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就是这么来的:字里字外的人文历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婚·娶·妻
结婚为何在黄昏?

我在《字里字外的人体世界》里曾讲过,古代男子长到十二到二十岁时会举行成年礼“冠礼”,这标志着他们长大成人。古代女子十五岁时也会举行成人礼——及笄(jī)礼,成年的女子便可以婚嫁了。婚姻是组建家庭的基础,这一讲,我会通过“婚”“娶”“妻”三字,带你了解古代的婚姻制度。

/在黄昏时结婚/

“婚”字,左边一个“女”,右边一个“昏”。为什么“婚”字要这么造呢?有人说,这是因为男人一结婚就容易昏头,什么事都听妻子的。这种解释有道理吗?当然没有!

“婚”是一个形声字。什么是“形声字”呢?和象形、会意一样,形声也是古人造字的一种方法。形声字可以一分为二,一半是形符,一半是声符。形符表达汉字的字义,声符提示汉字的读音。所以,“婚”字里的“女”是形符,表示“婚”与女性有关;右边的“昏”是声符,用来表示“婚”的读音。“昏”与“婚”的读音是完全一样的,但也有些形声字与自己的声符读上去没那么像,比如“剪”和它的声符“前”,它们读音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形声字里也有读音和声符完全不同的,比如“凉”和声符“京”,这是因为它的现代读音和古代的不同。

虽然“昏”用来表示读音,但古人之所以选择“昏”,而不是选择“荤”,其实还有其他考虑。许慎先生说:“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古人的婚礼多在黄昏时分举行。所以,古人选择黄昏的“昏”作为“婚”的声符。

结婚仪式在黄昏时进行,因此称为“婚礼”。那么问题来了——古人为什么要在黄昏时结婚呢?我们把这个问题留着,先来看“娶”字。说完了“娶”,你就会明白古人在黄昏娶妻的原因了。

/古人如何娶媳妇/

“娶”这个字,最开始没有下面的“女”。《周易》中的“勿用取女”,《诗经·齐风·南山》里的“取妻如之何”,用的都是“取”——“取”是“娶”的本字。

我在《字里字外的人体世界》里讲过,“取”是一个会意字。什么是“会意字”呢?会意字就像拼积木一样,把不同的字拼合在一起,组合这些字的含义,从而造出新字、表达新义。“取”的左边是一只耳朵,右边的“又”在古代是手的意思,合起来便是“猎取耳朵”的意思。要知道,古代打仗根据杀敌数量来计战功,杀敌越多,功劳越大。那么,如何来证明杀敌数量呢?砍头太不方便,所以古人用割下的耳朵为证。古书中有“获馘( guó)”的说法,就是用割下的耳朵来表示杀了多少敌人。这是一种非常残忍的制度,“取”这个字也带着血的味道。

古人为什么用一个“残忍”的字来表示娶妻呢?

原来,“娶”字反映的是一种早期的婚姻制度——抢亲制。在原始社会中,不同部族之间不通婚,谁都不愿意把自己族里的姑娘嫁给外族的小伙子。怎么办呢?只好抢了!部族里精壮能干的小伙子组织起来,一起去另一个部族抢媳妇。这种抢亲制在今天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有遗存——出嫁本来是一件高兴的事情,但女孩子要装出难过的样子,哭着不走。男孩子呢,则要摆出一副粗鲁的样子,把新娘子抢走,“塞”进花轿。这是民俗中留存的古老记忆。

“取”既表示取东西,又表示娶妻,意思太多,不好区分。于是,人们给“取”加上了“女”,创造出“娶”字,专门用来表示娶媳妇。

讲完了“娶”,再来揭晓古人为什么要在黄昏时结婚。既然娶妻要抢亲,就要挑一个合适的时间。白天当然不错,天光明亮,看得清楚,可以挑一个中意的姑娘。但光天化日去抢人,很容易被对方发现,被打得头破血流。那么晚上呢?月黑风高,隐蔽性强,不容易被人发现,但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姑娘。想来想去,古人发现黄昏是最适合抢亲的时间!这个时间好在哪儿呢?你出发的时候,天色还没彻底变暗,能挑中心仪的姑娘;抢到手了往回跑时,又有夜色作为掩护,不容易被对方追上。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婚”字里有个“昏”了——黄昏结婚,源自古人抢亲的习俗啊!

/这个字并不温柔/

在上古时期,通过抢亲娶回来的女子,就成了妻子。

你看,是甲骨文中的“妻”,左边是一个头发很长的女性,右边是一只手,一把揪住她的头发,想把她抢回去做媳妇!到了金文,“妻”字中的手深深地插进头发里,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抢亲的特点。到了小篆,“妻”和今天的写法已经很相似了。

“妻”是一个被揪住头发的女性形象,它告诉我们,原始社会中的妻子不是迎娶来的,而是抢来的。

抢亲制太野蛮了,逐渐被历史淘汰,但是在黄昏结婚的习俗却保留了下来,抢亲的风俗也保留在了“婚”“娶”“妻”等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