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掌握唯物史观的要义
前述“唯心与唯物两大史观之争”,对两大史观的几个重大理论争论和分歧进行了概括,以提纲的形式列举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对于掌握唯物史观来说,光知道这些提纲还很不够,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各项基本观点的具体内容。
唯物史观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这一理论的过程中,曾写下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论著,对唯物史观的原理从各种角度和各个方面作过详尽的论述,其中包括不少经典性的论述。这些论述的内涵极为丰富,这里不能一一详论,只摘引其基本观点的若干要义,作为进一步钻研学习的线索。
其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发现,这一发现是以人类首先需要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以及必须为此进行生产活动作为起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作了非常明确的论述:“……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 ‘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恩格斯后来在评论这一重大发现时说:“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的真正基础上;一个很明显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这一很明显的事实在历史上应有的权威此时终于被承认了。”
由上述起点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阐发了与唯心史观完全不同的新的史观即唯物史观:“由此可见,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的提出,恩格斯认为具有转折性的理论意义:“人们的意识决定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性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政治论证的全部传统方式崩溃了……”
其二,经济原因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动力。
马克思对“生产力”变化是“社会关系”变化的根源,作了非常简明而形象的论述:“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恩格斯将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两者联系在一起,对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历史演变之间的关系多次进行了总结性的概括:“……用 ‘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达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以及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因此,在现代历史中至少已经证明:任何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任何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因为任何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因此,至少在这里,国家,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而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在现代历史中,国家的愿望总的说来是由市民社会的不断变化的需要,是由某个阶级的优势地位,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决定的。”
为了防止人们对经济因素决定社会发展这一命题进行片面的理解,恩格斯还在晚年作了专门的解释,提出了在经济基础之上,阶级斗争及上层建筑等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重要思想:“……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末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和这个斗争的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建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权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而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向前发展。”
其三,历史是人类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存在着起支配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
恩格斯批评了那种以“革命精神”否认过往历史的做法,将发现人类社会历史的历史规律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任务:“和那种以天真的革命精神笼统地抛弃以往的全部历史的做法相反,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做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在社会历史领域“也完全象在自然领域里一样,应该发现现实的联系,从而清除这种臆造的人为的联系;这一任务,归根到底,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为自己开辟道路的一般运动规律”。
通过长期深入的研究,马克思对人类社会演变的一般规律,以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四者的相互关系为核心,作出了完整的精辟的经典论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也就是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这一论述,后来一直成为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演变规律最重要的论断。
其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生产活动,而劳动人民则是物质生产劳动的承担者,因此,历史的创造离不开人民群众。对此,恩格斯以从奴隶到自由工人的“生产者阶级”的作用为据,作了非常清楚的阐释:“自从阶级产生以来,从来没有过一个时期社会上可以没有劳动阶级而存在的。这个阶级的名称、社会地位改变了,农奴代替了奴隶,而他自己又被自由工人所代替……但是有一件事是很明显的,无论不从事生产的社会上层发生什么变化,没有一个生产者阶级,社会就不能生存。”
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历来存在根本性的分歧。当时,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布鲁诺·鲍威尔认为:“到目前为止,历史上的一切伟大的活动之所以一开始就是不成功的和没有实际成效的,正是因为它们引起了群众的关怀和唤起了群众的热情。换句话说,这些活动之所以必然得到悲惨的结局,是因为作为它们基础的思想是这样一种观念:它必须满足于对自己的表面了解,因而也就是指望博得群众的喝采。”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这种对于人民群众的偏见,明确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在他们很多的论著中,都表现出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高度关注。
其五,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随着社会关系符合规律性的演变,人类也将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是在分析费尔巴哈的错误结论时重新加以界定的。他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所说的这种社会关系,前面已经作过多处引证,它包含了阶级关系、政治关系、财产关系、法律关系、文化与精神纽带关系等极为丰富的内容。
按照人类社会演变的一般规律,社会关系必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其最后的结果就是通过消除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变为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从而将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变为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使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关于人类这种未来的发展,恩格斯作过详尽的论述,这里只作一段简要的征引:“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才在一定意义上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却受到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日益增长的程度上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这里所说的进入“自由王国”,也就是《共产党宣言》中早就预言过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和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以上我们主要通过直接引述的方式,对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作了简略的介绍。但仅有这些语录式的了解还是很不够的,还有必要根据这些论断所提供的线索,进一步选读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著,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掌握唯物史观的原理。
对于学习历史和评说历史人物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唯物史观只是一种一般性的理论指导,当我们运用时,必须与对历史资料本身的深入钻研结合起来,切记不要把这些理论当作千篇一律的公式去生搬硬套,否则就会使理论成为空洞无物的教条,从而使历史失去其真实性和生动性。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综合。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它们只能对整理历史资料提供某些方便,指出历史资料的各个层次间的连贯性。但是这些抽象……绝不提供可以适合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相反,只是在人们着手考察和整理资料(不管是有关过去的还是有关现代的)的时候,在实际阐述资料的时候,困难才开始出现。这些困难的克服受到种种前提的制约,这些前提在这里根本是不可能提供出来的,而只是从对每个时代的个人的实际生活过程和活动的研究中得出的”。这是当我们运用理论指导历史研究时,应该时刻牢记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