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桥夜市
【题解】
本条240余字,介绍了东京城中最著名的“美食街”—从州桥往南,出朱雀门,直至龙津桥。
州桥,正名天汉桥,是东京城南、东、西向三条御路的交汇点,如上文“宣德楼前省府宫宇”条描述的那样,围绕州桥分布着官府、民居、店铺、妓馆,城中士庶、外地客商都在这里聚集,是饮食行业理想的经营场所。所以在这一条中,除了几句交代串联的话,其余几乎都是各类饮食名,可以说是北宋版的“报菜名儿”。这些美食中有主食,有小吃,有夏日冷饮,有冬日“杂嚼”,有荤有素,有些现在还是人们餐桌上的佳肴,有些则只能凭空猜测了。而且,这些饮食店铺可以一直经营到三更。总之,州桥一带绝对是北宋市民打牙祭的最好去处。
然而孟元老津津乐道的这处人间烟火地,在金兵破城后也难逃厄运,靖康二年(1127)三月八日“虏焚天汉桥屋”(《靖康稗史·瓮中人语》),“天汉桥火,焚百余家”(《靖康要录》),这是在张邦昌称帝的第二天。红火的州桥夜市随着北宋王朝的结束也灰飞烟灭了。
出朱雀门,直至龙津桥。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①、熝肉②、干脯。王楼前獾儿、野狐肉、脯鸡。梅家、鹿家鹅、鸭、鸡、兔、肚肺、鳝鱼、包子、鸡皮、腰肾、鸡碎,每个不过十五文。曹家从食③。
【注释】
①水饭:粥,稀饭。
②熝(āo)肉:熝,指把食物埋在灰火中煨熟。宋代话本《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宋四公……擘开一个蒸饼,把四五块肥底熝肉多蘸些椒盐,卷做一卷,嚼得两口,只见天在下,地在上,就那里倒了。”吃熝肉要蘸椒盐,可见肉本身没有滋味;而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所写的《大熝肉》,是炖煮加盐等作料做成的,类似我们现在的“卤肉”,与宋代的熝肉不同。元朝有一道名曰“熝肉”的荤菜,实际上也是我们现在说的“卤肉”。
③从食:犹言副食。指小食、点心等食品。
【译文】
出了朱雀门,一直到龙津桥。从州桥向南去,当街出售水饭、熝肉、肉干。王楼前卖獾肉、野狐肉、风干的鸡。梅家、鹿家出售的鹅、鸭、鸡、兔、肚肺、鳝鱼、包子、鸡皮、腰肾、鸡碎,每份不过十五文铜钱。曹家的小食、点心等食品,也在此出售。
至朱雀门,旋煎羊白肠①、鲊脯②、冻鱼头③、姜豉④、子⑤、抹脏⑥、红丝⑦、批切羊头⑧、辣脚子⑨、姜辣萝卜。夏月,麻腐鸡皮⑩、麻饮细粉⑪、素签⑫、沙糖冰雪冷元子⑬、水晶皂儿⑭、生淹水木瓜⑮、药木瓜、鸡头穰⑯、沙糖菉豆甘草冰雪凉水⑰、荔枝膏⑱、广芥瓜儿⑲、咸菜、杏片、梅子姜⑳、莴苣笋(21)、芥辣瓜旋儿、细料馉饳儿(22)、香糖果子、间道糖荔枝、越梅、刀紫苏膏(23)、金丝党梅、香橙元(24),皆用梅红匣儿盛贮。冬月,盘兔(25)、旋炙猪皮肉、野鸭肉、滴酥水晶鲙(26)、煎夹子(27)、猪脏之类,直至龙津桥须脑子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
【注释】
①旋煎羊白肠:现煎现卖的羊白肠。旋煎,当场煎制。现在开封仍有此方言。羊白肠,用肥羊大肠灌注羊血,加羊油而成。又称“羊霜肠”,因肠上之油白似秋霜而得名。
②鲊(zhǎ)脯:用腌、糟等方法加工的鱼或肉。
③冻鱼头: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夏冻鱼法》:“取羊蹄子内筋数条,先煮熟,研如膏,后取鱼事治了,同煮熟,漉入盆扇冷,便冻。”,犹煎煮。
④姜豉(chǐ):用生姜、豆豉拌和成的调料。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逸文:“今市中所卖姜豉,以细抹猪肉冻而为之,自唐以来有也。”则似为用姜豉调和的猪肉冻。
⑤(zhé)子:切得很薄的肉。,同“䐑”。
⑥抹脏:切成薄片的猪、羊内脏。抹,为运刀术语,为逼紧刀片成片之意,今北方有“抹刀片”。一说,似为抹有调料的猪、羊内脏。
⑦红丝:元人忽思慧《饮膳正要·红丝》:“羊血同白面依法煮熟。生姜四两,萝卜一个,香菜、蓼子各一两,切细丝。右件,用盐、醋、芥末调和。”题明人刘基《多能鄙事》中也记有一种“红丝”:“活血两碗,凉水碗半,对搅须自凝,削开入汤煮。”《东京梦华录笺注》伊永文案:“红丝种类不一,或粉或肉或蔬菜或猪羊鸡等动物血,多以备调味之用。如《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所谓‘肉灌肠红丝品’也。卷三《马行街铺席》、卷九《立冬》‘红丝’亦同。然以面为主,配鲜虾而煮成红色面者,亦可属‘红丝’之列,如《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庚集》‘红丝面’即是也。”
⑧批切羊头:削切羊头肉。元人无名氏《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题明人刘基《多能鄙事》有相同做法:煮羊头,慢火煮熟,“放冷,切作片,临食,木碗盛。酒洒蒸热,入碟供,胜烧者”。批切,即削、斜辟刀等刀法。
⑨辣脚子:似为辣的猪、羊蹄子。
⑩麻腐鸡皮:麻腐与熟鸡皮同食,即为麻腐鸡皮。麻腐,以芝麻为主料,加淀粉制成,形同豆腐。夏日凉食。北宋苏象先《丞相魏公谭训·疾医》:“高太尉留心医术,得所谓以意为主者。常云京师姜粥麻粉日活数千人,不必药也。小民或疠,饮一杯熟热粥出汗。夏中暍,食一杯冷麻粉,即皆愈矣。”清人顾仲《养小录·麻腐》:“芝麻略炒,和水磨细。绢滤去渣取汁,煮熟。加真粉少许,入白糖,饮。或不用糖,则少用水,凝作腐。或煎或煮,以供素馔。”
⑪麻饮:类似于现在的芝麻糊。细粉:粉丝。
⑫签:指炸煎食品。
⑬元子:丸子。
⑭水晶皂儿:将皂角树的种子(生于皂荚内,光滑浑圆如米,称“皂角米”)煮熟,泡在糖水中浸透,软糯甜美,如紫红色的水晶,故名“水晶皂儿”。北宋庄绰《鸡肋编》:“京师取皂荚子仁煮过,以糖水浸食,谓之‘水晶皂儿’。”皂荚子仁,皂荚树的种子,味辛,性温,有润肠通便、祛风散热、化痰散结的功效。
⑮水木瓜:木瓜,植物名。落叶灌木或乔木。果实秋季成熟,椭圆,有香气,经蒸煮或蜜渍后供食用,可入药。文中水木瓜及药木瓜,系指用不同方法加工。
⑯鸡头穰:芡实的肉。鸡头,即芡,水生植物,供食用或入药。《吕氏春秋·恃君览》:“夏日则食菱芡。”穰,用同“瓤”,果实的肉。
⑰菉豆:绿豆。
⑱荔枝膏:元人忽思慧《饮膳正要·荔枝膏》:“生津止渴,去烦。乌梅(半斤,取肉)、桂(一十两,去皮,锉)、沙糖(二十六两)、麝香(半钱,研)、生姜汁(五两)、熟蜜(一十四两)。右用水一斗五升,熬至一半,滤去滓,下沙糖、生姜汁,再熬去滓,澄定少时,入麝香搅匀,澄清如常,任意服。”明人宋诩《竹屿山房杂部·荔枝膏汤》:“乌梅三十个肥大者,先以汤浸三五次,去酸水,取肉,烂研。入砂糖一斤,临时添减,与梅同熬得所即止。生姜半斤,取自然汁加减,用桂末半两入汤内。右件熬成膏子,看可丸便住火,用汤或水调点,密封瓶。”
⑲广芥瓜儿:有人认为是五香大头菜的前身。芥瓜,芥菜的块根,又名“芥菜头”“大头菜”等。有椭圆、卵圆、倒卵圆、披针等形状,味辣,故又名“辣菜”。最普遍的吃法是用盐腌制成咸菜吃,吃起来有芥末的冲劲儿。
⑳梅子姜:明人朱之瑜《朱氏舜水谈绮·饮食》:“盐梅,沙糖渍淹,加之细锉生姜、紫苏,即可成为‘姜苏梅’。”
(21)莴苣笋:明人宋诩《竹屿山房杂部·酱渍》:“莴苣笋,削去厚皮,卧置长板上,盐烦揉,须透,叠器中。天阴停下,晴日用其卤煎沸,加石灰少许,一染即起,纶丝,每条系其头悬晒之。常以手挼直,俟起盐霜卷束,收瓮。竹笋去箨作沸,盐芼熟晒干。”
(22)细料:经过精细处理的,较贵重的食材。馉饳(ɡǔ duò)儿:一种面食品。有馅。
(23)(qū)刀紫苏膏:未详。,小钺。紫苏,草名,又名“桂荏”“山苏”。叶呈紫红色,茎叶及果皆入药。
(24)香橙元:即香橙丸。
(25)盘兔:元人忽思慧《饮膳正要·盘兔》:“兔儿二个,切作事件;萝卜二个,切;羊尾子一个,切片;细料物二钱。上件,用炒,葱、醋调和,下面丝二两,调和。”类似一种以兔肉切丝炒熟之后,配以萝卜丝、葱白丝等调料,和煮熟的细面一起食用的食物。《梦粱录》中叫“盘兔糊”。
(26)水晶鲙: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水晶脍法》:“赤稍鲤鱼,鳞以多为妙,净洗去涎,水浸一宿,用新水于锅内,慢火熬,候浓,去鳞,放冷即凝。细切入五辛,醋调和,味极珍,须冬月为之方可。”
(27)煎夹子:有馅的煎饼。南宋浦江吴氏《吴氏中馈录·油夹儿方》:“面搜剂,包馅。作夹儿,油煎熟,馅同肉饼法。”
【译文】
到朱雀门,有现煎现卖的羊白肠、腌糟的鱼和肉、冻鱼头、姜豉、子、抹脏、红丝、批切羊头、辣脚子、姜辣罗卜等出售。而夏天则有麻腐鸡皮、麻饮细粉、素签、沙糖冰雪冷丸子、水晶皂儿、生淹水木瓜、药木瓜、鸡头穰、沙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广芥瓜儿、咸菜、杏片、梅子姜、莴苣笋、芥辣瓜旋儿、细料馉饳儿、香糖果子、间道糖荔枝、越梅、刀紫苏膏、金丝党梅、香橙丸子出售,全都用梅红色的盒子盛贮。冬天则有盘兔,现烤现卖的猪皮肉、野鸭肉、滴酥水晶鲙、煎夹子、猪内脏之类出售,一直延伸至龙津桥须脑子肉为止,这些食物被称为“杂嚼”,街市从白天一直延续至三更方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