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我们现代的艺术观念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的影响,这种观念背后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艺术是杰出的艺术家个人的创造。这种艺术的界定、艺术的观念,实际上是西方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放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这种界定不免显得比较狭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我们对其他艺术形式、特别是共同体艺术的关注和研究。
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艺术突出个体的创造、个性表达的艺术理念大大促进了艺术的进步,使艺术的表现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这一艺术成就的标准化影响到我们对其他艺术形式的认识与评价。在强调艺术是天才艺术家个人成果的尺度下,历史上那些集体性、群体性的艺术生活往往被忽略,或者根本就被认为不属于艺术,不在艺术研究的视野之内。而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丰富的共同体性质的、集体性的艺术生活,从艺术角度来揭示这些活动的本质特征,对于全面理解中国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这里,艺术呈现为两种类型,一是个体性的艺术,一是集体性的艺术。前者是现代艺术类型,强调艺术的个人独创性,而后者则是古代艺术类型,艺术偏重为整个社会、共同体服务,发挥社会维系凝聚的功能。当然,这是一个非常粗略的划分,维系共同体的艺术也可以为个体所欣赏,而个体艺术也可以成为影响整个民众精神世界的伟大作品。笼统而言,艺术的发展就是从集体性的艺术向个体化的艺术演变的过程,这一进程与整个世界的现代化性进程正相一致。
对共同体艺术的强调,使得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探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艺术生活。通常认为,礼乐属于传统文化,但从集体艺术的角度来看,传统礼乐首先应该被当做艺术,是古代艺术的一种形式,是将共同体成员凝聚在一起的艺术生活。其次,礼乐包含着几乎所有的艺术门类,它作为综合艺术、作为整体,融入到古代的社会生活当中。不仅深刻地影响上层的精神生活,而且也影响到普遍民众的精神道德世界。第三,它不是个体创作的结果,而是许多人创造积淀形成的产物。尽管传统认为周公制礼作乐,但周礼肯定不是一两个圣贤人物的创造,它是一个伟大的传统,经历无数人创制与实践的结果。第四,不能排除礼乐活动中包含的美感以及对于优美的欣赏,但此时的审美都是融合在现实的礼仪活动当中,艺术也是作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呈现出来的,并没有一个与生活割裂开来的艺术对象呈现在博物馆的橱窗中。礼乐作为共同体艺术对中国后来的书画、器物、节日等传统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维护传统、增强共同体内部的沟通始终都是中国艺术的重要内涵。
现代城市景观属于集体性艺术。设计师设计的各种建筑或设施在城市空间中随着人们的活动、视线运动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综合性景观印象。城市景观既是城市生活的表征,也体现人们的想象、理想,在一些特殊的情景中,体现了人们对共同体生活的向往。
本书大体上是在一个时间与历史的脉络中,集中讨论作为共同体艺术的古代礼乐以及现代城市景观的诸多艺术特征及其功能。不仅阐发中国传统思想史上道、理、礼乐等重要概念以及相应的空间实践形式,探讨共同体艺术对后世艺术形态以及士人群体精神性的影响,而且还讨论了艺术与空间这两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实践领域开拓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