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带状疱疹
(一)带状疱疹
案1:陆某,男,81岁。
初诊:2017年3月18日。
主诉:左下肢出现丘疹、水疱1周,局部皮肤针刺样不适。
现病史:近1周来在无明显诱因下,患者左腰部、后大腿出现丘疹、水疱,初起2~3个,逐渐发至小腿,水疱增多呈簇状,周围皮肤发红,局部皮肤针刺样不适。伴形寒,无明显发热。
既往史:否认有其他疾病史。
过敏史:否认有药物或食物过敏史。
刻下:患者左腰部、后大腿出现丘疹、水疱,向小腿延伸,局部皮肤针刺样不适,伴形寒,纳减,二便尚调,夜寐欠安。
查体:左腰部、大腿、小腿见丘疹、水疱,簇状分布,四周红晕。
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中医诊断:蛇串疮,风毒夹瘀证。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
治法: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止痛。
内治
方药:自拟方。
羌活6g 槲寄生15g 忍冬藤30g 络石藤15g 板蓝根15g 茯苓10g 延胡索6g 川楝子10g 陈皮6g 甘草3g 太子参10g 炒白术10g 薏苡仁15g 当归6g 炒白芍10g
7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
外治
(1)炉甘石洗剂100ml+复方人工牛黄散6g,摇匀后外涂,每日3次。
(2)芷柏扑粉15g,加爽身粉混匀(1∶1比例),外扑,每日2次。
二诊:2017年3月25日。
患者自诉服药5日后左下肢疱疹已干燥结痂,偶有瘙痒,疼痛不甚,精神好转,胃纳较前有增加。
查体:左大腿外侧见结痂的疱疹,局部无皮肤破损及渗液,轻触无刺痛感。
舌脉:舌质红,苔薄,脉浮数。
中医诊断:蛇串疮,风毒夹瘀证。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
治法: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止痛。
内治
方药:自拟方。
太子参10g 茯苓10g 炒白芍10g 炒白术10g 续断10g 狗脊10g 络石藤15g 枳壳6g 槲寄生15g 鸡血藤15g 当归9g 首乌藤15g
14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
按语:带状疱疹,中医学称为“缠腰火丹”“蛇串疮”,为在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多见于春秋季,患者以成人居多。皮疹好发于腰肋部、胸背部,其次为额面部,也可发生于四肢或其他部位。发疹前常有轻度发热、疲倦不适、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局部皮肤往往先有灼热感或疼痛感。开始时局部出现不规则的红斑,继而在红斑上出现成簇、成群的丘疱疹,绿豆至黄豆大小,迅速变为水疱。皮疹呈单侧分布,一般不超过正中线,附近淋巴结常可触及肿大。
本案患者丘疹、水疱已发1周,以左腰部、后大腿及左小腿为甚,伴有形寒不适,为风毒外袭所致,予羌活祛风解表散寒;槲寄生、忍冬藤、络石藤、川楝子、延胡索等行气止痛;板蓝根清热解毒;当归、白芍、薏苡仁、陈皮活血化湿;甘草、太子参、炒白术、茯苓健脾利水。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
予炉甘石洗剂加复方人工牛黄散、芷柏扑粉外用,以清热解毒。
案2:薛某,男,86岁。
初诊:2017年3月6日。
主诉:右腿丘疹、水疱3日。
现病史:患者平素体弱,近3日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腿不适,伴丘疹、水疱,触之痛。无明显发热畏寒。
既往史:否认有其他疾病史。
过敏史:否认有药物或食物过敏史。
刻下:右臀至小腿丘疹、水疱呈带状分布,簇集,疼痛不适,纳减,便溏,夜眠尚可。
查体:右臀至小腿成串水疱簇集,丘疹四周红晕,皮肤触痛。
舌脉:舌质红,苔薄,脉浮。
中医诊断:蛇串疮,风毒证。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
治法:祛风解毒。
内治
方药:自拟方。
羌活6g 桑叶10g 板蓝根15g 忍冬藤30g 连翘10g 元胡6g 川楝子10g 炒白芍10g 炒白术10g 茯苓10g 陈皮6g 炒米仁15g 炙甘草3g
7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
外治
(1)炉甘石洗剂100ml+复方人工牛黄散6g,摇匀后外涂,每日3次。
(2)芷柏扑粉15g,外扑,每日2次。
二诊:2017年3月13日
患者自诉服药6日后疱疹基本干燥结痂,偶有瘙痒,精神好转,胃纳较前有增加。
查体:右臀部至小腿外侧见结痂的疱疹,局部皮肤无破损及渗液,轻触无刺痛感。
舌脉:舌质红,苔薄,脉浮数。
中医诊断:蛇串疮,风毒证。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
治法:祛风解毒。
内治
方药:自拟方。
太子参10g 茯苓10g 炒白芍10g 炒白术10g 续断10g 狗脊10g 络石藤15g 枳壳6g 槲寄生15g 鸡血藤15g 当归9g 首乌藤15g
14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
按语: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机体免疫力低下、睡眠不足、过度劳累等是发病的主要诱因,皮损可在短时间内愈合,但可后遗严重的神经炎(局部疼痛)等。
带状疱疹,中医学称为“缠腰火丹”“蛇串疮”,多由肝胆火旺及脾湿郁久,外感毒邪而发。根据起因病毒感染,常用板蓝根、薏苡仁抗病毒,元胡、川楝子理气止痛。
本案患者起病3日,病起以皮损表现为主,药用羌活、桑叶、忍冬藤、连翘、茯苓、陈皮、炙甘草等清热利湿,祛风解毒。
外用炉甘石洗剂加复方人工牛黄散、芷柏扑粉具有清热解毒,收敛的作用。
案3:顾某,男,53岁。
初诊:2016年4月28日。
主诉:右腿部疼痛伴疱疹1周。
现病史:患者近1周来出现右腿部疼痛伴疱疹,偶有瘙痒,日渐加剧。2日前局部皮肤出现簇状水疱,伴神疲乏力、胃纳差、不思饮食。发病以来,无发热、头痛,无恶心、呕吐,右下肢无烧伤等外伤。疼痛呈阵发性抽痛,遇暖后好转,不影响睡眠。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既往史:素体较弱,有慢性胃炎史多年。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无重大脏器手术外伤史。
过敏史:否认有药物或者食物过敏史。
刻下:患者右腿部疼痛伴疱疹,胃纳差,二便正常,睡眠可。
查体:右大腿外侧见疱疹,呈带状、簇集状向下分布,色红,疱壁松弛,疱液清澈,局部无肿块,轻触有刺痛感,无深压痛,右下肢各关节活动正常。
舌脉:舌质红,苔薄,脉浮数。
中医诊断:蛇串疮,脾虚湿蕴、风毒袭表证。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
治法:健脾利湿,祛风解表。
内治
方药:自拟方。
炒白术10g 茯苓10g 陈皮6g 炒薏苡仁15g 炒白芍10g 板蓝根15g 忍冬藤15g 荆芥6g 羌活6g 延胡索6g 川楝子10g 丹参15g 槲寄生15g 白鲜皮10g
7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
外治
(1)炉甘石洗剂100ml+复方人工牛黄散6g,摇匀,外涂疱疹处,每日3次。
(2)芷柏扑粉15g,外扑水疱破损伴渗液处,每日2次。
二诊:2016年5月5日。
患者自诉用药1周后右腿部疱疹已干燥结痂,皮肤疼痛明显好转,偶有瘙痒,精神好转,胃纳较前有增加。
查体:右大腿外侧见结痂的疱疹,局部无皮肤破损及渗液,轻触无刺痛感。
舌脉:舌质红,苔薄,脉浮数。
中医诊断:蛇串疮,脾虚湿蕴、风毒袭表证。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
治法:健脾利湿,祛风解表。
内治
方药:自拟方。
炒白术10g 茯苓10g 陈皮6g 炒薏苡仁15g 炒白芍10g 板蓝根15g 忍冬藤15g 桑叶15g 羌活6g 延胡索6g 川楝子10g 丹参15g 白鲜皮10g
14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
按语: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其特征为簇集性水疱沿身体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伴有显著的神经痛及局部淋巴结肿大,愈后极少复发。
带状疱疹,中医学称之为“缠腰火丹”“蛇串疮”。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云:“若十二经络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属外所因。”张元素对《五运主病》解说时云:“五运主病,木、火、土、金、水,顺则皆静,逆则变乱,四时失常,阴阳偏胜,病之源也。”认为本病的发生,来自于大自然失常的气候。患者体虚之人,外感风毒之邪,蕴于肌表;素日脾虚,水湿运化失常,湿性下趋,与风毒之邪交集,故发于下肢皮肤而见疱疹;脾虚则气血运行不足,毒邪留滞经络,故见疼痛。神疲乏力,胃纳差,均为脾虚之症。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指出“土实泻之”“土虚补之”“本湿除之”“标湿渗之”,故在治疗上用疱疹1号方加减:云茯苓、炒白术、陈皮、炒白芍,补气健脾;川楝子、延胡索、丹参行气止痛;忍冬藤、板蓝根、白鲜皮、羌活、荆芥、桑叶清热解风毒;脾虚日久必伤及肾,故用槲寄生以补肾通经络。另,羌活、荆芥、桑叶祛一身之风邪,因患者疾病本质是脾虚,湿必胜,风药其性多燥而能除湿,故在健脾基础上常配风药。
带状疱疹是冬春季较易流行的一种病毒感染性皮肤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潜伏在体内而发,因为常沿神经支配的皮肤区出现带状排列的成簇疱疹,伴神经痛,故称“带状疱疹”。
老年人和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人容易感染带状疱疹,而且一旦染上,病情更为严重。因为多侵犯胸腰部位,故民间俗称“串腰龙”,中医学称为“缠腰火丹”“蛇串疮”。事实上,带状疱疹还会侵犯头、面、耳及上下肢等部位。患病后,一般可获得对该疾病的终身免疫,但极少数患者可出现第2次甚则第3次。
发病之初,主要表现为全身疲倦乏力,食欲不振,轻度发热,很快发病部位感觉灼热,将会发病的部位变得极为敏感,疼痛呈针刺样或放电样。一般1~3日后,发病部位的皮肤即出现绿豆粒大小、张力很大的丘疹、水疱,沿神经分布,簇集状排列,呈条带样分布,轻者每簇可间隔有正常皮肤,病情严重者皮损可融合成大片,数日后水疱由澄清透明变为混浊脓疱,部分可破溃形成糜烂。可伴有皮疹附近的淋巴结肿胀疼痛。老年患者皮疹多表现大疱、血疱,甚至出现坏死。轻者2周皮损痊愈,不留瘢痕;重者病程可延长到1个月以上。
老年患者常出现剧烈疼痛,影响睡眠。如果治疗不及时,在皮损消退后,仍遗留疼痛,数月不能完全消退。如果带状疱疹侵犯头面部,要警惕其侵犯头面部神经导致的头痛、面瘫;如果侵犯眼睛角膜,甚至可导致失明。
中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毒蕴积,夹风邪上窜(发于头面部);或夹湿邪下注(发于阴部及下肢);火毒炽盛者多发于躯干(胸腰部)。年老体弱者,常因血虚肝郁、湿热毒蕴,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
本病初起以湿热火毒为主,治以疏风清热解毒;后期是正虚血瘀夹湿为患,以扶正化瘀利湿为法。
(二)带状疱疹后遗症
案1:沈某,男,78岁。
初诊:2016年2月20日。
主诉:右胸背部疼痛1个月,加剧10日。
现病史:患者素来体弱消瘦,于1个月前因“右胸背部带状疱疹”在当地医院治疗(具体治疗不详),后疱疹愈合,疼痛亦有好转。约10日前起,在无明显诱因下右侧胸背部又出现疼痛,阵发性抽痛,日渐加剧,伴局部皮肤紧绷感,夜间疼痛更甚,影响睡眠。
既往史:否认有其他疾病史。。
过敏史:否认有药物或食物过敏史。
刻下:患者右胸背部阵发性抽痛,影响睡眠,胃纳差,不思饮食,二便如常。
查体:右侧胸背部见少许红斑,未见水疱,无皮肤破损及渗液,局部无肿块,无深压痛及反跳痛。
舌脉:舌红,苔薄,脉细数。
中医诊断:蛇串疮,脾虚湿蕴、风毒残留证。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治法:健脾祛湿,疏风活血通络。
内治
方药:自拟方。
太子参10g 茯苓10g 炒白芍10g 炒白术10g 川楝子10g 延胡索6g 羌活6g 独活6g 续断10g 狗脊10g 络石藤15g 枳壳6g 槲寄生15g 络石藤15g 鸡血藤15g 当归9g 首乌藤15g
14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
二诊:2016年3月5日。
药后痛减,夜眠稍安,胃纳渐增。
查体:右侧胸背部见少许红斑,无深压痛及反跳痛。
舌脉:舌红,苔薄,脉细数。
中医诊断:蛇串疮,脾虚湿蕴、风毒残留证。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治法:健脾祛湿,疏风活血通络。
内治
方药:自拟方。
太子参10g 茯苓10g 炒白芍10g 炒白术10g 川楝子10g 延胡索6g 续断10g 狗脊10g 络石藤15g 枳壳6g 槲寄生15g 络石藤15g 鸡血藤15g 当归9g 首乌藤15g
14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
按语: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其特征为簇集性水疱沿身体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伴有显著的神经痛及局部淋巴结肿大。愈后极少复发。患者一般可获得对该病毒的终身免疫。
带状疱疹,中医学称为“缠腰火丹”“蛇串疮”。部分患者神经痛发生在发疹前4~5日,常易误诊为心绞痛、肋间神经痛等。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绪论》云:“若十二经络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属外所因。”
本案患者年事较高,平素体弱,虽经治疗好转,但患者神经疼痛未减轻,甚则加重,影响睡眠。加之年已古稀,脾胃虚弱,病久致中气更虚,气虚无以运行血液,阻滞经络,故见疼痛。血为阴,故夜间疼痛加剧。脾胃消化腐熟功能减退,故见胃纳差,不思饮食。辨证为“脾虚湿蕴、风毒残留证”。方中太子参、茯苓、炒白术、炒白芍补气健脾;当归、川楝子、延胡索、枳壳、络石藤、鸡血藤、忍冬藤活血通络,行气止痛。另加续断、狗脊、槲寄生、首乌藤以补肾通经络。羌活、独活祛一身之风邪。
本案患者病情本质是脾虚湿胜,风药其性多燥而能除湿,故在健脾基础上配以风药。正如《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泄泻》言:“当专以风药,如羌活、防风、升麻、柴胡、白芷之属,必二三剂,缘风能胜湿故也。”
案2:颜某,男,82岁。
初诊:2016年2月4日。
主诉:左少腹部及下肢皮肤疼痛3周。
现病史:患者近3周出现左少腹部、臀部及下肢皮肤疼痛,呈阵发刺痛,发无定时,持续时间短,反复发作,但不影响睡眠。发病以来,无发热、头痛,无扭伤等外伤史,局部皮肤有丘疹、水疱已愈合,无腹痛、腹泻。
既往史:否认有其他疾病史。
过敏史:否认有药物或者食物过敏史。
刻下:患者自诉左少腹部、臀部及下肢皮肤疼痛,胃纳如常,二便正常,睡眠可。
查体:左侧少腹部、臀部及下肢局部皮肤无红肿僵硬,无色素沉着,无丘疹、水疱,皮肤弹性正常,纹理毛孔无粗大,局部无肿块,轻触有刺痛感,无深压痛。
舌脉:舌质红,苔薄,边有少许瘀点,脉细涩。
中医诊断:蛇串疮,气滞血瘀证。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治法:理气活血,祛风通络。
内治
方药:四物汤合金铃子散加减。
当归9g 炒白芍10g 川芎5g 延胡索6g 川楝子10g 络石藤15g 鸡血藤15g 槲寄生15g 金狗脊10g 续断10g 羌活6g 独活6g 黄芪10g 炒白术6g 六神曲15g
7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
二诊:2016年2月18日。
患者自诉服药1周后皮肤疼痛缓解,停药1周后疼痛又作,但较前有减轻。
查体:左少腹部、臀部及下肢皮肤未见异常,局部无肿块,轻触有刺痛感,无深压痛。
舌脉:舌质红,苔薄,边有少许瘀点,脉细。
中医诊断:蛇串疮,气滞血瘀证。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治法:理气活血,祛风通络。
内治
方药:四物汤合金铃子散加减。
当归9g 炒白芍10g 川芎5g 莪术10g 延胡索6g 川楝子10g 络石藤15g 鸡血藤15g 槲寄生15g 狗脊10g 续断10g 羌活6g 独活6g 黄芪10g 炒白术6g 六神曲15g
7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
三诊:2016年2月25日。
患者自诉服用1周药后皮肤疼痛好转。
查体:左少腹部、臀部及下肢皮肤未见异常,局部无肿块,轻触无刺痛感,无深压痛。
舌脉:舌质红,苔薄,脉细。
中医诊断:蛇串疮,气滞血瘀证。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治法:理气活血,祛风通络。
内治
方药:四物汤合金铃子散加减。
当归9g 炒白芍10g 川芎5g 莪术10g 延胡索6g 川楝子10g 络石藤15g 鸡血藤15g 槲寄生15g 狗脊10g 续断10g 山药15g 独活6g 黄芪10g
7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
按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由营卫不和,风寒湿邪乘虚凝结皮肤,阻滞经络所致。《素问·缪刺论》云:“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
本案患者因风寒之邪入侵皮肤肌表,留滞经络,加之年事已高,体质虚弱,脾气亏虚,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肌肉、四肢,脾虚运化失司,无以生化气血,气虚则无以运行血液,血液凝滞经络,血虚则经脉失于滋润,久则气滞血瘀,局部肌肤失于濡养,故见一侧体表皮肤刺痛。风邪善行而数变,故疼痛呈阵发性,发无定时,持续时间短。辨证为气滞血瘀,取方四物汤合金铃子散加减,方中当归、炒白芍、川芎、莪术养血活血,黄芪、炒白术、六神曲、山药补气健脾,延胡索、川楝子行气止痛,络石藤、鸡血藤、槲寄生、狗脊、续断活血通络,补肾强筋骨。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肾与脾胃是相互资助、相互依存的。肾的精气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而脾胃转化水谷精微必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故有“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之说法,故在健脾的同时也要补肾强筋骨。羌活、独活祛风疏解郁于体表之邪,调和营卫。
李杲在《脾胃论》中常用“风药升阳”,即多用升麻、柴胡、葛根、羌活、独活、防风等药物,其解释为借肺气宣降之力,助脾升清之功。全方合用,既健脾补肾、补益气血,又行气活血化瘀、祛风调和营卫,从而使患者的左少腹部、臀部及下肢皮肤痛症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