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伊壁鸠鲁(公元前341—公元前270年)
西方第一个无神论哲学家。
伊壁鸠鲁(Epicurus),古希腊哲学家、无神论者(被认为是西方第一个无神论哲学家),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
伊壁鸠鲁出生于萨摩斯,但父母都是雅典人。他在18岁时搬到雅典,之后曾去过小亚细亚,并在那里受到德谟克利特哲学的影响。公元前307年开始在雅典建立了一个学派,这个学派在他去世之前一直在雅典活动。
传说中该学派居于他的住房和庭院内,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因此被人称为“花园哲学家”。据说在庭院的入口处有一块告示牌写着:“陌生人,你将在此过着舒适的生活。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
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的著作很多,但大都失传,现仅留存下来三封信和一些残稿。他继承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既承认必然性又承认偶然性。伊壁鸠鲁派宣扬无神论,认为人死魂灭,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同时提倡寻求快乐和幸福。但他所主张的快乐绝非肉欲物质享受之乐,而是排除情感困扰后的心灵宁静之乐。伊壁鸠鲁派生活简朴而又节制,目的就是要抵制奢侈生活对一个人身心的侵蚀。
伊壁鸠鲁认为快乐分积极的与消极的快乐,或动态的与静态的快乐。动态的快乐在于获得一种所愿望的目的,而在这以前的愿望是伴随着痛苦的。静态的快乐在于一种平衡状态,它是那样一种事物状态存在的结果。当对饥饿的满足在进行的时候,它就是一种动态的快乐;但是当饥饿已经完全满足之后而出现的那种寂静状态就是一种静态的快乐。
在这两种快乐之中,伊壁鸠鲁认为还是追求第二种更为审慎一些。因为它没有掺杂别的东西,而且也不必依靠痛苦的存在作为对愿望的一种刺激。当身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就没有痛苦;所以我们应该追求平衡,追求安宁的快乐而不追求激烈的欢乐。看起来如果可能的话,伊壁鸠鲁更愿意永远处于饮食有节的状态,而不愿处于大吃大喝的状态。
他所理解的哲学乃是一种刻意追求幸福生活的实践的体系,它只需要常识而不需要逻辑或数学或任何柏拉图所拟定的精细的训练。他极力规劝他年轻的弟子兼朋友毕托克里斯“要逃避任何一种教化的形式”。所以他劝人躲避公共生活便是他这些原则的自然结果,因为与一个人所获得的权势成比例,嫉妒他因而想要伤害他的人数也就随之增加。纵使他躲避了外来的灾难,但内心的平静在这种情况下也是不可能的。有智慧的人必定努力使生活默默无闻,这样才能没有敌人。
性爱,作为最“动态”的快乐之一,自然是被禁止的。这位哲学家宣称:“性交从来不曾对人有过好处;如果它不曾伤害人的话,那就算是幸运了”。他很喜欢(别人的)孩子,但是要满足这种趣味他似乎就得有赖于别人不听他的劝告了。事实上他似乎是非常喜欢孩子,竟至违反了自己的初衷;因为他认为婚姻和子女是会使人脱离更严肃的目标的。卢克莱修是追随着他贬斥爱情的,但是并不认为性交有害,只要它不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他认为我们在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乐趣性时,必须权衡它的副作用。欲望需加以节制,不能放纵。
他告诉我们,心灵的快乐就是对肉体快乐的观赏。心灵的快乐之唯一高出于肉体快乐的地方,就是我们可以学会观赏快乐而不观赏痛苦;因此比起身体的快乐来,我们就更能够控制心灵的快乐。“德行”除非是指“追求快乐时的审慎权衡”,否则它便是一个空洞的名字。例如,正义就在于你的行为不至于害怕引起别人的愤恨——这种观点就引到了一种非常类似于“社会契约论”的社会起源学说。
伊壁鸠鲁的学说被他的历代弟子奉为必须遵守的信条。伊壁鸠鲁的著名学生有麦特罗多洛、科洛特和继承伊壁鸠鲁学园领袖的赫尔玛可。伊壁鸠鲁的学说广泛传播于希腊—罗马世界。伊壁鸠鲁学派作为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延续了4个世纪。著名代表有菲拉德谟和卢克莱修。卢克莱修写的哲学长诗《物性论》,系统地宣传和保存了伊壁鸠鲁的学说。
公元3世纪以后,伊壁鸠鲁的学说成了基督教的劲敌。在中世纪,伊壁鸠鲁成了不信上帝、不信天命、不信灵魂不死的同义语。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卢克莱修《物性论》的出版,扩大了伊壁鸠鲁学说对早期启蒙思想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