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玉先生的经典阅读带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著名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徐中玉先生于2019年6月25日走完了他105年精彩的学术人生,当华东师范大学发布的讣告传来时,我不由得回忆起10年前的2009年曾与《图书馆杂志》主编金晓明一起去徐先生家中约写经典阅读文字的往事。进入21世纪,中国公共图书馆界阅读推广活动风生水起,每年4月的世界读书日(世界图书与版权日)的各类读书活动丰富多样,2006年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等10多个部委还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我感到经典阅读是阅读推广中的重点所在,应该在这方面下点功夫,于是与《图书馆杂志》共同策划了《名家读书》栏目,召开了专家座谈会,并拟定了“名家读书”的三要素,即对你一生影响最大的书、向读者推荐的书、目前正在读的书。徐先生当时虽然已95岁高龄,但还是欣然同意,根据以上三要素撰写了文章,刊载在《图书馆杂志》2009年第8期封二上。徐先生的文字虽然不长,但带给了人们关于经典阅读的诸多启示。
启示之一:经典是有范围的
在谈到“对你一生影响最大的书”时,徐先生选择了《论语》和《孟子》,在谈到“向读者推荐的书”时,徐先生选择了《苏轼文集》。显然,《论语》和《孟子》均进入《十三经》的行列,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融豪放与婉约于一体、集诗文辞赋绘画于一身的颇具特点的文学大师,其文集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徐先生列举自己一生阅读和向大家推荐的三部书,无疑都可归为经典的范畴。经典者,唐代刘知幾《史通·叙事》云:“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论语》和《孟子》显然属于这样的情况。古文字“典”字的字形如同书册尊置于书架之上,表示出古人对经典文献的敬畏与尊重。苏轼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被喻为“词圣”与“诗神”,其文集自然被作为“尊阁之也”的经典看待。需要指出的是,经典也可以分为一般经典与重要经典,同一领域或学科可以有诸多经典,但重要经典屈指可数。如经济学的《资本论》、政治学的《理想国》、文学的《诗经》、历史学的《史记》、哲学的《形而上学》、宗教学的《圣经》等。每个人的经典阅读的文献也会有所不同和侧重,但是经典文献自然有其确定的范围和公认的对象,不能在阅读推广中将经典的范围泛化,这样将影响经典阅读推广的初心和旨意。
启示之二:经典是要在一生中反复阅读的
徐先生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先后读过《论语》,但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经典的认知与感悟有所不同。小学阶段的听读,由于不理解,就容易忘记;中学阶段的教读,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也印象不深;大学阶段由于要进行标点句读并向老师呈交自学的读书笔记,这样就入心入脑了。如同一个景色的观赏,在不同年龄、不同场景、不同心境、不同陪伴下会有不同的感悟一样,经典也需要在人的一生中反复阅读,因为每次阅读的经验不同、方法不同,理解和体会也将有所不同。
启示之三:经典是要铭记其中的名言名句的
名言名句往往是经典文献中的画龙点睛之处。徐先生在《名家读书》栏目的文章中,列举了烂熟于胸的《论语》名句,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等。这些名言名句成为徐先生一生的座右铭,其晚年将自己生平积蓄的百万元捐赠设立教育基金,正是这些经典名言名句中所折射的义利观的行为呈现。
启示之四:经典阅读是一种文化价值追求
诚如朱自清在《经典常谈》序中所说的:“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徐先生在阅读《论语》等经典时觉得很有意思,受到鼓舞,并形成了自己独立分析判断现实问题的能力,对过去的多次批孔,先生极不赞成,认为对优秀人文遗产,哪能如此胡乱否定;他晚年阅读报刊时,也注重能够知晓较多方面及问题的不同信息。在阅读《苏轼文集》时,徐先生十分欣赏苏轼多方面的文学才华,对其“办事有能、随遇而安,各种人中都有亲切的朋友”的人生态度心向往之,这也成为徐先生的人生哲学。徐先生在特别喜欢苏轼的心境下,先后写了多本关于苏轼的研究著作,即使到了晚年,还想再精选一本古人对苏轼最有见地的论著,体现出徐先生生命不息、经典阅读推广不已的读书胸怀和境界。
(写于2019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