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起源
二十四节气是怎么产生的呢?其实节气就是指一年中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到达二十四个规定位置的日期。夏朝时人们通过圭(guī)表测日影,已经对节气有了认识。先秦时期,人们确立了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认识到了春分、秋分昼夜均等;夏至白天最长,夜晚最短,我们可以感觉到夏天天亮得早,天黑得晚;而冬至则恰恰相反,人们要在寒冬里度过最漫长的黑夜。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最先确立,资格最老,随后是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这四个节气。此后又经过了漫长的调整和累积,到汉代时,二十四节气才全部被确定下来。
提问
为什么说古人与自然非常亲近?
物候定节气
第一场雪,第一声春雷,大雁走了又回,寒冷的清晨,晶莹的白霜,这些都是物候,是大自然体现出的变化。亲近自然的古人根据物候,推算出播种与收获的时间。
斗柄授时
北斗七星像个勺子,勺子把儿就是斗柄。斗柄授时是根据黄昏时期北斗七星的斗柄所指示的方向来判定季节时令。道家著作《鹖(hé)冠子》就为我们做了详细解说:“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圭表
人们发现树木、房屋在太阳的照射下会产生影子,而且影子的方向和长短变化都很有规律。因此古人平整好一块地面,在上面竖起竹竿,以此观测日影的长短,从而出现了最早测算节气的天文仪器——圭表。人们经过对圭表不断改进,又制作了能测算时辰的日晷(guǐ)。成语“立竿见影”表示事情很快见到成效,其来由就是古人测日影。
四季风
海洋和大陆之间存在着温差。随着季节变化,风如果从东边的海洋吹来,潮湿润物;如果从西边的内陆吹来,干燥厚重;如果从北方吹来,严酷凛冽;如果从南方吹来,温热芬芳。我国古人很早就有观测季风的记录,人们总结出一年四季的四季风,春季吹偏东风,夏季吹偏南风,秋季吹偏西风,冬季吹偏北风。
黄河中下游流域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诞生了悠远的中华文明。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众多,地势平坦,一年四季气候分明,阳光雨水充足,土壤肥沃,适宜耕作。从二十四节气形成到完备的漫长时间里,这里一直是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换句话说,二十四节气的物候、农时规律是以黄河流域为基准的。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差异巨大,严格照搬书本、民谚也是不正确的。
七十二候
我国古代的物候历以五日为一候,一年可分为七十三候,但为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便规定了每三候为一个节气,全年二十四节气共计七十二候。每一候都有相对应的物候现象,称为候应。
二十四番花信风
信风有指明节候的信号寓意,而花信,则是用花作为标志的花期。花信风既是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是花神的信使,也是气候变化的标志。我国将从小寒到谷雨的八个节气,每个节气按照五天一候,分为三候,八个节气共对应二十四候,每一候又对应一种花,因此形成了俗称的二十四番花信风。经过这二十四番花信风后,夏季就到来了。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fán);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zhé):一候桃花、二候棣(dì)棠、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荼(túmí)、三候楝(liàn)花。