不錯不錯。”
[1] 種花:種牛痘疫苗。
[2] 報子:海報的舊稱。
[3] 棵:顆。
[4] 疙痂:結痂。
[5] :癍。
[6] 凸蓋:一種北京小吃,又名“硬面餑餑”“白糖餑餑”等,用麵粉加入白糖等製成。
[7] 馮章克嶷:民國时期中國紅十字協會幼幼會女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