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这样教(上):统编新课名师备教手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爱,是心中的一束光——《金色花》备课碎想

◎陈海波

泰戈尔创作的诗“是社会高度文明的产物,就像在沃土中茁壮成长的灯芯草”。泰戈尔用孟加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写作,将印度的传统思想与西方的人道主义糅合在一起,在这些佳作中,“我们能够发现一种在其他文学作品中所没有的深厚的淳朴”以及崇高的浪漫主义。

——爱尔兰诗人 叶芝

“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开的一种金黄色花朵,这种花深受印度人民的崇敬。被誉为“东方文化桥梁”的泰戈尔却把一个孩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开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在新叶上跳舞,和妈妈亲昵地捉迷藏,逗趣。这爱意融融的场景,每一次教学,都宛若春风扑面,深感其中的温暖、安详和甜蜜。

当时光的列车又一次载一群孩童驶入《金色花》的“圣地”,我决定和他们一起重新探寻“金色花”的美丽,于是,再次审视这篇只有329个字的散文诗,这里有孩童的纯真,这里有母爱的圣洁,这里有神性的虔诚,这里有散文诗独有的韵境,究竟择一条怎样的路径可以带学生更好地抵达?!

闭上眼,脑海里不期然浮现了那个古老而温馨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孩子即将诞生在地球上,可是小孩子有很多疑虑,于是就有了如下和大天使的对话:

“你明天就要把我送到地球上,但是,在那里,我这么小,又没有人认识我,我该怎么办呢?”

“我将为你精心挑选一位天使,她将会一直围绕在你的身旁,照顾你,关心你。”

“那么你能不能告诉我,在天堂这里,我可以快乐地歌唱与微笑,在那里,我还可以如此的开心吗?”

“你的天使每一天都会为你歌唱,为你微笑,你会感受到你的天使给你的爱,并为此而感到幸福。”

“在那里,我能不能听懂他们的语言呢?”

“你的天使将会耐心并仔细地爱你,用你从未听过的甜美的语言。”

“我曾经听说,在地球上,有坏人呢!如果我遇到坏人,谁来保护我呢?”

“你的天使将会保护你,即使冒着生命的危险。”

“我现在必须马上离开了,你可以告诉我我的天使的名字吗?”

大天使把手温柔地放在孩子的肩上,回答道:“你的天使的名字并不难记,你只需简单地叫她一声——妈妈。”

两个故事叠加在一起,让我的脑海里不停地翻滚着人类长河中那些纯真的孩子,那些溢满爱的母亲,还有那些虔诚的充满神性的信仰,正是他们传递着世间美好的情愫,繁衍着生生不息的人类。

于是,我在泰戈尔的文字里探寻着……

漫溯泰戈尔的童年,寻《金色花》的纯真。

那朵长在树的高枝上的“金色花”,是一个活泼、可爱、体贴的孩子变成的,为什么要长在高枝上呢?“为了好玩”。当母亲着急地寻找他时,他却“暗暗地在那里匿笑”“一声不响”。当他玩够了站在母亲面前央求听故事时,母亲询问他到哪里去了,他说:“我不告诉你,妈妈。”

孩子为什么能如此率真地、调皮地和母亲捉迷藏?为什么能如此快乐地、天真地和母亲逗趣?原因就是他沐浴在伟大的母爱之中,所以才会表现出对母亲的这份俏皮、热爱和亲昵。

这份情感从哪里来?还是先到泰戈尔的人生经历中去感受。

郭沫若曾言,泰戈尔的世界是“梵的现实,我的尊严,爱的福音”的具体化。在他的国度里,爱,既是方式,也是收获;既是源泉,也是归宿。

1861年5月7日,泰戈尔出生在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的一个条件宽裕的贵族家庭,是父母最小的儿子,因为最小,家里人都亲切地称呼他为“拉比”,是家中每个成员最钟爱的孩子。他的父亲和哥哥姐姐们都是当时的社会贤达与文化名人,父亲在社会上被称为“大仙”,虽然身为贵族,但生活简朴,性情纯洁,是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改革者;大哥是大学者、诗人、哲学家、音乐家、数学家,对泰戈尔的影响巨大;二哥是梵文学家;五哥是那个时代最有天才的人,是激情的音乐家、诗人、剧作家、艺术家。

泰戈尔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自然也就受到了良好的教养与熏陶,天智大开,在幼小的时候就踏上了文学的道路。

这一切的拥有,都离不开泰戈尔的母亲,一个满腹仁爱,又极富忍耐力的优秀女人,她操持着一个上百人的大家庭,维持着所有人生活的运转。孩童时期,泰戈尔的父亲时常在外面旅行,伴随泰戈尔的日子并不很多,更多的时候,哥哥姐姐们去上学了,与泰戈尔相伴的除了仆人就是母亲。

纵观泰戈尔的著作,对女性的论述颇多,他认为女人是爱的施动者,女人的本质就是爱,女人最能够体现爱的价值。他甚至说,“上帝派遣女人来爱这个世界”,他还说,妇女是“种族的母亲、爱之存在的需要和更深的同情和爱的必需的总管”。于是,“她奉上帝的使命,来做个人的保护者”。

这样的论述,完全来源于母亲的影响,让泰戈尔深感遗憾的是母亲在他13岁时离开了他,当他在卧室里睡着了,当母亲被家人送去了火葬场,他才知晓,最爱他的母亲从此回不来了,所以他在《母亲》中写道: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是在游戏中间

有时仿佛有一段歌调

在我玩具上回旋

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

所哼的那些歌调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但是在初秋的早晨

合欢花香在空气中浮动

庙殿里晨祷的馨香

仿佛向我吹来母亲的气息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是当我从卧室的窗里

外望悠远的蓝天

我仿佛觉得

母亲凝注我的目光

布满了整个天

虽然诗中在反复低吟“我不记得我的母亲”,但母亲哼唱的歌调、身上的气息以及那关注的目光,又怎能忘记?!虽然这些记忆的碎片带给人一种隔世之感,但字里行间流露的依然是牵动心弦的对母亲的万千思念。

读懂了这些,对于《金色花》中的孩子与母亲的对话就不难理解了。

伴随母亲的缺席,父亲渐渐出现在泰戈尔的生活里。在一个节期,父亲回来给兄弟三个行授予“圣线”的仪式(所谓圣线就是一根白线,只有高等种姓的人才能挂),并收集了《吠陀经》《奥义书》等作为行礼用,在三层楼的一处进行了三天的灵修。这让泰戈尔正式成为婆罗门教徒,然后开始念诵《伽耶特里》(《梨俱吠陀》中的一首诗,每个婆罗门早晚祈祷时必须背诵)。

也许你会认为这是件枯燥无趣的事情,但泰戈尔却很喜欢,他总是专心致志地思考它,虽然它绝不是他那个年龄能完全理解的经文。也许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解释字义,而是去叩开心门,因为在心里发生的事情,比他能用语言表达的巨大得多。

所以,泰戈尔在自传中写道:

无论什么人回想到自己的童年时期都会同意,就是说他的最大收获并不在于他“完全了解”多少。总有很大一部分是填满人的耳朵的梵文和深奥的话语,这些只为着暗示,并不考虑他们纯朴的听众是否能完全了解。那条不必经过了解的可怕历程就能达到知识的路,是一条宽大的路,如果这条路被堵住了,虽然世界的市场照常进行,而大海和高峰就无从到达了。

所以,在泰戈尔的那个年纪虽然不能体会到《伽耶特里》的全部意义,但是在心中已经产生不必全懂就能领会的东西。

这些诵经的经历,无疑给泰戈尔的人生注入太多的“梦幻”,也注入太多对虔诚信仰的想象。所以他会在《金色花》中,把孩子想象成一朵开在高枝上的“金色花”,他会想象母亲在沐浴后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也会想象母亲在吃过午饭后,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

梳理泰戈尔的童年生活,选读泰戈尔那些关乎童年记忆的诗歌,就不难领会泰戈尔为何会以孩子变成“金色花”的口吻来表达纯真、母爱和信仰了。

明确了这些,就等于为解读诗歌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触摸泰戈尔的思想,忆《金色花》的背景。

在恒河的两岸居住着生生不息的行吟歌者,他们用罗摩衍那等古代英雄和神的故事,托举了泰戈尔这个让世人顶礼膜拜的诗人。1912年,泰戈尔出版了带有一定神秘色彩的诗集——《吉檀迦利》,一入世便轰动了整个英语界诗坛,这部诗集让泰戈尔荣获了19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为此,泰戈尔也成了亚洲文坛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同年,泰戈尔的《新月集》问世,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儿歌”诗集,它带有一定的现代象征主义的色彩,而《金色花》正出自他的《新月集》。

《新月集》的诗歌主要来源于泰戈尔在1903年出版的孟加拉文诗歌《儿童集》,鉴于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泰戈尔的诗歌大多想通过宗教、哲学、伦理道德等途径来实现对社会的改造任务,而爱无疑是人类的社会理想。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新月集》就是宣传人类的爱的产物。

泰戈尔认为,是爱创造了世界,世界的本质就是人与人相互之间的爱,在所有的爱之中,母爱、孩子的爱则是人类社会至真至纯的情感。

在诗歌中,诗人时而化为天真可爱的孩子,时而变成沉静温婉的妈妈,通过儿童的视角,用新奇活泼的想象和母亲真纯怜爱的话语,把这种爱化作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带给读者身临其境的美好感觉。

泰戈尔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应该像孩子与母亲的关系一样,只有和谐融洽,才能找到“幸福之海”的道路。

回到《金色花》,俨然就是“爱”与“幸福”的和谐,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爱”的简单与纯粹。

理解了这些,再读《金色花》: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篇幅虽然短小,但意蕴深远,“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的母亲捉起了迷藏,这耐人寻味的画面,再现了孩子与母亲之间的爱,表达了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而这,正是泰戈尔“以我观物”“以爱观物”的创作态度。

《新月集》收入的37首诗歌中有20首诗歌是以孩子的口吻写出的,用纯粹的儿童视角,观母亲与孩子的天伦之爱,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美好的意境,童真也好,母爱也好,自然也好,它们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景、情、理紧密地统一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和谐生活的美好向往。

作家郑振铎曾经直言道:“我喜欢《新月集》。《新月集》具有这样不可测的魔力,它把我们从怀疑贪婪的成人世界,带到秀嫩天真的儿童的新月王国里去,我们忙着费时间在计算数字,它却能使我们的心里重又回到坐在泥土里以枯枝断梗为戏的时代,我们忙着入海采珠,掘山寻宝,它都能使我们的心里重温着在海滨以贝壳为餐具,以落叶为舟,以绿草的露点为圆珠的儿童的梦。总之,读者只要一翻开来,便立刻如得到两只有魔术的翼膀,可以使自己从现实的苦闷的境地里飞翔到美静天真的儿童国里去。”

知晓了诗人创作《新月集》的目的,也就知晓了《金色花》的写作主题,这朵圣树上最美丽的花朵,一天里三次与母亲嬉戏,在亲热的画面中,带给读者的是纯真的母子之爱,诗歌就是借“金色花”来赞美母爱的神圣与高洁、孩童的纯真与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朝向的就是母爱与童真。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熟悉了《新月集》的创作来源,明确了《金色花》的主题思想,接下来就可以走进诗歌进行教学了。

读“金色花”的故事,想象情节、画面。

古人云,读能通“神”。可以解释为朗读能使人领会文章的精髓。

朱自清在《朗读与诗》中说:“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朗读而存在的。”

为此,对于这则只有329个字的小诗来说,我决定设计多种形式的师生朗读以走进故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诗中流露出来的故事性、情节性比一般的叙事文都明确,画面感都清晰。所以,设计围绕故事画面,以读再现。

一读,感知整体。

此环节设计为老师配乐朗读,在班得瑞的钢琴曲《初雪》中,开启诗的语言,投影显示学生听读时要思考的问题:

你听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里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要具备概括体现文本内容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对不同文体的训练。对于这首诗来说,这样的提炼概括就相对简单,学生基本都能说出:

这是一个充满爱的故事,故事里有金色花,有孩子,有妈妈,孩子变成了金色花在和妈妈捉迷藏。

二读,体会画面。

既然,故事中有孩子,有妈妈,第二次的朗读设计成分角色对话,旁白的地方齐读,边读边思考:

你从故事中发现了“我”与母亲几次嬉戏的画面?

角色朗读结束,学生发挥想象:

生:有三幅画面,第一次嬉戏画面是母亲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去做祷告的时候,“我”悄悄地给母亲散发香气;第二次嬉戏的画面是母亲吃过午饭后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时,“我”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书的书页上;第三次嬉戏画面是母亲黄昏时拿着灯到牛棚去,“我”突然来到母亲面前,恢复原样,缠母亲讲故事。

师:前两次嬉戏,母亲都在干什么?能否把画面想象得更生动一点?

生:第一次是祷告;第二次是读《罗摩衍那》。

生:我能想象到妈妈身上笼罩着一层圣洁的光辉。一个美丽的清晨,朝阳灿烂,刚沐浴过的妈妈,披着湿漉漉的长发,穿一袭白裙,从金色的花荫下走过,因为她是去祷告的,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美丽的圣洁的妈妈。

(想象有了主观的判断,加入了思考的元素)

生:我觉得第二幅画面更安详,母亲在宁静的午后,安静地投入在《罗摩衍那》的书页里,读书而且是读经书的妈妈更加的和美,有魅力。

我特别强调母亲祷告、母亲读《罗摩衍那》这两个画面,目的是引起学生注意,泰戈尔在诗作中表现出来的宗教信仰,把对神性的虔诚自然而然地移植到故事情节中,从而与要表达的主题融为一体。

三读,体验情感。

泰戈尔通过母与子的对话,通过“我”变成金色花后的三个场景,向读者传达孩子的纯真可爱,母爱的圣洁安详,虽然文中的母子对话不多,但足以表达情感。这里设置比读,通过对比转换的表达,体悟母与子对彼此倾注的爱。

对比朗读:

孩子,你在哪里呀?

你在哪里呀,孩子!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

我不告诉你,妈妈。

妈妈,我不告诉你!

通过多次对比朗读原句和改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母亲的焦急、惊喜和嗔怪,体会到孩子的撒娇、得意和可爱,从而感悟母子之间纯洁质朴的爱。

泰戈尔笔下的童年和母爱是闪闪发光的,充满着纯真和圣洁,令世界动容。这一环节联系《新月集》中的两首相关诗歌,让学生相互勾联想象,通过朗读加深感受其间流露的情感。

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狂欢地跳着舞。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花的学校》

孩子对妈妈提问:我是从哪儿来的?——你是从哪儿把我捡回来的?

妈妈把孩子搂在怀里,笑着回答,眼含泪水,“你是我的希望,藏在我的心里。你在我玩偶的游戏里。早晨,膜拜湿婆神之时,我把你捏成,又把你捏碎。肩挨着肩,你和我的神像,坐在神龛的座位上,我膜拜神,也膜拜你……”

——《出生》

孩子的心灵像夜空中的那一弯新月,一尘不染,且拥有无限广漠的天空,拥有无限美好的可能,整合阅读这些美丽的诗句,可以晕染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感受泰戈尔哲学中对宇宙自然与个人灵魂大调和的信仰。

品“金色花”的语言,感知散文诗的特点。

散文诗是诗和散文的结合,是顺应现当代人们敏感多思等心理特征而发展起来的,内容大多为抒写心灵或主观情绪,凝练灵巧,又极富情韵。

泰戈尔自小崇尚大梵,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喜欢自由自在,喜欢无拘无束,不为生活所累,所以他的散文诗随意而闲适。

学习这首诗,除却让学生明白诗歌的背景、主题之外,还应该领着学生在语言中感知散文诗的特点。

通过变换诗歌的形式,体会其语言的活灵活现、有声有色。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

为了好玩,

长在树的高枝上,

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

又在新叶上跳舞,

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

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

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

湿发披在两肩,

穿过金色花的林荫,

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

你会嗅到这花香,

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

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

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

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

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

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

又成了你的孩子,

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灵动的语言背后是语言的清新、质朴,母子间感情亲密、和谐,字里行间尽是甜蜜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笑嘻嘻”“暗暗地”“悄悄地”,这些叠词的运用,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率真、调皮但非常可爱的孩子。

“摇摆”“跳舞”“匿笑”等动词,又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的天真、活泼。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不见了孩子,母亲多么担心,一句娇嗔的埋怨尽显母亲万般的着急和疼爱。

其次,散文诗在创作时一般都是源情取景,充满生活的气息。

当“我”变成了金色花:

在母亲祷告时,发出香味,让她闻到花香;

在母亲午后读《罗摩衍那》时,投小小的影子为母亲遮阳;

当黄昏母亲拿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面前,依恋、陪伴着母亲。

这些画面场景的由来,是源于孩子对母亲的热爱,更源于母亲对孩子的疼爱,这种源情取景的意境特别美好。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散文诗的特点,补充阅读泰戈尔的散文诗《告别》:

是我走的时候了,妈妈:我走了。

当清寂的黎明,你在暗中伸出双臂,要抱你睡在床上的孩子时,我要说道:“孩子不在那里呀!”——妈妈,我走了。

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

大风之夜,当雨点在树叶上淅沥时,你在床上会听见我的微语;当电光从开着的窗口闪进你的屋里时,我的笑声也偕了他一同闪进了。

如果你醒着躺在床上,想你的孩子直到深夜,我便要从星空向你唱道:“睡呀!妈妈,睡呀。”

我要坐在各处游荡的月光上,偷偷地来到你的床上,趁你睡着时,躺在你的胸上。

我要变成一个梦儿,从你眼皮的微缝中钻到你的睡眠的深处。当你醒来吃惊地四望时,我便如闪耀的萤火似的,熠熠地向暗中飞去了。

当杜尔伽节(杜尔伽节:即印度十月间的“难近母祭日”),邻家的孩子们来屋里游玩时,我便要融化在笛声里,整日在你心头震荡。

亲爱的阿姨带了杜尔伽节礼物来,问道:“我们的孩子在哪里,姐姐?”妈妈,你将要柔声地告诉她:“他呀,他现在是在我的瞳仁里,他现在是在我的身体里,在我的灵魂里。”

在这些晓畅、灵巧的语言里,我们不难发现,情感的抒发都是近乎直白的,是心灵情绪的外现,同时,也让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在那个苦难的时代,泰戈尔并没有把精力投入揭露社会的丑恶中,而是用微笑和幸福、用童真和母爱在美的领域里不断地开垦、耕耘,从而带给读者美好、希冀和爱。

对于散文诗来说,让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又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散文诗的最初创作者波德莱尔说过:“当我们人类野心滋长的时候,谁没有梦想到那散文诗的神秘——声律和谐,而没有节奏,那立意的精辟,辞章的跌宕,足以应付那心灵的情绪、思想的起伏和知觉的变幻。”

当我再次备读《金色花》,里面真的藏着一份神秘,声律和谐,立意精辟,心灵的情绪、思想的起伏和知觉的变幻无不在其中。

相信,总会有学生和我一样,沉浸在泰戈尔散文诗的世界里,从而更加相信:

当我们真正热爱这个世界时,才真正活在这个世界上。

所以,“让灵魂从孩童做起,像童年那样咬着铅笔,对世界永报以纯真、好奇和汹涌的爱意……”

(陈海波 南师大附属徐州市大学路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