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言
我们的祖先不像现在的人生活在水泥房子里,点着LED灯,玩着平板电脑;他们头上是天,脚下是地,四周是泥土,家里有老鼠,有猫,有虫,有蛇,屋檐下有燕子的家,推开门就有鸡舍,有牛、马,下雨会有泥,夜里会有星,山河自然就在眼里。
他们生活在自然里,脚掌和指缝抚过青草和麦苗,闻过骡子的汗味,“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他们通过影子观测太阳,通过盈亏观测月亮,通过掠经脸上的风,感受时间的变化。然后,他们种下种子,祈求收成,磨粗双手,喂饱自己的肚子。
古人就这样与自然为伴,他们记录了四季,又发现了全年七十二种物候变化,七十二种变化归于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又在四季之内,草木、水面、游鱼、落叶、去雁都是时钟,是提醒日志,也是天气预报。自然是他们的伴侣,自然说一不二。
细心的小朋友可以观察一下,每到一个节气,总会有自然的变化发生,即使在气候异常的年景,也差不过几天,自然就是这样守信。
现在,我们可以看一眼日历,就知道即将到来的是什么时节,是去玩竖鸡蛋,还是吃春饼,可是古时候,还没有印发黄历的时候,人们怎么才能不错过农时?如何预料骄阳将至,该是收成的好天气呢?
现在我们张口就是二十四节气,可二十四节气是怎么来的?对应每个节气人们又要做什么?这么做的缘由又是什么?
这就是人们日用而不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万物不知其所由的表现。
二十四节气始于先秦,汉代定型,距今不少于两千年,是我国人民带给全人类的宝贵遗产,已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口口相传了大量节气歌,它们诗意盎然,充满哲理,也十分具有生活趣味,甚至有着自得的幽默,不但详细记录了物候变化,还成为人们的行为指导。
中国人重视节律,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人格与天道自古伴生,通过学习二十四节气,我们可以感知自然,认识气候,也可以学习到自古流传的处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