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宋元重要作物的培育和引进
在宋代的时候,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移到南方,随长江流域开发的加速,适宜于当地栽培的粮食作物水稻在良种引进和育种方面取得空前的成就,加上圩田等水利系统的发展,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水稻开始取代北方的小麦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这一时期最引人瞩目的太湖流域开发,取得了空前的成就。陆游《重修奔牛闸记》中指出:“方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苏常熟,天下足。”足见宋代对江南财赋的倚重。原产华南和西南的一些重要作物也开始崭露头角。南宋时,北人的南徙进一步加强了南方的麦作。南北方作物的深入交换和互为补充,加上当时海上商业发达和元代地域的拓展,促进中外作物交流,对中国的栽培作物的种类和品种的不断丰富起了重要作用。
一、新培育或记载的作物种类或品种
在蔬菜果品方面,新涌现的种类也堪称琳琅满目。蔬菜包括黄芽菜(或称黄矮菜,即大白菜)、油白菜(油、蔬两用)、丝瓜、新罗葛(豆薯 Pachyrhizus erosus可能从外国引进)、芦笋、南瓜、甘露子等等;果品包括金橘、山楂、银杏、榧子、罗望子(酸角)。诚如前人指出的那样,当时出现的作物:“亦有古所无今始传者,又有限于地而文不达者。北人著书不及南品,奇特之物匿于志乘。弗得备《本草》、列《群芳》者,又不知凡几。”黄芽菜可能是宋代育成的卷心白菜,丝瓜和甘露子可能是新驯化的蔬菜种类。金橘、银杏和香榧等可能一直在南方都有生产,但直到政治经济中心的进一步南移,才逐渐为文献记述。尤其是银杏,它至今在中国的西天目山等地还有野生种分布,浙江奉化雪窦山风景区有汉代的银杏树。不仅如此,北方山东莒县、陕西周至、河南济源等黄河流域地区,也都有树龄超过1500年的古树,尤其是莒县的银杏,树龄超过2500年,它们为何不见早期文献的记载,直到唐代元稹(779—831)的诗中才出现:“借骑银杏叶,横赐锦垂萄”。不过,唐代文献中似乎仅此一见,也没有提到其种子。其中的原因可能与地域性的开发有密切的联系,唐代农书《四时纂要》没有提到银杏。把它当果树种植可能从宋代开始。上述金橘和榧子是否存在同样的情况很值得探讨。
宋元时期新出现的蔬菜品种大白菜(菘的结球新品种)、苔菜(白菜食用菜苔的品种)、丝瓜、南瓜和胡萝卜对国人的生活影响都很大,其中又以大白菜为最。它是与水稻良种推广并行的重大突破。随栽培面积日广,大白菜开始取代昔日葵的地位。
大白菜亦称结球白菜。较早见于北宋的《清异录》,书中称之为“心子菜”。后来南宋的《西湖老人繁胜录》《梦粱录》出现大白菜的别称“台心菜”“黄芽菜”“黄矮菜”。“白菜”的名称已见于北宋吴则礼(? —1121)的《周介然所惠石铫取淮水瀹茶》诗中。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对菘的质量有很高的评价:“拨雪挑来塌地菘,味如蜜藕更肥浓。朱门酒肉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上面提到,南北朝时期,菘已经成为江南“最为常食”的蔬菜,进入宋代以后又育成了大白菜,并解决了贮藏方法(《咸淳临安志》)。这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大白菜由江淮流域向北方推广成为必然。大白菜北移的结果极大地改变了北方长冬缺蔬,靠干咸和少量黄化蔬菜以及豆制品度日的窘况,北方人的饮食和营养从中得到不小的改善和提高。
宋代由于白菜品种改良。加之,丝瓜、南瓜和元时胡萝卜(图1-3)的大量种植,使中国蔬菜的种类更为丰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油菜”的出现,它最早的品种是江南一带产生的油白菜型油菜。作为一种新型的油料作物,它的出现对中国的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改善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图1-3 胡萝卜
宋代的栽培植物还加彰显南方的特色,除水稻、白菜和油菜的崛起之外,华南的荔枝和浙江一带的柑橘受到人们热捧,出现了专门的谱录,尤其是荔枝几乎被认为是“水果之王”。梅花也被认为是“群芳之首”。这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宋代文献不仅出现不少新的栽培果树名称,其中包括产于江南的榧子、银杏和西南的罗望子,以及华北的山楂等等,而且一些传统名果,如荔枝、柑橘、金橘等也由于南方地区农业生产开发的深化和文人、名士的传扬而广为人知。从《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记述宋人生活风情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它们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享受。
二、新引进的作物种类
宋初,在粮食生产方面,水稻的产量增加非常显著。这期间,宋真宗年间推广从占城(今越南)引入的占城稻发挥过重要作用。《宋史·食货志》记载: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高仰者莳之,盖旱稻也。”占城稻比较耐旱,生产期短,又“不择地而生”,能使土地的复种指数增加,从而提高其利用率。到了南宋,经过人们的进一步选择培育,占城稻的优良性状不断增加,稻谷的产量越来越高。
这一时期,重要的纤维植物棉花的引入内地,对中国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棉花是一种重要的纤维作物,在古代叫作吉贝(亦作古贝)或白叠。汉代的时候,在华南沿海地区可能就栽培了灌木状的棉花,当时这种棉花称木棉。福建崇安(武夷山市)武夷山的船棺中曾发现一片距今约3000年的棉布。中国西南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初年也曾种植过同样的棉花。新疆栽培棉花要晚一些,种的大约是“草棉”。新疆的汉墓中曾经出土过棉布。
棉花起源于热带地区。它应该是从南亚次大陆传入中国西南和华南。宋代在中国的福建和广东等地已经普遍栽培“中棉”。彭乘(985—1049)《续墨客挥犀》记载:“闽岭已南多木棉,土人竞植之,有至数千株者,采其花为布,号吉贝布”。《岭外代答》记载广西少数民族:“冬编鹅毛木棉,夏缉蕉竹、麻纻为衣。”大约在南宋的时候,棉花传入浙江栽培。棉花在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使原先这种植物由泛称的“绵”,逐渐被“棉”这个专有名词取代。元代以后,长江流域普遍植棉。草棉也从西北的新疆传入到陕西等地。《元史·食货志》有:“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明代更是在全国大范围的栽培。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纤维织物。19世纪下半叶陆地棉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的棉花生产因此提供到一个新的水平。棉花已经成为中国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作物,2014年,中国的棉花产量在616万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棉花生产国之一。
这一时期引进的西瓜(图1-4)和胡萝卜也非常重要。西瓜在夏天当作重要的果品。据《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二》记载,五代时,安徽人胡峤在契丹:“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西瓜已经进入中国边疆地区。不过,它被引进内地种植是宋代的事情,不过,在中国很快被广泛栽培。西瓜瓜瓤多汁,甜美可口,迅速成为中国夏天极为重要消暑解渴的清凉果品。胡萝卜在《农桑辑要》已有栽培方法的记载,显然是从北方传入的一种蔬菜。
图1-4 宋人西瓜图
江南水稻、棉花、大白菜和柑橘的兴起,成为粮食、纤维作物、蔬菜和果树中首屈一指的大田作物,是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标志,表明南方的“泽农”已经开始超越黄河流域的“旱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